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1984年 第2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84-11-30
    贵州凯里灭疟后期管理监测方法的研究
    刘祥焜,郑璇,黄天谊,张思淼,滕腾,刘丰廉,易瑞林,罗文勇
    1984, 2(4):  209-211. 
    摘要 ( )   PDF (23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告年带虫发病率控制在0.1‰以下的凯里县疟疾流行病学的特点,及开展灭疟后期管理监测的方法和结果。实践证明建立县、区、公社三级疟疾管理监测体制,实行分级管理,建立以区,公社卫生院为主的定人、定点、定任务,定时“四定”疟疾管理岗位责任制等制度,开展以病例侦查为主的疟疾全面监测工作,是巩固和发展灭疟成果,防止疟疾复燃的有效方法。
    广西20多年来防治疟疾的效果和流行动态
    郑家骥
    1984, 2(4):  212-215. 
    摘要 ( )   PDF (33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广西的疟疾流行以山地丘陵区为主,主要传疟媒介为微小按蚊。用杀虫剂室内喷洒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能有效地控制微小按蚊,降低新感染率,从而控制流行。 目前恶性疟、间日疟和三日疟的发病率皆已明显下降,总的发病率降到3.4/万,三日疟已极为罕见,恶性疟流行区已大为减少,但在残存的恶性疟病原点已证明有抗氯喹恶性疟出现。 今后的抗疟措施应着重在新病例的发现和根治,部分疟疾高发区应加强室内滞留喷洒,并大力消灭抗氯喹恶性疟。
    贵州榕江平江公社疟疾防治效果的观察
    陈启祥
    1984, 2(4):  215-215. 
    摘要 ( )   PDF (9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我站在平江公社疟疾流行区进行春季抗复发治疗,现症病例根治和病原点处理,收到较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春季抗复发治疗:对上一年经血检确诊疟疾的病例作为春季抗复发的治疗对象,对年带虫发病率超过总人口的5%以上的村庄,于春季进行全民抗复发治疗:发病人数在5%以下的村庄,只对病户及其
    安徽江淮地区雷氏按蚊嗜人亚种传疟作用的研究
    柳朝藩,钱会霖,顾政诚,郑香,吴振友,陈辅群,沈毓祖
    1984, 2(4):  216-219. 
    摘要 ( )   PDF (31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82年7~9月间,在安徽省舒城县芦镇公社两个大队通过寄生虫学和昆虫学调查证实,雷氏按蚊嗜人亚种的传疟作用比中华按蚊更为重要。同时,人工感染实验结果,雷氏按蚊嗜人亚种和中华按蚊都能感染恶性疟原虫,但前者的敏感性明显比后者为高,表明雷氏按蚊嗜人亚种是当地传播恶性疟的主要媒介。
    西非贝宁196例恶性疟的临床观察
    孙人杰
    1984, 2(4):  219-219. 
    摘要 ( )   PDF (8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非恶性疟原虫感染后之症状及其临床经过与国内及其他地区的感染者不尽相同。由于其症状多变,极易误诊。现将在贝宁工作两年期所收集196例的临床表现分析于下: 196例西非恶性疟患者的主要症状为发热53.1%、乏力50.5%、全身酸痛42.4%、眩晕28.1%、头痛25.5%、发冷21.4%、失眠10.7%、晕倒4.6%、出汗3.6%,寒战2.0%、消瘦虚弱2.0%、贫血1.5%、皮肤搔痒及皮疹1.5%、咳嗽3.6%、气促2.0%、腹痛11.2%,食欲不振8.7%、恶心呕吐8.2%、腹泻2.0%、腹胀1.0%、黄疸1.0%、肝肿大2.0%、
    DDT滞留喷洒防制雷氏按蚊嗜人亚种控制恶性疟的实验研究
    吴振友,阚水平,沈毓祖,陈辅群,陆中菊,金桐生,廖克侵
    1984, 2(4):  220-223. 
