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1983年 第1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83-02-28
       下一期
    创刊词
    钱信忠
    1983, 1(1):  1-1. 
    摘要 ( )   PDF (5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寄生虫病是我国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对人民健康和经济建设危害极大。新中国诞生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全国各地相继设置了寄生虫病专业的科学研究和防治机构,建立了相应的专业队伍,培训了大批技术骨干,广泛深入地开展了调查研究和科学实验,丰富和发展了符合我国实际的科学理论,有力地推动了防治运动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特别是
    1981年全国疟疾疫情分析与工作建议
    1983, 1(1):  2-4. 
    摘要 ( )   PDF (25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81年全国各地做了大量疟疾防治工作,特别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抗疟灭蚊工作的通知》下达后,各级卫生防疫部门认真落实各项防治措施,抓紧重点疟区的防治工作,防止了可能出现的大面积暴发流行,并使疫情趋于下降。根据19个省、市、自治区的统计,共培训了专业和基层卫生人员4万
    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在疟疾防治工作中的意义
    陆大全,董国清
    1983, 1(1):  4-4. 
    摘要 ( )   PDF (7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80~1981年疟疾流行季节,调查荆门县团林公社四个大队居民中发热病人的带虫情况。结果: 两年共有发热病人1,596人,其中疟原虫阳性者144人,原虫感染率9.02%,均为间日疟。1980年原虫感染率为19.27%,1981年为3.15%;发病率则分别
    柏氏禽刺螨所致二起人体皮炎
    孙昌秀
    1983, 1(1):  4-4. 
    摘要 ( )   PDF (7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某实验动物室饲养员,于一次清理鼠罐调换饲料后,两手臂突然出现密集玫瑰丘疹样皮炎,奇痒难忍,持续十余日始愈。同时在每只鼠体及鼠罐内各检获饱食螨1~8只。另在同地某毛纺厂28名工人加工一批原色毛条和用废
    我国丝虫病的分布和防治现状
    全国丝虫病防治科研技术指导组
    1983, 1(1):  5-10. 
    摘要 ( )   PDF (45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首次报告我国两种丝虫病流行县、市数,和以县、市为单位防治前后丝虫感染率的分布,以及全国丝虫病人数。简要介绍20多年来我国丝虫病的防治概况和应用的防治措施,以及已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日本血吸虫卵尿素溶解性抗原的提取、分离及其化学和免疫学特性
    陶义训,曾凯,裘丽姝,薛海筹,马立人,张永红,朱震霞,于滋洲
    1983, 1(1):  11-16. 
    摘要 ( )   PDF (127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日本血吸虫卵在磷酸盐缓冲盐水(PBS)中制成匀浆。离心后上清液为水溶性抗原(JSEA)。沉淀用8M尿素提取,得尿素溶解性抗原(JEU)。用动力学酶标固相免疫方法(K-ELISA)进行测定,JEU的抗原总活力得量为JSEA的2.83倍。将JEU通过Bio-Gel A 50 m柱分得的JEG_3为稳定的不含尿素的高抗原活力成分。作为诊断用抗原,应用K-ELISA对血吸虫病人血清进行测定,JEG_3较JSEA为敏感。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凝胶区带电泳转移酶标免疫印斑技术,薄膜聚焦电泳和高压液相色谱分析的结果均表明,JSEA和JEG_3含有不同的蛋白质抗原成分,前者各组分的分子量在20万道尔顿以
    日本血吸虫成虫与尾蚴共同抗原的探讨
    刘尔翔 ,谢会蓉 ,邵群
    1983, 1(1):  17-22. 
