引用排行

    Baidu Google scholar CSCD Crossref WebOfScience Sciencedirect
    文章出版日期: 一年内| 两年内| 三年内| 全部

    当前选项: Baidu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2009年全国疟疾疫情分析
    周水森, 王漪, 夏志贵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1, 29 (1): 1-1-3.  
    摘要1241)      PDF(pc) (127KB)(1667)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72)
    2. 2012年全国疟疾疫情分析
    夏志贵, 丰俊, 周水森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3, 31 (6): 1-413-418.  
    摘要648)      PDF(pc) (1282KB)(1224)    收藏
    使用《疟疾防治工作调查表》(全国疾病控制调查制度2010年版“卫统29表”),收集2012年全国疟疾疫情数据资料,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软件和ArcGIS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2012年全国31个省(市、区)共620个县(市、区)报告疟疾病例2 718例,较2011年(4 479例)下降39.3%,发病率为0.020 2/万;病例主要分布在云南(占31.4%,853/2 718)、广西(占8.1%,220/2 718)、江苏(占7.3%,198/2 718)、湖南(占5.8%,158/2 718)和四川(占5.7%,155/2 718)等5省。临床诊断病例119例(占4.4%,119/2 718),实验室确诊病例2 599例(占95.6%,2 599/2 718)。其中,间日疟病例1 080例(占39.7%,1 080/2 718),恶性疟病例1 419例(占52.2%,1 419/2 718),间日疟和恶性疟混合感染病例44例(占1.6%,44/2 718),卵形疟和三日疟病例共56例(占2.1%,56/2 718)。本地感染病例182例(占6.7%,182/2 718),主要分布在包括云南省(20个县)、安徽省(15个县)、湖北省(4个县)、西藏区(1个县)和广西区(1个县)的5个省(区)共41个县(市、区),本地感染的恶性疟病例仅分布在云南省腾冲县(3例)、盈江县(5例)和泸水县(1例),仅西藏区墨脱县报告本地感染的疟疾发病率超过1/万。境外输入病例2 474例(占91.0%,2 474/2 718),分布在全国29个省(市、区)。境内输入病例62例(占2.3%,62/2 718),分布在全国10个省(市、区)。重症病例145例(占5.3%,145/2 718),分布在全国15个省(市、区)。死亡病例15例(占0.6%,15/2 718),分布在全国11个省(市、区)。全国消除疟疾工作进一步取得明显成效,输入性疟疾疫情更为突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63)
    3. 2015年全国疟疾疫情分析
    张丽,丰俊,张少森,夏志贵,周水森*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4. 2004年全国疟疾形势
    周水森;汤林华;盛慧锋;王漪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6, 24 (1): 1-3.  
    摘要916)      PDF(pc) (324KB)(909)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29)
    5. 关于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实施细则的几点说明
    余森海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1991, 9 (S1): 3-5.  
    摘要268)      PDF(pc) (272KB)(254)    收藏
    建国40多年来,鉴于国家财力与技术力量的限制,研究和防治寄生虫病的目标主要集中于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黑热病等几种对人民危害最甚的寄生虫病,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其他寄生虫病仍严重危害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对这些寄生虫病的分布范围、流行程度了解不多,为了查清其他寄生虫病特别是肠道寄生虫病在我国的流行状况,以便为制定全国性防治规划提供依据,卫生部决定“七五”期间开展全国人体寄生虫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67)
    6. 全国重点寄生虫病防治形势与主要任务
    雷正龙, 王立英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2, 30 (1): 1-1-5.  
    摘要1057)      PDF(pc) (287KB)(1547)    收藏
     在“十一·五”期间,我国相继出台了多项寄生虫病防治中长期规划,提出了2015年我国血吸虫病、疟疾、棘球蚴病(包虫病),以及其他寄生虫病的防治工作目标。为进一步明确我国“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 重点寄生虫病防治工作的目标,理清当前寄生虫病防治工作的主要任务,对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规划及其实施进展进行了分析,以迎接当前寄生虫病防治工作面临的挑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41)
    7. 我国疟疾防治研究成就
    汤林华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1999, 17 (5): 1-259.  
    摘要978)      PDF(pc) (127KB)(1823)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95)
    8. 日本血吸虫成虫31/32 kDa蛋白的纯化及保护性免疫力的研究
    沈定文,李雍龙,韩家俊,石佑恩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1993, 11 (4): 241-243.  
