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原慧真, 李栋梁, 程书琪, 菅复春. 芽囊原虫体外培养特性的研究[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3, 41(5): 631-635. |
[2] |
张少华, 刘婷丽, 骆学农, 王帅, 郭爱疆, 白雪, 陈国梁, 才学鹏. 豆状囊尾蚴体外培养方法的建立及其分泌产物的分离鉴定[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4): 500-506. |
[3] |
石天琪, 陈军虎. 间日疟原虫入侵网织红细胞相关蛋白的研究进展[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3): 396-401. |
[4] |
张小涵, 冯颖, 陈冉, 桑晓宇, 杨娜. 弓形虫类锥体结构、功能及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1, 39(6): 832-835. |
[5] |
陈贺捷, 姜慧娇, 梁倩, 武杰, 桂显伟, 邹海亮, 邢稚坤, 王二强, 陈雪玲, 吴向未. 不同肝癌细胞上清对细粒棘球蚴原头节体外培养活性的影响[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0, 38(3): 317-323. |
[6] |
牛子文, 常艳凯, 王克, 张龙现. 隐孢子虫体外培养模型研究进展[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0, 38(3): 394-399. |
[7] |
张馨心, 楚瑞林, 玄英花, 程洋. 间日疟原虫入侵红细胞的相关蛋白研究进展[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8, 36(2): 161-165. |
[8] |
蒲元华, 张德林. 弓形虫入侵宿主机制及免疫学研究进展[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2, 30(6): 15-480-485,490. |
[9] |
孙秀宁,刘志军,管志玉,梁瑞文,张皓云,吴晓燕,于丽,管英俊. 刚地弓形虫感染对鼠胚胎神经干细胞的影响[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2, 30(4): 1-253-257. |
[10] |
罗济璇, 朱国辉, 吴永坚, 彭鸿娟. 刚地弓形虫感染对宿主细胞信号转导的影响[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1, 29(5): 11-378-384. |
[11] |
倪兴维, 贾万忠, 者永辉, 金科. 棘球蚴体外培养技术的应用[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1, 29(4): 16-314-318. |
[12] |
徐莉莉, 薛剑, 张永年, 强慧琴, 肖树华*. 7种抗蠕虫药物的体外抗华支睾吸虫作用[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1, 29(1): 3-10-15. |
[13] |
尹建海;沈玉娟;曹建平. 隐孢子虫感染模型及体外培养研究进展[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0, 28(5): 14-392. |
[14] |
吴亮;章秋霞;李婷婷;陈盛霞;曹建平. 人包皮成纤维细胞和人子宫颈癌细胞体外培养弓形虫速殖子[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9, 27(3): 9-231. |
[15] |
吴亮;陈盛霞;李琳婕;车飞虎;邓红艳;姜旭淦. 刚地弓形虫RH株速殖子在HeLa细胞系体外培养的实验观察[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8, 26(6): 11-4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