    摘要 ( )   PDF (13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日本血吸虫尾蚴经皮肤感染昆明杂种小鼠后,定期剖杀小鼠取血清,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法测定尾蚴表皮结合的抗尾蚴IgG的水平,同时检查小鼠体内血吸虫的发育情况。实验结果表明,两性成虫感染的小鼠产生抗尾蚴抗体较雄性感染的小鼠出现得早,而且抗体含量高。抗尾蚴IgG能被撕碎的血吸虫虫体、或两性血吸虫成虫培养的上清液所中和,而未成熟卵、或成熟卵的培养物不能吸收机尾蚴IgG抗体。小鼠含抗尾蚴IgG抗体的感染血清可使成虫冷冻切片中的成虫表皮呈现荧光,而对成虫消化道或子宫上皮不出现免疫荧光反应。抗尾蚴IgG抗体阳性的感染血清经尾蚴吸收后,可使之对成虫表皮的荧光明显减弱。因此,日本血吸虫成虫表皮及其脱落物能在小鼠体内产生IgG此抗体能与尾蚴表皮抗原相结合,说明成虫与尾蚴及表皮之间存有共同抗原。
    人体眼部结膜吸吮线虫感染一例报告
    李秋孝,莫和凤
    1983, 1(1):  22-22. 
    摘要 ( )   PDF (7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告一例人体眼部结膜吸吮线虫感染。 于×,女,3岁,肥城县孙伯公社南栾大队人。1981年3月16日来诊。其父代诉:右眼红肿,流泪2天。就诊前1天其父翻开患儿下眼睑,发现下穹窿部有白色线虫蠕动,当即取出8条线虫,次日又取出2条。眼部检查:右下睑结膜充血、水肿,结
    日本血吸虫皮层的扫描电镜观察
    肖树华,戴志强,张荣泉,薛海筹,邵葆若
    1983, 1(1):  23-26. 
    摘要 ( )   PDF (303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告用CO_2临界点干燥制样的扫描电镜术观察大陆品系日本血吸虫所发现的一些新形态结构。血吸虫口吸盘深部有丝状绒毛;口、腹吸盘内壁的棘至少有3种形态。雄虫抱雌沟内壁的棘呈尖刀状,底壁的棘呈钝圆形。两性血吸虫颈部的背、腹面均查见有棘。其体表皮层有乳突状、盘状、丘状和球状4种隆起物,且以前2种为较多。乳实状隆起主要分布在口、腹吸盘的内、外缘以及颈部、体部皮层等处;盘状隆起则分布在背、腹面、颈部和雄虫的抱雌沟内壁。此外,血吸虫的皮层还见有许多皮孔。
    班氏丝虫幼虫在长爪沙鼠体内的形态描述
    陶增厚,吴国文,程文芳,郑惠君
    1983, 1(1):  26-26. 
    摘要 ( )   PDF (93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外已证实,班氏丝虫能在实验啮齿类动物体内发育。1981年我们用含有周期型班氏微丝蚴563条/60mm~3的血液,通过胎盘膜饲血器感染实验室驯化的东乡伊蚊,饲养15天解剖收集感染期幼虫。经皮下、皮下加腹腔或睾丸途径,接种25只3个月龄的沙鼠(雄17、雌8),每鼠接种59~128条。于接种后的3~93天,剖检17只沙鼠,其中5只沙鼠于感染
    江苏省10个县99个大队血吸虫病防治效果考核
    何尚英,顾伯良,童维瑛,常顺康,曹奇,赵伯阳,秦时君,方伯元
    1983, 1(1):  27-31. 
    摘要 ( )   PDF (39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道江苏省10个县99个大队血吸虫病防治的考核结果。99个大队1980年的居民粪检阳性率和有螺面积,分别较1970年下降了93.93%和98.83%;用指数曲线分析两者的年平均下降速率依次为24.43%和35.90%。1980年的居民粪检阳性率下降为1.09%,91%的大队未查到10岁以下儿童病人。钉螺的平均密度已下降为每平方市尺0.0095只,仅在2个大队发现感染性钉螺。以上结果说明在这些社、队防治血吸虫病的效果是显著的。 考核中发现尚存在着少数病情、螺情较重、流行尚未完全控制的大队。在未治病人中,晚期、夹杂症病人比例较高;残留的钉螺环境呈现“少、散、难以查出”等特点。要达到消灭血吸虫病,必须继续努力。 本文还分析了10岁以下儿童皮试、粪检在考核防治效果中的作用。
    吡喹酮治疗日本血吸虫病三种疗法的比较观察
    符遂,周学章,范懿,吴惠敏,周晓兰,全庆云,洪爱琴,王景祥,沈贤珍,赵其敏
    1983, 1(1):  32-36. 