    摘要290)      PDF(pc) (712KB)(238)    收藏
    本文采用制备型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电渗析方法分离纯化日本血吸虫成虫 31/32 kDa 蛋白(Sj 31/32蛋白)。SDS-PAGE、免疫印迹试验(EITB)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分离纯化的 Sj 31/32 蛋白纯度高,且具有较高的活性。用纯化的 Sj 31/32 蛋白加福氏佐剂免疫的小鼠,不仅可减少虫负荷(减虫率 28.1%),还可降低血吸虫成虫的产卵量(减卵率 71.4%),抑制虫卵肉芽肿的形成。结果提示:Sj 31/32 蛋白具有较高的减卵率,可望作为混合多价疫苗候选组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73)
    9. 日本血吸虫单克隆抗独特型抗体NP30的建株及初步鉴定
    管晓虹,仇镇宁,马磊,陶如华,吴宜琴,河清,吴观陵,赵慰先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1991, 9 (4): 261-264.  
    摘要349)      PDF(pc) (331KB)(299)    收藏
    用感染8条日本血吸虫尾蚴,时间长达一年半的BALB/c小鼠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融合,用兔抗日本血吸虫肠相关抗原和兔抗可溶性虫卵抗原免疫血清与细胞培养上清进行ELISA筛选阳性克隆,最终建立了分泌单克隆抗独特型抗体细胞株NP30。作者用一系列试验证明,NP-30是日本血吸虫肠相关抗原的内影象抗独特型抗体,有替代日本血吸虫虫源性抗原用于血清学诊断的可能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71)
    10. 单克隆抗体Dot-ELISA检测血吸虫病循环抗原的研究.Ⅰ.
    严自助,王文,吕再婴,吴缨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1990, 8 (3): 161-164.  
    摘要281)      PDF(pc) (309KB)(216)    收藏
    将血吸虫肠相关阴极抗原的单克隆抗体3D8A联结过氧化物酶后用于直接法Dot-ELISA检测急性、慢性与晚期血吸虫病人血清中循环抗原,阳性率分别为90.6、83.2及30.7%。正常人血清及非寄生虫感染病人血清均未见阳性反应。EPG100组血清阳性率及抗原水平高于EPG100。慢性血吸虫病人经吡喹酮治疗后一年,粪检阴性者大部分血清抗原转为阴性;粪检阳性者血清检查仍为阳性。结果表明,肠相关阴极抗原单克隆抗体3D8A能用于Dot-ELISA检测各期病人血清中循环抗原,并能反映病人感染度与药物治疗效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68)
    11. 2000年全国疟疾形势
    卫生部疟疾专家咨询委员会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1, 19 (5): 1-259.  
    摘要778)      PDF(pc) (247KB)(672)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32)
    12. 日本血吸虫病常用诊断方法现场查病效果的评估
    许静;陈年高;冯婷;王恩木;吴晓华;陈红根;汪天平;周晓农;郑江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7, 25 (3): 4-179.  
    摘要1356)      PDF(pc) (293KB)(819)    收藏
    【摘要】 目的 评估几种常用血吸虫病诊断方法现场查病的效果。 方法 2005年11月,选取江西省鄱阳湖沿岸3个血吸虫病流行村的6~65岁居民为调查对象,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法, 3张涂片)和尼龙绢集卵孵化法进行病原学检测的同时,分别用胶体染料试纸条法(DDIA)、快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F-ELISA)及2种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IHA-A和IHA-B)进行血清学检测,以评价该几种检测方法的效果。 结果 3村共检测居民1 864人,平均粪检阳性率为9.7%。改良加藤法在血吸虫病中度、重度流行区的漏检率相对稳定,为20.0%~27.8%;尼龙绢集卵孵化法的漏检率在每克粪便虫卵数(EPG)>100时相对稳定(约25%)。DDIA、F?鄄ELISA、IHA?鄄A和IHA?鄄B的平均阳性率分别为47.8%、50.0%、66.3%和40.1%。以病原学检测结果为金标准,DDIA、F?鄄ELISA、IHA-A和IHA-B的敏感性分别为75.3%、65.8%、85.6%和76.0%;特异性为55.1%、51.7%、35.7%和63.6%。与其他几种免疫血清学诊断方法相比,IHA?鄄B试剂的特异性、Youden指数、阳性似然比及粪检符合率最高。DDIA法与IHA-B法的符合率最高(77.3%),而F-ELISA和IHA-A的符合率最低(61.5%)。 结论 在血吸虫病中、重度流行区,改良加藤法虫卵检出率和稳定性均优于尼龙绢集卵孵化法;IHA-A的敏感性最高,IHA-B的4个指标最高,具有较高的现场使用价值,但需进一步提高其敏感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25)
    13. 肝脾棘球蚴囊周围纤维性囊壁形成机制的差异及临床意义
    吴向未;彭心宇;张示杰;牛建华;孙红;习羽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4, 22 (1): 1-4.  