    摘要 ( )   PDF (30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83年6~10月在安徽省舒城县芦镇公社进行DDT室内滞留喷洒,对雷氏按蚊嗜人亚种有良好的防制效果,叮人率下降99.5%,疟疾传播强度明显下降,以恶性疟为显著,其发病率等各项考核指标下降幅度均在85%以上。说明在以雷氏按蚊嗜人亚种为主要传疟媒介地区的疟疾防治,采用DDT室内滞留喷洒,结合现症病人治疗,即能有效地控制恶性疟的发病与传播。
    氯喹和氯喹合并伯喹治疗间日疟病人的复发情况及荧光抗体水平的变化
    王克安,刘吟龙,张品年,刘俊旭
    1984, 2(4):  224-227. 
    摘要 ( )   PDF (32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80年10月在我国黄淮平原间日疟流行区。分别以单用氯喹1.5g的三天疗法和氯喹合并伯喹112.5mg的五天疗法治疗82例及145例间日疟现症病人,追踪观察至次年7月,复发率分别为45.1%和15.2%,平均每人复发次数分别为1.4次和1.1次,多次复发者均为儿童。两组均未见8周内的近期复发,复发均集中出现于次年5月和6月。间接荧光抗体试验表明两组病例的抗体水平变化与复发情况相符。两组的累计抗体滴度和抗体阳性率(≥1:80)均有极显著差异,与用镜检法得到的两组复发率的显著性检验结果一致,提示IFA用于比较不同疗法的效果有参考价值。
    郑州市十年抗疟经验
    齐广义,李锡泽
    1984, 2(4):  227-227. 
    摘要 ( )   PDF (9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然概况 本市濒临黄河南岸,地处黄淮平原,位于东经113°39′、北纬34°43′,年平均气温14℃左右,月平均气温16℃以上有6个月(5~10月),年降雨量600~700mm。郊区农作物历来以旱田为主,五十年代开始利用城市污水灌溉藕田,六十年代又发展引黄灌溉稻田,1970年稻田面积达6万多亩,1983年扩展到50万亩。这些自然条件是构成疟疾传播的重要因素。
    淡色库蚊卵巢滞育指标及其内分泌控制滞育的观察
    王仁赉,张恩英,钱宗立
    1984, 2(4):  228-231. 
    摘要 ( )   PDF (30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淡色库蚊卵泡发育和滞育相对照,观察到滞育指标为第一卵泡停滞在羽化后24个时、长约50μm的N期,同时可用原卵区(第二卵泡加第三卵泡)和第一卵泡几乎等长作为滞育的佐证。进入Ⅰ_a期开始均属发育蚊。Ⅰ_a期是卵泡早期发育的最旺盛时期,并开始吸血,在不供血情况下,可继续发育直至停留在Ⅱ_b休止期。 通过蚊虫去首替代脑抑制咽侧体分泌保幼激素的方法,与滞育蚊对照。推论卵泡滞育与缺乏保幼激素有关;第一卵泡从羽化时的No.1期发育增至N期,似乎与保幼激素无关,但从N期进一步发育则依赖咽侧体分泌保幼激素的作用,咽侧体释放保幼激素的临界时间约在雌蚊羽化后24小时左右。
    贵州望谟10,566例发热病人血检结果分析
    姜荣鸿
    1984, 2(4):  231-231. 
    摘要 ( )   PDF (7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掌握发热病人的血检,及时发现传染源,监测疫情动态,根治现症病人,是当前疟防工作中特别是灭疟后期进行疟疾监测的一项重措施。现将我县1981年10,566例发热病人疟原虫血检结果分拆如下: 方法 公社卫生员定期下队巡回,凡发现发热病人均取血涂制厚、薄血片,填写发热病人血检单,寄送区、社镜检站或县防疫站检验。厚、薄血片用姬氏染色后油镜检查,发现疟原虫阳性者,即进行“氯喹1.5g加伯喹150mg五日疗法”双疗程根治。 结果与分析
    咯萘啶对鼠疟原虫红内期裂殖体的持效作用
    邵葆若,叶秀玉,郑浩
    1984, 2(4):  232-233. 