    摘要 ( )   PDF (38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进一步探讨在群众性治疗血吸虫病中吡喹酮的适宜剂量和疗程,进行了临床比较研究。706例血吸虫病患者随机分为三组:1.总剂量50mg/kg,疗程1天,238例;2.总剂量60mg/kg,疗程2天,244例;3.总剂量72mg/kg,疗程3天,224例。每天剂量分3次服。为客观地评价药物副作用,其中336例在服吡喹酮前、后共3~5天给予酵母片作为安慰剂进行自身对照比较。 所有患者除2例外均按期足量完成疗程,主要药物副作用为头昏、头痛、乏力等。逐日观察各组药物副作用发生率无显著差异,而吡喹酮则与酵母片的有显著差异。治毕除2例心电图发现早搏外,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脑电图,肌电图均无异常变化。治毕6个月粪便毛蚴孵化阴转率三组分别为1.00%(131/131)、96.9%(126/130)及99.2(127/128)。结果表明三组的疗效及药物副作用相仿。因此,总剂量50mg/kg的一天疗法在群众性治疗中同样可取。
    福州地区发现虎斑蛙自然感染裂头蚴
    陈桂光,郭延飞,魏习英
    1983, 1(1):  36-36. 
    摘要 ( )   PDF (92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裂头蚴是曼氏迭宫绦虫的第三期幼虫,寄生于该虫的第二中间宿主蛙、蛇、刺猬、鸟及鼠类的肌肉与内脏组织。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民间有用蛙肉敷贴患部治疗眼疾、牙痛、皮肤伤口,乃至生食小蛙(泽蛙)治疥疮等的习俗,致使裂头蚴侵入体内引起裂头蚴病。以往文献中虽有裂头蚴病例的报道,但
    吡喹酮对肝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
    沈耕荣,张春萼,周霞秋,尤伯英,杨宜
    1983, 1(1):  37-39. 
    摘要 ( )   PDF (2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观察了吡喹酮对各期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肝脏的副作用。作者通过1978~1981三年中所收治的664例血吸虫病患者的分析,认为吡喹酮引起的肝脏损害既少且轻。应用吡喹酮前肝功能正常,而用药后出现异常者占总例数的2.29%。在治疗前肝功能已有异常或合并肝脏夹杂症者中,81.4%能良好地耐受吡喹酮治疗;4.3%治后肝功能损害加重,但经辅肝药物治疗后迅速康复。上述资料提示吡喹酮远较其它传统的抗血吸虫病药物为优,可用于肝脏有损害的血吸虫病患者。
    聚乙二醇沉淀试验检测日本血吸虫感染家兔循环免疫复合物动态变化的初步报告
    李允鹤,殷水龙,何永康,杨光堡,胡永德,吴宗泉,骆伟
    1983, 1(1):  40-43. 
    摘要 ( )   PDF (25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聚乙二醇(PEG)沉淀试验对51只感染10条或50条两性日本血吸虫的家兔和5只感染25条或50条单性日本血吸虫的家兔,在感染后2~14周连续检测了CIC的水平。感染家兔的CIC平均消光值显著高于未感染家兔的PEG沉淀物平均消光值,前者随着感染时期的增长而升高,并与感染度密切相关。单性感染家兔的CIC水平要低于两性感染家兔的CIC水乎,两者的高峰均在感染后第12周,第12周后CIC水平均趋下降。
    抗氯喹恶性疟原虫体外微量测定用冰冻干燥培养基的制备及涂氯喹板的改进
    刘德全,任道性,刘瑞君
    1983, 1(1):  44-48. 