    摘要1043)      PDF(pc) (1005KB)(616)    收藏
    目的 探讨肝、脾棘球蚴囊周围纤维性囊壁的不同形成机制。 方法 苏木素 伊红染色 ,观察 40例肝棘球蚴囊、15例脾棘球蚴囊周围纤维囊壁及其邻近肝、脾实质病理组织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Ⅳ型胶原、纤维连接蛋白 (FN)、层粘连蛋白 (LN) ;原位杂交方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的mRNA在肝、脾棘球蚴囊周围纤维囊壁及其邻近肝、脾实质中的表达。 结果 肝棘球蚴囊周围纤维囊壁分两层 ,虫体侧纤维囊壁为肉芽肿样组织 ,肝实质侧纤维囊壁内可见大量受挤压的门静脉、肝动脉和肝管系统 (Glisson)和肝静脉系统 ,并与Glisson鞘相延续。Ⅳ型胶原、FN、LN、TGF-β1及TNF-α在两层中的表达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均 <0.01)。脾棘球蚴囊周围纤维囊壁不分层 ,为肉芽肿样组织 ,Ⅳ型胶原、FN、LN、TGF-β1及TNF-α无特异分层表达。  结论 肝、脾棘球蚴囊周围纤维囊壁的形成机制不同。肝棘球蚴囊周围纤维性囊壁是人体形成肉芽肿样病理改变后被周围受挤压的Glisson系统和肝静脉系统包裹 ,过度肝纤维化所致 ,肉芽肿样组织与周围纤维化的Glisson系统和肝静脉系统间有可分离间隙。脾棘球蚴囊周围纤维性囊壁是肉芽肿样组织包裹虫体形成 ,其与脾实质间无可分离间隙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24)
    14. 我国雷氏按蚊和嗜人按蚊的分子鉴别和分类地位的探讨
    马雅军;瞿逢伊;曹毓存;杨宝金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0, 18 (6): 2-328.  
    摘要1183)      PDF(pc) (589KB)(702)    收藏
      [目的 ]论证我国雷氏按蚊与嗜人按蚊的分类地位。 [方法 ]采用分子鉴别法 (鉴别PCR和rDNA ITS2序列 )检测辽宁及山东两省现场按蚊标本 ,并依据ITS2区序列建立分子系统树。 [结果 ]分子鉴别显示 ,辽宁和山东两省均存在雷氏按蚊和嗜人按蚊。我国雷氏按蚊 (辽宁和山东省 ,n =6 )和嗜人按蚊 (辽宁、云南、河南和四川省 ,n =10 )ITS2序列长度和GC含量分别为 45 1bp、 46 2 % ,44 8bp、 46 0 % ;各地雷氏按蚊和嗜人按蚊序列均无差异 ,但各地嗜人按蚊与对照组江苏的嗜人按蚊相比 ,种内序列差异为 0 88% ;雷氏按蚊与嗜人按蚊种间序列差异为 2 5 7%。分子系统树显示雷氏按蚊与中华按蚊、嗜人按蚊与凉山按蚊亲缘关系较近。 [结论 ]根据分子鉴别 ,确认我国雷氏按蚊与嗜人按蚊为同域分布的 2个独立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24)
    15. 中国大陆日本血吸虫品系的研究——Ⅵ.多位点酶电泳分析
    何毅勋,李新武,胡亚青,郁琪芳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1991, 9 (4): 290-292.  
    摘要331)      PDF(pc) (519KB)(212)    收藏
    本文对中国大陆的安徽、湖北、广西、四川、云南5地日本血吸虫的自然隔离群体进行了多位点酶电泳分析。检测了GDH、G6PD、LDH、MDH、PGI、PGM、SOD 7种同工酶的9个基因位点,其中LDH-1、LDH-2、MDH和PGM位点存在两个以上不同等位基因。结果显示多态位点所占的比例为44.4%,说明在大陆境内日本血吸虫的自然隔离群体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遗传多态现象。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22)
    16. 旋毛虫肌幼虫排泄分泌物中特异性诊断抗原的研究
    崔晶;王中全;张灯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3, 21 (5): 4-271.  