    摘要 ( )   PDF (23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小鼠在腹腔注射(D_0)约氏鼠疟原虫前15天(D_(-15))肌注或灌胃咯萘啶100mg/kg,可使大部分小鼠不出现原虫血症。D_(-10)肌注或灌胃10mg/kg,D_(-5)肌注5mg/kg或D_(-4)灌胃5mg/kg亦有抑制原虫血症的作用。因该株原虫对氯喹具固有的抗药性,故即使在D_(-3)肌注或灌胃400mg/kg氯喹((2/3)LD_(50))亦不能保护小鼠不受感染。 应用伯氏鼠疟原虫的实验证明:咯萘啶杀裂殖体的持效作用明显比氯喹的为长。咯萘啶剂量为10mg/kg(ED_(50)的1.47倍,或LD_(50)的0.7%)时,D_(-6)灌胃一剂即能抑制原虫血症的出现,但相应剂量的氯
    我国保有的食蟹猴疟原虫的生物学特征及株型的探讨
    王兴相,胡友梅,邓保忠
    1984, 2(4):  234-237. 
    摘要 ( )   PDF (146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虫株具有下列特征。红外期:形态不规则,第7天胞质内出现液泡、分叶,第8天成熟,同一天末即可在外周血内找到原虫。复发率为62.5%。红内期:喜入侵晚期网织红细胞(Ⅳ期),血传感染持续期可长达7年以上。孢子增殖期:在大劣按蚊、斯氏按蚊及雷氏按蚊体内都能完成孢子增殖:在雷氏按蚊体内发育不良,胃壁上黑孢子形成率可高达42.3%;在大劣按蚊体内,卵囊圆形或椭圆,其最大径未超过60μm者:子孢子最早可于7.5天进腺。根据上述特点,与该疟原虫的各株进行比较,初步认为本虫株可能属于柬埔寨株。
    传染源输入与低疟区疟疾发病的关系
    任建新,谢华,李兴槐
    1984, 2(4):  237-237. 
    摘要 ( )   PDF (8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简阳县近年来疟疾年发病率已控制在(1/10000)以下,1979、1980年仅有数例间日疟患者。1981年疟疾流行季节初,该县疟疾病例突然增多,比1980年同期增加13倍。后来经调查,发现近几年来农业人口流动频繁,部分人1979年曾迁居外省高疟区,1980年底又相继返回。1979~1981年曾到省内外疟区停留1周以上的共12,914人,其中于1981、1982年发病的有116人(0.9%),为全县患疟数的83.5%。而迁居外省高疟区的人中,返回后发生疟疾的有9.3%。上述患者在外期间已发病1~3次的约占60%。尚有部分患者在返回本县的途中就出现典型症状,亦有在流行期
    感染抗氯喹恶性疟误诊一例报告
    管勤万
    1984, 2(4):  237-237. 
    摘要 ( )   PDF (8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患者男性,32岁,湖北省孝感县人,1982年2月去云南孟连县,5月5日离云南乘车途中开始发热、畏寒.曾用氯喹1.2g和伯喹67.5mm,3天口服,肌注奎宁0.25g,效差。15日就诊。体检:神志模糊。体温39.7℃,血压90/60。肝肋下1.5cm,质软,脾肋下3cm。心肺(-)。以发热待查伤寒可疑入院。化验查血红蛋白9.8g、红细胞360万、白细胞9,000、肥达氏试验(-)、疟原虫(-)。按伤
    对间日疟原虫配子体活力周期性的实验研究
    杨柏林,王文俊,汪文仁,胡惠仙,李华宪,王翔,李兴亮,李崇珍,黄国珍
    1984, 2(4):  238-242. 