    摘要 ( )   PDF (38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体外微量法测定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的敏感性,具有简便、快速和准确等优点,但要有预制的涂氯喳板及培养基才能用于现场调查。世界卫生组织自1979年起试制这种板和冰冻干燥培养基,但后者至今尚无供应。 为了尽快摸清我国抗氯喹恶性疟的分布情况,我们于1979年底仿制涂氯喹板获得初步成功后,1980年又着手研制冻干培养基,几经改进,制成的冻干培养基在4℃保存下有效期已达1年以上,可在加液后立即使用,不需过滤灭菌等手续,所制涂氯喹板的药效曲线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完全一致。且增加了一个对照井及一个药物剂量,有利于预先观察疟原虫生长情况及测定较高抗性的病例。1981年7~10月间经粤、桂、滇、黔、皖等省区试用,效果满意
    尘螨抗原分析 Ⅰ.粉尘螨浸液的凝胶层析与免疫学测定
    瞿国英
    1983, 1(1):  49-52. 
    摘要 ( )   PDF (28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用生物化学和免疫学的方法研究粉尘螨(Dermatophagoides farinae)的抗原成分及其活性。粉尘螨浸液通过葡聚糖凝胶柱层析,测得洗脱液的光密度值有2个峰(Sephadex G-50)或3个峰(Sephadex G-200)。洗脱液的免疫活性与其蛋白质含量不一致。吸入型哮喘病人的挑刺试验表明过敏原存在于第1峰与第2峰之间,对流免疫电泳表明沉淀抗原的位置基本上与第1峰相符。蛋白质含量较多的第2峰存在少量的过敏原,第3峰不含任何抗原。
    卫氏并殖吸虫在大鼠体内的发育和吡喹酮治疗的观察
    章子豪,沈一平,赵慰先
    1983, 1(1):  53-56. 
    摘要 ( )   PDF (113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卫氏并殖吸虫囊蚴经腹腔感染大鼠后,96.7%的吸虫寄生于肌肉内,其中绝大多数(99%)停滞于童虫阶段,极少数虫体(1%)游离于肝脏或胸腔,并能发育为成虫而产卵。吡喹酮治疗感染的大鼠,总剂量为240mg/kg,两日分服,可杀死大部分童虫,证明吡喹酮对卫氏并殖吸虫量虫有明显的杀虫作用。
    肺吸虫病患者的心电图分析
    李义,刘爱民
    1983, 1(1):  56-56. 
    摘要 ( )   PDF (8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象与方法 浙江省南部山区卫氏肺吸虫病流行区的患者共33例,男19例,女14例。年龄8~43岁,平均年龄15.4岁,青少年占93.9%。全部有食溪蟹史和典型肺吸虫病症状包括咯血痰,呈烂桃酱样或铁锈色,痰检虫卵阳性。血嗜酸粒细胞增多,肺吸虫抗原(1:2,000)皮试、血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与间接血
    鄱阳湖草洲钉螺消长情况的调查分析
    蓝振华,高启贵,江顺德
    1983, 1(1):  57-57. 
    摘要 ( )   PDF (8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县鄱阳湖有螺草洲面积较大,1970年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协作,进行了钉螺调查,建立了图账。1976年省血防办公室又组织了鄱阳湖8个县联合查螺。为了较全面了解草洲的螺情动态,1982年将我组所管辖的总面积为48,027亩的12块草洲,逐块进行了复查。现报告如下:
    吡喹酮治疗合并心血管夹杂症血吸虫病20例临床观察
    王德威,李广慈,钱国昌,诸和生,俞志祥,徐朔臣
    1983, 1(1):  58-58. 
    摘要 ( )   PDF (8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站用吡喹酮收治20例合并心血管夹杂症血吸虫病患者,现报告如下。 一、收治对象 经大便孵化,环卵试验(≥5%)或直肠活检确诊为血吸虫病患者20例。男7例;女13例。年龄24~66岁,平均50岁。晚期和早期各10例。 20例中,风湿性心脏病9倒包括二尖瓣闭锁不全或狭窄各2例,二尖瓣双病变2例,联合瓣膜病变(二尖瓣和主动脉瓣)3例;高血压性心脏病3例;
    三例危重脑型恶性疟的救治
    张家埙,许永湘,尤伯英,梅英石
    1983, 1(1):  59-59. 
