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1985年 第3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85-05-31
    蒿甲醚、周效磺胺、乙胺嘧啶、伯喹伍用治疗抗氯喹恶性疟的效果
    蔡贤铮,杨向萍,何秀珍,占文灿,占旭,叶保松
    1985, 3(2):  81-84. 
    摘要 ( )   PDF (30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我国海南岛的抗氯喹恶性疟流行区,应用300mg蒿甲醚油剂肌注,同时口服周效磺胺1,000mg、乙胺嘧啶70mg和伯喹30mg的伍用单剂治疗方案(简称ASPP),治疗54例抗氯喹恶性疟现症患者。并与32例用蒿、周、乙伍用单剂(简称ASP)和25例用青(青蒿素500mg肌注)、周、乙、伯伍用单剂(简称QSPP)治疗的患者进行比较:以50例单用氯喹标准剂量1,500mg三天疗法(简称CQ)组为对照。发现在控制症状和清除原虫无性体方面,以ASPP与ASP的速度最快,QSPP次之,CQ最慢;在配子体消失时间上,没有伍用伯喹的ASP和CQ组的效果均不满意;观察35天,ASPP、ASP和QSPP治疗的患者均获治愈,CQ组50例的治愈率仅18%。
    亚历山大白蛉传播黑热病的研究
    管立人,许永湘,李宝山,董强
    1985, 3(2):  85-88. 
    摘要 ( )   PDF (3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新疆吐鲁番煤窑沟黑热病疫区内,亚历山大的白蛉数量大,亲人,叮咬杜氏利什曼病鼠后,前鞭毛体在蛉胃内大量繁殖并进入喙部。野外和人房内该种白蛉具有杜氏利什曼原虫的自然感染。传播试验使正常仓鼠发生内脏利什曼病,从而首次证实亚历山大白蛉可作为黑热病的传播媒介。并对煤窑沟疫区的性质,作了讨论。
    日本棘隙吸虫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实验感染
    林金祥,程由註,梁崇真,杨鲁斌,庄火金
    1985, 3(2):  89-91. 
    摘要 ( )   PDF (11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福建省南部八个县市和广东省一个县调查,日本棘隙吸虫的人感染率为4.9%,狗感染率39.7%,猫感染率9.5%,证实本虫在福建、广东等省区一些地区的分布与流行。检查本虫第二中间宿主草鱼等七种淡水鱼类3,459尾,阳性2,906尾,平均感染率为80.1%,其中以麦穗鱼感染率最高,为88.8%。 实验感染4只狗,4只猫,15只小鼠,3只大鼠,4只金色仓鼠,1只豚鼠及本文第一作者,均获成功。虫卵首次检出时间,分别为感染后第5~9天。此虫主要寄生在宿主小肠中、下段。
    青海高原紫堇属植物体外抗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的实验研究
    陈钦铭,叶于聪,许子俊,寇星灿,王志刚,熊素梅,张荣泉
    1985, 3(2):  92-94. 
    摘要 ( )   PDF (12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青海高原三种紫堇属植物(西伯利亚紫堇、埃紫堇、条裂紫堇)提取物在体外培养中对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均有较强的杀灭作用。原头节重移植试验表明紫堇属植物提取物的杀原头节作用比H_2O_2效果为强。扫描电镜观察可见原头节顶突头钩脱落、吸盘消失、体壁出现皮层起泡现象与喷火口样陷窝等外浆膜破坏征象。提示紫堇属植物可能作为包虫病外科局部用药。
    影响体外测定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敏感性的某些因素
    黄家章,王京燕,高徐生,滕翕和
    1985, 3(2):  95-97. 
    摘要 ( )   PDF (22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告红细胞浓度、起始原虫感染率以及培养时间等因素,对体外测定恶性疟原虫氯喹敏感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使原虫减少50%(或95%)所需氯喹的浓度(SC_(50)或SC_(95)),与所观察的红细胞浓度(1.25~10%)呈正相关(γ值分别为0.94和0.92),与起始原虫感染率(0.5~4%)也呈正相关(γ值分别为0.95和0.99)。培养时间以48小时较适宜。
    肝内蛔虫包囊一例
    张作侠
    1985, 3(2):  97-97. 