    摘要 ( )   PDF (37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83年7~9月间,对我国滇南地区5例自然感染的间日疟病例,以驯化的中华按蚊为媒介,每8小时离体吸血1次,以卵囊阳性率和感染度(每阳性蚊卵囊均数)判定配子体活力的强弱。结果发现间日疟原虫配子体活力有明显的周期性,蚊媒的感染高峰似见于病人血液中出现发育中滋养体和成熟滋养体为主的发作间歇期,低谷则见于以成熟裂殖体和幼年滋养体为主的临床发作期,显示配子体的活力周期与无性体的裂体增殖周期有相当密切的关系。除1例外,在实验过程中均见一完全不能使蚊媒感染的无感染期,由此证明,周围血液内的配子体对蚊媒并不始终均具感染性。从蚊媒感染率的消长曲线和各期无性体组成的相互关系推断,配子体活力周期比无性体的裂体增殖周期略长。
    糖皮质激素诱发疟疾复发4例报告
    徐景泗,耿兆联
    1984, 2(4):  242-242. 
    摘要 ( )   PDF (7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院在1981年春季疟疾传播休止期间曾收治4例住院患者、在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过程中引起疟疾复发.现报告一例如下: 患者女,19岁。因患风湿热入院。2年前曾患疟疾。入院后服强的松15mg,每日3次。第7天下午5时感头痛、畏寒、发热、乏力。体温39℃,深
    伯氏疟原虫ANKA株红前期的初步观察
    郭凤川,陈林
    1984, 2(4):  243-244. 
    摘要 ( )   PDF (129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将含有伯氏疟原虫ANKA株子孢子的斯氏按蚊涎腺制成悬浮液,经尾静脉注入小鼠(C_(57)BL、ICR/JCL和昆明株)和大鼠,46~47小时后在大鼠和小鼠的肝组织切片中均找到红前期裂殖体,呈椭圆形,大小为8.07×16.13~25.80×30.54μm。
    日本血吸虫嘌呤代谢的研究
    陈国忠,黄左钺,姚民一,胡筱宝,郭菁
    1984, 2(4):  245-248. 
    摘要 ( )   PDF (30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日木血吸虫匀浆含有ATP、ADP、AMP、尿苷、次黄嘌呤、肌苷、腺苷、腺嘌吟及GTP,并能将ATP迅速转变成次黄嘌呤。血吸虫腺苷磷酸化酶活力为27.3μmole/分/对虫,以台氏液培养24小时后,血吸虫向培养液内排出腺苷磷酸化酶。吡喹酮(8×10~(-4)M)及FormycinA(1.6×10~(-3)M)分别抑制该酶58%及72%。血吸虫雌、雄虫表膜ATP酶活力分别为17.0±2.5与17.3±3.8μ molePi/h/mg膜蛋白。在3mM Mg~(++)存在下,Na~+(100mM)及K~+(20mM)对该酶无激活作用,5×10~(-4)M乌本苷对该酶也无明显的抑制作用。采用聚丙烯酸胺凝
    人体蠕形螨寄生与酒渣鼻病理组织变化之间关系的研究
    杨黎青
    1984, 2(4):  249-252. 
    摘要 ( )   PDF (148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根据21例三种类型酒渣鼻病理组织学的观察,研究了人体蠕形螨与其所寄生组织病变的关系。 在扩大的毛囊和增生的皮脂腺中发现大量蠕形螨,其周围有不同程度炎症反应,结果表明两种人体蠕形螨感染与三种类型酒渣鼻的病理变化有密切关系。提示人体蠕形螨是有致病性的,毛囊蠕形螨可能是皮炎型酒渣鼻的主要病因,两种人体蠕形螨感染与痤疮型和肥大型酒渣鼻病因有关,这为临床上诊断和治疗酒渣鼻提供了依据。
    介绍一种自土壤分离蠕虫卵的方法
    张志仁,王继萱
    1984, 2(4):  252-252. 
    摘要 ( )   PDF (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1928年Caldwell自土壤分离蠕虫卵起,国内外文献陆续有所报道。以上方法对于土壤内实有虫卵数的检出率,最少是1%,最多是34~60%,最高的平均检出率为44.6%。为了寻求检出率高、易于操作的方法,我们进行了此项实验。 方法 取无虫卵的土壤1g,吸取蛔虫卵的单细胞期、分裂期(2~16个细胞)、桑椹期(17个细胞以上)、和
    阴道毛滴虫小鼠模型的探讨
    阿学静,刘尔翔
    1984, 2(4):  253-256. 