    摘要 ( )   PDF (9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脑型疟疾是凶险型疟疾中最严重的一型,病死率可高达14~70%。现将3例的救治经过分别报告于下: 例1 女,22岁,住海南岛已2年。于1974年7月7日开始每天发冷发热,伴头晕、食欲不振及呕吐,连续9天。用青霉素、安乃近等治疗无效。16日中午突然昏倒送入院。既往无疟史,妊娠4个多月。检查:体温(腋下,下同)39.8℃,血压88/56,浅
    结肠小袋纤毛虫病的诊断及治疗
    高文武,谭婷婷
    1983, 1(1):  60-60. 
    摘要 ( )   PDF (9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结肠小袋纤毛虫病,国内报道不多。九年来本院共收治42例。男22例,女20例,年龄15~59岁。均有养猪史及与腹泻病猪接触史。病程14天~9年8个月。根据感染轻重和临床表现分为三个类型:痢疾型(21例),肠炎型(10例)和消化不良型(11例).
    荒漠地区成人黑热病一例报告
    许显福
    1983, 1(1):  60-60. 
    摘要 ( )   PDF (9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荒漠地区的黑热病具有病人散在、病情较重、大多高热不退、脾脏迅速肿大,患者绝大多数(91.2%)为2岁以内的婴幼儿等特点。最近我院收治一例来自新疆库尔勒附近荒漠地区的成人黑热病患者。 患者女,汉族,39岁,于1958年由四川来新疆.1981年6月中旬自觉头痛、发热,1个月后出现乏力、腹胀、纳呆、畏寒发热,体温39~40℃,大汗,
    斯氏狸殖吸虫在湖北房县的发现
    苏天成,杨孟祥,张培喜,周述龙
    1983, 1(1):  61-61. 
    摘要 ( )   PDF (7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81年7~8月,根据有关卫生部门提供的病例线索,我们在鄂西北山区的房县进行了并殖吸虫病原的调查研究。结果在该县的巨峪等公社的溪蟹体内,发现了并殖吸虫囊蚴;经人工感染家犬后,定期解剖,检获成虫及虫卵。然后将成虫、虫卵、囊蚴及后尾蚴分别制成玻片标本,进行测量和摄影等形态学观察。
    贾第虫病19例临床分析
    张成文,李义方
    1983, 1(1):  62-62. 
    摘要 ( )   PDF (8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贾第虫病国内报告尚少,往往易被忽视以致误诊。力引起重视,现将我院自1972年9月至1980年6月收治的19例患者作一临床分析。 一、一般资料:19例中,男13例,女6例;年龄最小3岁,最大50岁,其中12岁以下3例,21~40岁10例,41岁以上6例。发病季节为4~10月。 二、临床表现:全部病例均有腹痛(表),以脐
    编后语
    毛守白
    1983, 1(1):  63-63. 
    摘要 ( )   PDF (8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广大寄生虫病防治科研人员渴望已久的专业杂志,在卫生部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终于问世了。编委会受此重任,自当尽力以赴,以孚众望。 诚如创刊词中所指出,我国在主要寄生虫病的科研和防治工作方面取得的成就卓著,应在国内外充分交流。本期刊登了“1981
    怀念吴征鉴老师
    王捷,何凯增
    1983, 1(1):  64-64. 
    摘要 ( )   PDF (31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著名的寄生虫学和医学昆虫学家,我们敬爱的吴征鉴老师,不幸因病于1982年9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3岁。吴征鉴老师的一生是为发展我国医学科学而奋斗的一生。早在三十年代,他就参加了由姚永政教授领导的疟疾和黑热病等寄生虫病的研究工作。他深入我国高疟区的云贵高原进行调查研究开展抗疟工作,除发现新种按蚊外,还
    悼念龚建章教授
    瞿逢伊
    1983, 1(1):  64-64. 
    摘要 ( )   PDF (31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著名寄生虫学家龚建章教授,因病于1982年8月30日在上海逝世,终年72岁。 龚建章教授1935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生物学系,1945~1948年曾在伦敦大学热带卫生和医学学院从事寄生虫学研究,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在武汉大学医学院、浙江大学医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及第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