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郭鹏娟;詹希美;甘明;潘智华;于彦杰;张美春;曲振宇;李卓雅;何蔼. 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小鼠脑组织的病理变化观察[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8, 26(5): 7-355. |
[2] |
李兰英. 泡球蚴病的病理改变和宿主组织反应[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1, 19(2): 21-109. |
[3] |
刘建翔;袁鸿昌;黄敬亨;张绍基;胡广汉;林丹丹;姜庆五. 鄱阳湖血吸虫病流行区居民短期健康教育的效果[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1997, 15(1): 12-41. |
[4] |
刘利斌,熊火星. 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出现Ⅱ度房室传导阻滞一例[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1993, 11(4): 303-303. |
[5] |
钟汉馨. 人、鼠旋毛虫病病理组织学的观察[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1993, 11(3): 230-231. |
[6] |
邱绍球. 吡喹酮治疗急性血吸虫病出现类赫氏反应[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1991, 9(4): 300-300. |
[7] |
汪永宁,刘晓郢. 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出现频发房性早搏一例报告[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1991, 9(2): 113-113. |
[8] |
傅丽芳,马俊华,连自强,饶灿德. 棘口吸虫感染一例[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1990, 8(4): 273-273. |
[9] |
郑江,钱珂,祝红庆,陈韶红,张容,王延安,邱宗林,杨慧,毕绍增,赵吉斌,彭忠惠,卜怀忠,姚国辉. 人的行为对血吸虫病人家庭聚集性的影响[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1988, 6(S1): 69-70. |
[10] |
. 黑热病综合报道[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1988, 6(3): 181-181. |
[11] |
刘明达. 并殖吸虫病并发出血性心包炎一例报告[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1988, 6(3): 236-236. |
[12] |
刘云程,向德生,黄国洲,刘振维,刘德才,戴声瑒,舒若萍. 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的副反应综合报道[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1988, 6(2): 139-140. |
[13] |
陈钦铭,叶于聪,许子俊,寇星灿,柴风玲. 藏药紫堇治疗包虫病后棘球蚴的超微结构[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1987, 5(4): 281-283. |
[14] |
. 湖北利川、四川巴中和江西玉山肺吸虫病流行情况的调查[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1987, 5(4): 303-303. |
[15] |
刘德才. 吡喹酮治疗急性血吸虫病95例[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1986, 4(3): 234-2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