    摘要 ( )   PDF (260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从症状轻重不同的病人中分离得A、B、C和D4株阴道毛滴虫,A及B株引起病人产生明显的症状,C株引起的症状较轻,D株系来自无症状的带虫者。将上述4株无菌培养的阴道毛滴虫,经腹腔或皮下接种注入小鼠,结果4株均引起小鼠体内产生脓肿。腹腔注射,以A及D株毒力最强,B及C株次之。皮下注射,A、B两株的毒力大于C、D两株.因此阴道毛滴虫注入小鼠皮下,可以比较不同株对人的致病力的强弱。病理切片结果表明,肝的阴道滴虫性脓肿边缘整齐,外缘有一层阴道毛滴虫密集排列,其长轴与脓肿边缘垂直。与滴虫接触的肝细胞多呈玻璃样变。在脓肿中央有坏死的肝组织及散在的阴道毛滴虫。
    在苏丹所见的49例脑型疟
    吴世华
    1984, 2(4):  256-256. 
    摘要 ( )   PDF (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80年8月~1981年7月作者在苏丹东赤道省朱巴市医院内科工作期间,收治脑型疟疾49例,现简要报道于下。 朱巴市医院内科一年内共收住院病人1,252例。其中脑型疟疾49例,占3.9%。男47例,女2例,年龄12~45岁。12~19岁18例占36.7%,20~29岁17例占34.7%,两者合计占71.4%,说明脑疟主要发生在青少年。49例脑疟起病急,30例入院时即有嗜睡、谵妄。11倒入院时已进入昏迷状态。6例入院
    醋酸纤维膜微量免疫扩散法鉴定按蚊胃血的实验研究
    何振琚,黄天谊,张培轩,向建伟,罗昌辉
    1984, 2(4):  257-259. 
    摘要 ( )   PDF (23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用醋酸纤维膜微量扩散法鉴定按蚊胃血,具有简便、经济和准确等优点。为了解敏感性和特异性,应用醋纤法和沉淀法对2~3期按蚊胃血标本129份作鉴定,其阳性率分别为98.4%和89.9%,对4~5期按蚊胃血标本121份的阳性率分别为93.4%和19.8%,对采自牛、猪房的102价标本,醋纤法全部阳性,沉淀法阳性85份。表明醋纤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高于沉淀性.
    广西容县微小按蚊夜间活动规律观察
    梁炯明,卢耀娟,谢永珍
    1984, 2(4):  259-259. 
    摘要 ( )   PDF (7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容县微小按蚊夜间活动规律,于1982年进行了微小按蚊夜间活动观察,报告如下。 观察方法:在北纬22°36′的丘陵山区选择一个村为观察点,点内选有代表性的人房和牛房各一间,于8月至12月每月定期通宵观察一次,从晚上8时开始至次日早上6时止,两人分别在人房、牛房每小时连续捕蚊15分钟,累计捕获微小按蚊数。
    咯萘啶合并伯喹根治间日疟的疗效
    惠柏林,沈松林,王可深,高守芬,曹守箴
    1984, 2(4):  260-262. 
    摘要 ( )   PDF (22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鉴于氯伯八日疗法疗程长、副反应大,我们从1976年起,试用咯萘啶合并伯喹三日疗法,根治间日疟530例。甲组咯萘啶总量32mg/kg(成人量1.6g),三日分服,各为0.8、0.4、0.4g,每天同时服伯喹30mg,共90mg,乙组咯萘啶总量1.2g,每天0.4g,同服伯喹30mg。氯伯八日疗法对照126例,氯喹总量1.2g,第一日O.6g、二、三日各0.3g,每天服伯喹22.5mg,八天共180mg。本疗法优点:(1)疗程短;每天服药一次,共服三天;(2)杀虫速度快、控制症状快;无性期原虫48小时、有性期原虫72小时全部阴转,投药后即控制症状,无发作第二次者(“药杀热”除外);(3)根治率97
    咯萘啶治疗间日疟的疗效观察
    康万民,杨仁政,黄瑞芝,徐厚全,谢常,刘群华,叶金生,席芸华
    1984, 2(4):  263-264. 