    摘要 ( )   PDF (8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活的蛔虫成虫于肝组织内形成一完整的包囊,实属罕见,以往未见报道。今介绍如下,以供进一步探讨。 患者,男性,31岁。右上腹疼痛反复发作十余年,有时伴发热及轻度黄疸。本次发病两天,于1982年6月7日入院。检查:体温37℃,血压120/80,巩膜、皮肤明显黄染,右上腹压痛,未扪及包块,
    甲苯咪唑和吡喹酮对感染旋毛虫小鼠的疗效
    巩静平,康海燕,徐银维,于华策
    1985, 3(2):  98-100. 
    摘要 ( )   PDF (23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旋毛虫生活史特点,按4个不同发育阶段给药的方法,观察了甲苯咪唑和吡喹酮对146只感染旋毛虫小鼠的疗效。甲苯咪唑50mg/kg×0天,脱囊期幼虫和成虫的减虫率,分别为100%及82.5%;50mg/kg×7天,侵袭期幼虫和成囊期幼虫的减虫率,分别为92.7%及99.6%。结果表明,甲苯咪唑对旋毛虫各期都有显著的杀虫效果。 吡喹酮600mg/kg×1天,对肠道内脱囊期幼虫及成虫无效;300mg/kg×3天灌胃和100mg/kg×3天肌注,对侵袭期幼虫及肌肉内成囊期幼虫也无效。
    苏丹南方42例罗阿丝虫病的临床治疗
    吴世华
    1985, 3(2):  100-100. 
    摘要 ( )   PDF (8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79年9月至1980年7月,在苏丹南方瓦乌市院工作期间,共治疗罗阿丝虫病病人42例。男性39例,女性3例,年龄11~65岁。其中20~39岁年龄组28例,占66.7%。
    石门拟小豆螺的季节性分布和斯氏狸殖吸虫的自然感染
    李鸣皋,陈兆义,胡清锡,王蓓蓓
    1985, 3(2):  101-103. 
    摘要 ( )   PDF (22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观察了斯氏狸殖吸虫第一中间宿主石门拟小豆螺的逐月密度分布和该吸虫的感染情况。1982年石门拟小豆螺全年逐月密度为41±23~156±99只/市尺~2:1982年10月至1983年4月,除12月未发现阳性螺外,其余各月斯氏狸殖吸虫在螺体的感染率为0.45%(0.20%~0.85%);感染度以雷蚴和尾蚴计,分别为2.4(2.0~3.5)和16.1(5.0~33.6),石门拟小豆螺体内还发现有与斯氏狸殖吸虫尾蚴极为类似的微形科吸虫尾蚴,感染率在0.20~1.52%之间,在计算前者感染率时,应注意排除。作者认为,以石门拟小豆螺作为斯氏狸殖吸虫第一中间宿主的地区,可在一年中任何季节进行调查,特别是冬
    非典型肺吸虫病一例
    谢文革
    1985, 3(2):  103-103. 
    摘要 ( )   PDF (7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患者,男性,24岁。主诉低热,胸痛,咳嗽两个月。于1981年1月7日入院。体检:体温37.2℃,肪搏82,血压140/90。发育营养中等。呼吸略促,右肺语颤减弱,叩诊浊音,右肺底呼吸音减弱。心音钝,律齐。肝脾未扪及。白细胞13,000,嗜酸3%,血沉7mm/1小时,硫酸锌浊度20u,麝香草酚浊度18u,碘
    齿龈内阿米巴的致病性的初步探讨
    吴之芳,林仲民
    1985, 3(2):  104-106. 
    摘要 ( )   PDF (21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40例口腔科门诊病人调查结果,发现齿龈内阿米巴的寄生率为44.2%,其中以牙周炎与冠周炎患者最高,各为60%和55.9%,兼患龋齿或单纯龋齿者较低,各为27.5%和15.6%,口腔卫生差者寄生率较高,检出率与年龄、性别、婚姻状况、职业和饮食无密切关系。多数伴有细菌感染。甲硝咪唑治疗有效。
    日本血吸虫鸟氨酸代谢的研究:多胺及脯氨酸的合成
    潘星清,郭菁
    1985, 3(2):  107-110. 
