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曹伟, 王一, 张熙致, 仝国栋, 杨超, 沈燕, 赵亚. 脑型疟辅助治疗研究进展[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3, 41(3): 361-373. |
[2] |
闫谨, 李丹妮, 傅炜昕. 自然杀伤细胞在小鼠脑型疟中对CD4+ T细胞亚群的免疫调节作用[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0, 38(3): 332-338. |
[3] |
杜云婷, 赵薇, 曹雅明, 徐兰. 青蒿琥酯与重组蛋白IL-33联合调控小鼠脑型疟免疫相关指标研究[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0, 38(2): 139-145. |
[4] |
杜云婷, 赵薇, 徐兰, 张学星. 青蒿琥酯与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使用对小鼠脑型疟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9, 37(5): 525-531. |
[5] |
王军, 沈燕, 李悦, 赵亚. 免疫检查点分子调控在疟原虫感染与免疫中的研究进展[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9, 37(4): 472-480. |
[6] |
刘太平, 付雍, 徐文岳*. 脑型疟发生的免疫病理机制[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1, 29(1): 14-64-67. |
[7] |
胡赟赟;曾丽莉;王瑛. 脑型并殖吸虫病1例[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8, 26(5): 21-399. |
[8] |
蒋翡翎;邓碧兰;逯军;卢孝东. 海南省首例输入性内脏利什曼病病例报告[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8, 26(3): 20-封二. |
[9] |
黄月娥;汪天平;张世清;姚应水;吴维铎;操治国. 脑型血吸虫病发病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8, 26(2): 3-94. |
[10] |
吴明灿;陈世洁;罗国才;许先平;张志文;闵杰;姚远. 脑型血吸虫病的手术治疗[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8, 26(2): 18-155. |
[11] |
李民;钟琳;邱俊林. 输入性重症脑型恶性疟1例报告[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6, 24(6): 22-456. |
[12] |
张光运;曹玉红;张劲松;吴中亮;万琪. 活动期脑型并殖吸虫病的头颅CT及磁共振比较[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4, 22(5): 18-317. |
[13] |
沈娟;田野苹;宋关鸿. 重症恶性脑型疟疾的细胞粘附机制[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3, 21(1): 14-49. |
[14] |
李苏;杨俊芳;张芝晔. 21例脑型疟的临床表现及误诊分析[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2, 20(6): 30-350. |
[15] |
邓卓霖;何登贤. 脑型恶性疟尸检一例[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2, 20(6): 34-3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