    摘要969)      PDF(pc) (340KB)(614)    收藏
      目的 寻找旋毛虫肌幼虫排泄分泌(ES)物中的特异性诊断抗原。 方法 应用SDSPAGE和Western印迹对旋毛虫肌幼虫体外培养18、30h后的ES抗原中的蛋白组分进行研究。 结果 旋毛虫肌幼虫培养18、30h后得到的ES抗原组分大致相同,两种ES抗原中主要蛋白带的分子量为112、110、108、97、53、49、45、42、35、23和16kDa。18hES抗原中的102、97、95和53kDa以及30hES抗原中的53、49、45和43kDa均与并殖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日本血吸虫病及囊尾蚴病患者血清发生明显的交叉反应。ES抗原中的23kDa蛋白组分只与旋毛虫感染的大鼠、小鼠及患者血清反应,而不与上述其它寄生虫感染者、正常大鼠和小鼠及正常人血清发生交叉反应。 结论 旋毛虫肌幼虫ES抗原中的23kDa蛋白组分为旋毛虫肌幼虫的特异性抗原,可用于旋毛虫病的血清学诊断及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21)
    17. 肠螨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李朝品, 王克霞, 徐广绪, 李琳, 王健, 李忠东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1996, 14 (1): 63-65.  
    摘要705)      PDF(pc) (182KB)(603)    收藏
    目的:调查肠螨病在安徽省淮南地区部分人群中的流行情况及病原螨的种类。方法:询问病史、粪检(饱和盐水漂浮法)及对部分螨阳性者进行血检(白细胞分类计数)。结果:对3312人作粪检,螨阳性者218例,检出率6.6%。检出的螨经鉴定的有7种,即粗脚粉螨、腐酪食螨、粉尘螨、屋尘螨、乳果螨、家甜食螨和谷跗线螨。肠螨病患者中有30例作了嗜酸性粒细胞检查,计数均数为0.71×109/L(0.32-0.78×109/L),分类中其构成比均数是0.09(0.04-0.11)。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腹痛、腹泻、脓血便等。结论:对特定职业人群及儿童应加强预防本病的知识教育,对特定职业人群要加强劳动保护。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15)
    18. 中国大陆日本血吸虫品系的研究——Ⅷ.感染动物血清免疫学反应
    薛海筹,何毅勋,裘丽姝,张永红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1992, 10 (2): 104-107.  
    摘要302)      PDF(pc) (292KB)(185)    收藏
    本文观察了安徽、湖北、四川、云南、广西5地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大鼠、金黄仓鼠、兔、恒河猴等5种动物的血清对同源及异源虫卵的环卵沉淀试验(COPT)反应状况以及应用安徽虫卵制备的可溶性抗原进行胶乳凝集试验(LAT)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同源或异源虫体所致的血吸虫病的抗体情况,未见应用同源虫卵抗原检测感染动物的结果显著地优于异源的。这提示在中国大陆应用异地血吸虫卵抗原进行上述血清免疫学反应检测时似不影响其阳性检出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13)
    19. 青海省动物棘球蚴病及棘球绦虫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
    张静宵;王虎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7, 25 (4): 18-352.  
    摘要1199)      PDF(pc) (220KB)(978)    收藏
    【提要】 采用解剖学方法和寄生虫学方法进行了棘球绦虫中间宿主和终末宿主调查,了解青海省动物棘球蚴病/棘球绦虫感染的流行现状。结果表明,青海省家畜棘球蚴病的流行有升高的趋势,主要畜种绵羊和牦牛的平均感染率达50%以上。野生中间宿主动物感染率以青南高原为最高,祁连山地域的犬、狼等终末宿主动物的感染率高于其他两个地形区。青海省棘球绦虫的生活史循环链复杂,动物感染率高,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应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动物棘球蚴病和棘球绦虫病的防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05)
    20. 粉尘螨Ⅰ类变应原的cDNA克隆测序及亚克隆
    杨庆贵;李朝品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4, 22 (3): 13-175.  
    摘要1161)      PDF(pc) (320KB)(720)    收藏
      目的 获得粉尘螨I类变应原(Derf1)cDNA克隆及亚克隆,并进行测序。 方法 设计合成引物,从粉尘螨体内提取RNA,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获得cDNA,PCR扩增目的片段经纯化回收后克隆至pMD18T,转化大肠埃希菌(E.coli)JM109,经PCR初筛挑选阳性克隆并测序,将PCR筛检阳性重组子及pET32a(+)表达载体分别用BamHⅠ和SacⅠ双酶切,连接转化至E.coli感受态细胞JM10 9中过夜培养,挑选菌落进行酶切鉴定。 结果 从粉尘螨基因组RNA中扩增出Derf1基因,获得pET32a(+)Derf1亚克隆,酶切产物的大小与预期相符。 结论 对粉尘螨Derf1基因进行体外扩增并获得pET32a(+)Derf1亚克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