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蔡子涵, 曹颖, 朱逢龙, 李倩, 和艳红, 杨毅梅. 纳米金棒标记技术应用于旋毛虫感染诊断的研究[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1, 39(5): 652-658. |
[2] |
王国英, 陈丹丹, 郑学礼, 李祥会, 张浩, 张军, 滕铁山. 旋毛虫成囊幼虫的感染性与其发育阶段的关系[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0, 38(6): 785-788. |
[3] |
张雨璐, 王洋, 白雪, 唐斌, 胡晓祥, 张春玲, 刘明远, 刘晓雷. 旋毛虫和伪旋毛虫肌幼虫时期排泄分泌产物iTRAQ法蛋白质组学分析[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0, 38(1): 47-53. |
[4] |
胡坤敏, 郑彬, 陈韶红, 艾琳. 并殖吸虫DNA分类技术的研究进展[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9, 37(5): 598-602. |
[5] |
王国英, 李祥会. 旋毛虫肌幼虫在小鼠体内发育的实验观察[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9, 37(2): 235-237. |
[6] |
尚婧晔, 张光葭, 何伟, 喻文杰, 廖沙, 王奇, 陈凡, 李汭芮, 王谦, 钟波, 黄燕. 细粒棘球蚴病病原分类学与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8, 36(2): 166-174. |
[7] |
李徽徽, 贺文欣, 蔡兆根, 仇大鹏, 褚亮, 陈兴智, 方强, 夏惠, 李楠, 崔宁宁, 徐岚松, 杨小迪. 旋毛虫成虫排泄-分泌蛋白对脓毒症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7, 35(2): 99-104. |
[8] |
杨小迪, 李徽徽, 陶志勇, 方强, 程洋, 徐岚松, 薛仁敏, 陈勇, 夏惠, 张慧, 姜辉, 刘涛, 彭琨, 陈兴智. 两种蠕虫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对小鼠腹腔渗出细胞一氧化氮产生及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7, 35(2): 110-114. |
[9] |
杨小迪, 陶志勇, 程洋, 吴琦, 王小莉, 宋迪, 徐岚松, 薛仁敏, 常雪莲, 张慧, 汪瑞, 陈兴智, 方强. 旋毛虫成虫排泄分泌蛋白组分分析[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7, 35(1): 24-29. |
[10] |
丁忆晗,王小莉,宋迪,吴琦,杨小迪*. 旋毛虫及其衍生产物调节过敏性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6, 34(4): 17-382-386. |
[11] |
刘博宇,王丞,邢鑫,陈宏亮,姜晶,蔡亚南,王春凤,杨桂连*. 旋毛虫感染小鼠树突状细胞相关C型凝集素-2动态变化[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6, 34(2): 3-105-108. |
[12] |
罗婧梅1,程露阳2,关晓东3,李丹1,于莉1,杜娈英1 *. 质谱法分析旋毛虫肌幼虫排泄分泌蛋白的组分[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6, 34(1): 9-53-57. |
[13] |
刘英杰1,徐静2,黄红莹1,许国强1. 旋毛虫排泄分泌蛋白对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5, 33(4): 20-315-317. |
[14] |
常红敏1, 赵蕾1, 王小杰2, 方艳辉1, 李丹1, 罗婧梅1, 杜娈英1 *. 旋毛虫排泄分泌蛋白对小细胞肺癌NCI-H446细胞凋亡的影响[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4, 32(4): 11-299-303. |
[15] |
赵葛,杨文涛,王春凤,杨桂连*. 旋毛虫对宿主免疫应答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3, 31(2): 15-151-1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