    摘要 ( )   PDF (14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告在四川省邛崃县应用咯萘啶治疗37例间日疟的结果。每例每次口服磷酸咯萘啶0.3g,第1天服2次,相隔6~8小时,第2、3天各服1次,总量为1.2g。另20例服磷酸氯喹为对照组.咯萘啶组治疗后平均转阴时间为59.3小时,平均退热时间为25.5小时,而氟喹组分别为60及28.1小时。在治后30天,咯萘啶组及氯喹组分别有2例及1例再现原虫血症。
    巴拉巴按蚊的生态习性、传疟作用及控制
    杨存性
    1984, 2(4):  265-267. 
    摘要 ( )   PDF (26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巴拉巴按蚊分布在东南亚许多国家的丘陵及山岳森林和森林边缘地区。这些地区虽长期采取了有力的抗疟措施,但传播尚未控制。 一、生态习性 (一)地理分布及分类 1957年Colless将北婆罗州及其他地区原称为白踝按蚊(Anopheles leucos-phyurs) 的媒介按蚊命名为巴拉巴按蚊(Anphelesbalabacensis balabacensis Baisas,1936)巴拉巴按蚊的分布地区包括菲律宾的巴拉巴克和巴拉旺岛,婆罗州的北部(沙巴及沙捞越东部),马来西亚半岛的西北角、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缅甸、
    输血性疟疾15例报道
    肖伟筹,周龙溪
    1984, 2(4):  267-267. 
    摘要 ( )   PDF (8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湖南省安仁县1981年的疟疾发病率已降至0.31/10万。1982年1~7月间,在住院病人中陆续发现15例间日疟。经查证,这些病例系由同一供血员的血液所引起的输血性疟疾。此后,对该供血员采集了6次周围血和1次静脉血,镜检疟原虫均阴性;最后在骨髓涂片上查到间日疟原虫而确诊。
    江苏省54个县、市钩虫感染情况的调查
    郁郁,何尚英
    1984, 2(4):  268-268. 
    摘要 ( )   PDF (9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江苏省的钩虫感染情况,提供制定防治规划的依据,于1978~1981年作了2次钩虫感染情况的抽样调查。报告如下: 调查方法 1978年的调查系在13个县的13个大队进行。1979~1981年的调查在54个县、市,各选一个代表性大队进行;在两次调查中,每个大队都作了感染率调查;在部分大队中还作了虫种鉴定、感染度、感染者的性别、年龄分布,症状以及不同季节的土壤
    乙胺嘧啶药盐所致重症巨幼红细胞性贫血112例临床分析
    马殿成,仲恒刚,陈慕廉,陈俊杰,刘崇英,夏纪良
    1984, 2(4):  269-269. 
    摘要 ( )   PDF (9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乙胺嘧啶药盐(以下简称乙盐)预防疟疾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国内曾有报告,但迄今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我院在1982年5月到9月在全县全民普服乙盐预防疟疾中共收治重度贫血(血红蛋白低于6g)患者166例,除其中有贫血病史或有其他病因可查者52例外,将经骨髓象证实的112例重症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分析报告如下:
    蛲虫卵的扫描电镜观察
    王松山,孟宪钦,周文琴,王伯霞,李向印,张玉英,王丽
    1984, 2(4):  270-270. 
    摘要 ( )   PDF (116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献报道,在光学显微镜下,蛲虫卵的形状呈长椭圆形,不对称,一侧较平直,一侧向外凸出,如柿核状。冷延家等(1978)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其立体形态为椭圆形的不等边三角体。Inatomi(1957)用透射电镜观察,卵壳为两层,外层薄,内层厚,认为卵壳外层随虫卵的发育而逐渐增厚。 为了探讨蛲虫卵的立体形态及卵盖与卵壳的特点,本文用扫描电镜作了观察。
    江苏省盐城北部中华按蚊生殖营养周期的观察
    陆志明,张继铭,高尔雅,曹恒年,宋云泽
    1984, 2(4):  271-271. 
