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 2022, Vol. 40 ›› Issue (1): 28-35.doi: 10.12140/j.issn.1000-7423.2022.01.004
陈穗林(), 高源利, 郭帅, 范永铃, 刘太平, 徐文岳*(
)
CHEN Sui-lin(), GAO Yuan-li, GUO Shuai, FAN Yong-ling, LIU Tai-ping, XU Wen-yue*(
)
摘要:
目的 探究高剂量氯磷酸脂质体(CL)处理对小鼠体内约氏疟原虫17XL(Py17XL)生长的影响。 方法 取61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成5组:高剂量CL处理组(简称CL处理组,23只)和对照脂质体处理组(29只)小鼠分别于感染Py17XL前1 d和感染后2、5 d,尾静脉注射高剂量CL(5 μg/μl 200 μl)和等量对照脂质体;健康CL处理组(3只)和健康对照脂质体处理组(3只)小鼠在相同时间尾静脉注射高剂量CL(5 μg/μl 200 μl)和等量对照脂质体;空白对照组(3只)小鼠不作任何处理。于感染后每天采集CL处理组和对照脂质体处理组小鼠(各5只)尾静脉血,涂片后显微镜下观察原虫血症,并统计小鼠存活情况。感染后0、3、6 d,取CL处理组和对照脂质体处理组小鼠(每次3只)脾脏,分离脾淋巴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小鼠疟原虫特异性CD4+ T细胞和CD8+ T细胞的增殖能力和γ干扰素(IFN-γ)分泌水平,ELISA检测感染后6 d的小鼠血清抗疟原虫IgG抗体水平。感染后2、4、6 d,取CL处理组、对照脂质体处理组、空白对照组小鼠(每次3只)脾脏,分离脾淋巴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L耗竭的细胞种类,吉氏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对照脂质体处理组小鼠(每次2只)脾脏树突状细胞的疟原虫感染情况。 结果 CL处理组和对照脂质体处理组小鼠均在感染后7 d出现死亡(CL处理组2只,对照脂质体处理组3只),且感染后8 d全部死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360,P > 0.05)。感染Py17XL后,CL处理组小鼠的原虫血症均低于对照脂质体处理组小鼠,其中感染后6 d,CL处理组小鼠原虫血症为(34.537 ± 8.165)%,与对照脂质体处理组小鼠的(61.303 ± 8.7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1.821,P < 0.05)。感染后2、4、6 d,CL处理组小鼠脾脏中的单核细胞(CD11b+)占比分别为(6.240 ± 0.605)%、(8.277 ± 0.411)%、(6.573 ± 0.246)%,树突状细胞(CD11c +)占比分别为(3.700 ± 0.599)%、(8.003 ± 0.655)%、(3.920 ± 0.534)%,巨噬细胞(F4/80 +)占比分别为(4.830 ± 0.695)%、(11.007 ± 1.121)%、(2.743 ± 0.395)%,均低于对应的对照脂质体处理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5.945、2.075、7.091,P < 0.05)。感染后3、6 d,CL处理组与对照脂质体处理组小鼠疟原虫特异性CD4 + T细胞和CD8+ T细胞的增殖能力和IFN-γ分泌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感染后6 d,CL处理组小鼠稀释10倍的血清抗疟原虫IgG抗体水平为2.241 ± 0.056,低于对照脂质体处理组的2.490 ± 0.0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27.66,P < 0.05)。镜检结果显示,感染后2、4 d,对照脂质体处理组小鼠的CD11c+细胞内并未发现疟原虫,绝大多数感染后6 d的CD11c+细胞内发现了大量的疟原虫。 结论 高剂量CL耗竭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单核细胞后,并非通过调节小鼠抗红内期疟原虫的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参与抑制Py17XL的增殖和发育。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