    摘要 ( )   PDF (29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体外培养的日本血吸虫的鸟氨酸摄入并转化为多胺及脯氨酸作了观察,虫体鸟氨酸摄入量与其浓度及培养时间成正比,雄虫摄入量为雌虫的2.4倍。用5-~(14)C-鸟氨酸作底物,证明血吸虫可自行合成多胺,并测有明~14C-脯氯酸生成,表明日本血吸虫存在将鸟氨酸转化为脯氨酸的代谢途径。
    我国中华按蚊种下分型研究取得成果
    盛伯梁 ,蔡士椿
    1985, 3(2):  110-110. 
    摘要 ( )   PDF (6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京医学院对我国不同地理株中华按蚊进行了同工酶和糖、脂、蛋白质的比较研究。1985年1月25日在南京召开了鉴定会。这项工作是在复旦大学遗传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福建、海南、江苏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协作下完成的。会上评审了叶炳辉等同志的这项研究成果,认为同工酶的研究结果补充了前人关于中华按蚊当前是一个种的论点;根据徐州、宜兴、福州和海口四地中华按蚊的酯酶同工酶
    急性血吸虫病病人的负二项分布规律
    刘松泉
    1985, 3(2):  111-113. 
    摘要 ( )   PDF (1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依据-地血吸虫病观察所得资料,对急性血吸虫病病人的概率分布律进行初步分析。由于本资料的方差(S~2)大于其均数(X),说明是非随机的。经与负二项分布理论频数进行拟合优度检验,获得满意结果(X~2=1.56,0.30P0.20)。另以本资料与泊松分布拟合,结果差异极其显著(X~2=15.51,P0.001)。初步表明急性血吸虫病病人分布性质服从于负二项分布。在研究急性血吸虫病病人聚集性的影响因素时,可以用k作为指标,藉以表达其分布的非均匀性。
    海南岛大劣按蚊扩散的实验观察
    苏善强,王志光,何桂铭,王升成,林青光,陈和利,林海,黄儒敬,吉文琼
    1985, 3(2):  114-116. 
    摘要 ( )   PDF (21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金属粉标记新羽化大劣按蚊30,052只,在海南岛琼中县山林地区的山谷释放,以释放点为中心,在东、南、西、北方向设回收站,用人饵诱捕连续四个晚上,雌蚊的回收率为0.472%。在各个方向回收的雌蚊数目并无显著差异,而且扩散均达到1km,最远的距离在南边1.4km。
    大劣按蚊对约氏疟原虫敏感性的观察
    宋宗臣,刘连珠,冯崇英,陈福珍,黄复生,刘丽娟
    1985, 3(2):  117-119. 
    摘要 ( )   PDF (21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斯氏按蚊传代保种的约氏疟原虫(BY265株)接种小鼠后第3、4天感染大劣按蚊,涎腺感染率为4.88%,进腺子孢子数少于10个。约氏疟原虫经过大劣按蚊传代后,大劣按蚊的涎腺感染率明显增高。感染蚊传3、4、6和7代首次血传的疟原虫,涎腺感染率分别为31.7%(13/41)、70%(14/20)、6.9%(2/29)和30%(6/20)。以含有第6代子孢子的大劣按蚊叮咬小鼠,能使鼠获得感染,第7代疟原虫感染的大劣按蚊涎腺内子孢子数可超过2,000个。结果表明约氏疟原虫对大劣按蚊有逐渐适应的能力。
    呼伦贝尔盟牧民的肥胖带绦虫感染及中药驱虫效果
    苏振家,戚开克,席景祥
    1985, 3(2):  119-119. 
    摘要 ( )   PDF (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83年对本地区鄂温克族自治旗、新巴尔虎左旗部份牧民进行了肥胖带绦虫感染率调查和驱虫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调查方法:以生产队为单位,逐户逐人进行询问病史,并作体检。凡具有感染史并现有排节片者,定为绦虫感染。
    血吸虫干卵抗原片的环卵沉淀试验
    汤淡云,龚玲妹,郑思民
    1985, 3(2):  120-121. 