    摘要 ( )   PDF (8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79年和1980年的7月下旬~9月上旬,我们在盐城地区北部(北纬33°45′~34°25′、东经119°20′~120°21′)的阜宁、滨海两县疟防试点上,对中华按蚊的生殖营养周期进行了观察。每旬一次,分别于傍晚20时、午夜24时和凌晨4时,从牛体上捕捉刚吸饱血的中华按蚊,单管饲养,在吸血后32~80小时内,每小时观察一次,计算吸血到产卵的时间。此外,又于1982年7月下旬~8月下旬,将刚飞至
    细粒棘球蚴原头蚴对两种染液的染色反应
    周慧娟,张京元,于庆全
    1984, 2(4):  272-273. 
    摘要 ( )   PDF (16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进行药物治疗细粒棘球蚴的体外试验,于1973~1981年试用染色法鉴别原头蚴的存活状况,结果报道如下。 材料与方法 一、自肉联厂收集羊内脏的棘球蚴,或从附属医院手术室取得包虫病人的棘球蚴囊,抽取囊液和棘球蚴砂,置4℃冰箱保存,逐日观察部份棘球蚴砂,或从动物内脏的棘球蚴中,吸取含原头蚴的囊液进
    输血感染三日疟两例报告
    张超峰,陈晓荣,郑光敏
    1984, 2(4):  273-273. 
    摘要 ( )   PDF (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五十年代,湖北省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都有流行。自从开展疟疾防治工作后,三日疟、恶性疟逐渐消失,1963年以后全省未再有三日疟病例报告。1983年沙市发现二例三日疟病人,经调查均系输入同一名带三日疟原虫的供血者的血液而感染。为引起对输血感染疟疾的注意,简报如下: 第一例患者王××,男,74岁,退休工人,住沙市
    肠道原虫感染者排包囊量的测定
    黄美玉,连惟能,赵志烈,杨节平,蔡秀君
    1984, 2(4):  274-275. 
    摘要 ( )   PDF (15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寄生人体肠道的原虫,大多以包囊为感染期:如港组织内阿米巴、贾第虫等。带包囊者一般无症状,是流行病学上主要的传染源。由于包囊的排出量大,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强,易于传播而引起流行。过去有关包囊排出量的报道不多。且是估计值;因此,我们对溶组织内阿米巴、结肠内阿米巴和贾第虫感染者测定了24小时粪便排出的包囊量,供防治研究参考。 材料和方法
    溶组织内阿米巴、结肠内阿米巴和贾第虫包囊大小的测量
    连惟能,黄美玉,赵志烈,杨节平,蔡秀君
    1984, 2(4):  275-275. 
    摘要 ( )   PDF (8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有关人体肠道原虫包囊大小的数据,在教科书或文献已有的记述并不一致,国内尚未见报道。为了获得新鲜包囊大小的具体数据,我们作了溶组织内阿米巴、结肠内阿米巴和贾第虫包囊的大小测量,结果如下: 材料与方法:本测量系分别取溶组织内阿米巴、结肠内阿米巴和贾第虫感染者的新鲜粪便,作卢戈氏碘液染色涂片法查包囊,镜检测量时统一使用目镜测微计,记录所测数据,加以统计处理。
    44例儿童脑型疟临床分析
    张藻蘅,黄永红
    1984, 2(4):  276-277. 
    摘要 ( )   PDF (1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院1973年收洽44例老挝上寮地区儿童脑型疟,入院时血片均查到疟原虫无性体而确诊,伴有不同程度的昏迷,并排除其他急性传染病所致的中毒性脑病,现作临床分析如下:
    中国树鼩对几种常见疟原虫敏感性的初步观察
    戴祖瑞,马志明,陈林
    1984, 2(4):  277-277. 
    摘要 ( )   PDF (9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树鼩(Tupaia belangeri chinensis)属于低等灵长类动物。1982至1983年,我们用常见的几种疟原虫感染中国树鼩,结果报告于下: 一、经腹腔接种恶性疟原虫(FCC-1/HN)、伯氏疟原虫(ANKA)、约氏疟原虫(BY265)、食蟹猴疟原虫及诺氏疟原虫血液无性体,结果均不能使中国树鼩获得感染。 2只中国树鼩接种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FCC-1/NH,接种约2,000万被寄生红细胞/只),4
    用摹拟“日晒”试验检查几种封藏法减少血膜褪色的效果
    庸学恒,孙溱安,陆惠民
    1984, 2(4):  278-278. 
    摘要 ( )   PDF (8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检查疟原虫通常采用吉氏染剂、瑞氏染剂、费氏染剂、J.S.B.染剂等染制血膜,疟原虫细胞核染成红色,细胞质呈蓝色,色泽鲜明,极易区别,但经这些染剂染色的血膜很易褪色,不能久存。一般认为血膜褪色与日光、镜油和酸性二甲苯的作用以及染色方法等因素有关。本研究采用摹拟“日晒”试验的方法检查几种封藏法减少血膜褪色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从感染伯氏疟原虫的小鼠尾静脉取血涂制薄血
    青蒿素直肠给药治疗间日疟的效果观察
    李应庆,谢贵林,张明
    1984, 2(4):  279-279. 
    摘要 ( )   PDF (8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82年8~10月我站同北京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合作(药物由该所供给),在枣阳县琚湾区进行青蒿素栓和乳膏直肠给药治疗间日疟,并以青蒿素胶囊和氯喹口服作为对照。结果报道如下: 观察方法 一、病例选择 (一)有间日疟临床症状;(二)疟原虫无性体阳性,原虫密度在100个/mm~3以上;(三)近两月内无疟史,发作在2次以内,发病前1周内未用过抗疟药:(四)年龄在6~50岁,无痔漏、
    抗氯喹恶性疟原虫株对咯萘啶敏感性的测定
    车立刚,黄开国,杨恒林
    1984, 2(4):  280-280. 
    摘要 ( )   PDF (8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前云南抗氯喹恶性疟原虫株的地理分布日趋广泛,为在现有抗疟药中寻找氟喹替代药,我们应用体外微量法测定了云南4例抗氯喹恶性疟原虫株对磷酸咯萘啶的敏感性,结果显示均对咯萘啶敏感。 一、材料和方法 (一)涂氯喹板 中国预防医学中心寄生虫病研究所惠赠,每板4行,每行10井,2~9井分别涂
    浙江义乌稻田蚊虫幼虫体内寄生线虫
    俞仲清
    1984, 2(4):  280-280. 
    摘要 ( )   PDF (9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80年我县蚊种调查时,发现尚阳、信磊两地采集的按蚊幼虫,体内有白色细长形线虫寄生。解剖四龄幼虫12只,线虫阳性8只,虫数1~5条/只。从蚊幼虫体内逸出之线虫,常扭结成团沉于饲养盆底部,移入湿沙盆后,能迅速钻入砂砾,并继续发育。 1981年7~9月间,又在我县的徐村、江湾等六个乡的7个村采集中华按蚊10批计776只,库蚊2
    纹皮蝇幼虫所致皮肤蝇蛆病一例
    韩范,熊中辉
    1984, 2(4):  281-281. 
    摘要 ( )   PDF (7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内报道由皮蝇属(Hypoderma)的牛皮蝇(H.bovis)和纹皮蝇(H.lineatum)幼虫寄生人体引起皮下蝇蛆病者有90多例,其中经明确鉴定由纹皮蝇幼虫引起者共13例分布于内蒙、西藏、沈阳、延安和河北等地。我们在南京遇到一例来自青海的纹皮蝇蛆病患者,报道如下: 李×、男,23岁,于1982年10月初两肩阵发性疼痛,并逐渐加剧。检查:白细胞9,480、中性45%,淋巴25%,嗜酸30%。拟诊风湿热,经消炎止痛治疗无效。不久背部又剧痛,持续5~6天后略有
    本刊1984年第2卷文题索引
    1984, 2(4):  283-285. 
    摘要 ( )   PDF (23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刊1984年第2卷作者索引
    1984, 2(4):  286-288. 
    摘要 ( )   PDF (18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