    摘要 ( )   PDF (14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血吸虫卵抗原中的有效物质的耐热特性,将热处理超声干卵挑入载玻片上或凹玻片凹孔内水滴中,然后直接加温使之干涸,制成了环卵沉淀试验(COPT)的抗原片。应用此“抗原片”检测粪检血吸虫卵阳性患者104例,COPT阳性率为96.15%;检测正常成人和15岁以下儿童63例,全部阴性。
    ABO血型与班氏丝虫感染关系的初步调查
    江夏明,林清荣,黄小华,毛文祥,江维平,王琳娜
    1985, 3(2):  121-121. 
    摘要 ( )   PDF (8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1978年Rifaat等报道(Trop Dis Bull77:291,1980)AB血型埃及人的班氏丝虫感染率最高,但国内未见有关报道,作者于1984年4~5月先后在浙江温岭县班氏丝虫病流行较重的大吕、横山和坞根乡,选择495例班氏丝虫感染者作ABO血型(试管离心法)测定,并以温岭地区正常人群血型分布进行比较。
    贾第虫滋养体的扫描电镜观察
    杜之鸣,李向印,张玉英,王丽
    1985, 3(2):  122-124. 
    摘要 ( )   PDF (132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离、浓缩贾第虫包囊,人工感染家兔获得滋养体。扫描电镜观察滋养体呈倒置梨形,12~16.5×6.5~7.7μm。前端钝圆,后端尾部变细。背面隆起,表面呈桔皮样。前端腹面有一个不对称的螺旋形腹吸盘。虫体周缘具有突出的伪足样周翼,其背腹面均光滑,该翼与腹吸盘侧嵴和虫体背面之间分别形成边缘沟。滋养体有4对鞭毛,均由背侧边缘沟伸出体外。
    呋喃嘧酮治疗班氏丝虫病的疗效观察
    何贻基,吴让庄,童召凤
    1985, 3(2):  124-124. 
    摘要 ( )   PDF (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82年5月至1983年1月在海南岛琼山县龙桥公社用呋喃嘧酮肠溶片治疗班氏丝虫病患者54例。呋喃嘧酮肠溶片由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提供,批号820401,每片含量100mg,剂量为20mg/kg/d,3次分服,疗程7天,总量140mg/kg。海群生为12mg/kg/d,3次分服,疗程7天,总量84mg/kg。患者
    约氏疟原虫裂殖体和裂殖子的浓集分离方法
    程勤,刘尔翔
    1985, 3(2):  125-127. 
    摘要 ( )   PDF (22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对浓集和分离约氏疟原虫约氏亚种的方法进行了探讨。应用17.5%的聚蔗糖(Ficoll)溶液可浓集该种疟原虫感染的红细胞,并可分离出以裂殖体为主的上层和滋养体占50%左右的中层感染细胞层。应用ConA-Sepharose 4B柱可以分离出大量比较纯净的裂殖子,其形态完整,纯度在90%以上。
    结膜吸吮线虫的生物学特征及对家兔致病性的实验观察
    王增贤,杨兆莘
    1985, 3(2):  128-130. 
    摘要 ( )   PDF (21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将结膜吸吮线虫成虫移植在兔眼内后,虫的存活时间长达23个月。在20℃生理盐水内,成虫可存活58小时,但存活48小时的虫体已失去寄生能力。虫卵在子宫内发育为幼虫,并具有由卵壳演变而成的鞘膜,产于宿主眼结膜囊内。本虫植入兔眼后21个月,较移植前有明显增大,并在此期间不断产蚴,表明成虫通过移植,能寄生于家兔眼结膜囊内。
    胆道贾第虫感染误诊为病毒性肝炎10例
    邹笃源
    1985, 3(2):  130-130. 
    摘要 ( )   PDF (7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院近几年来,遇见胆道贾第虫感染误诊为病毒性肝炎者10例,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10例均为男性,19~38岁。病程最短3天,最长3年余,1~2个月者6例。10例均以病毒性肝炎入院,经十二指肠引流检查,确诊为
    乳房丝虫性结节25例的临床和病理分析
    王淑真
    1985, 3(2):  131-132. 
    摘要 ( )   PDF (117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分析25例女性乳房丝虫性结节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点并对鉴别诊断进行讨论。 病理主要表现为丝虫寄生于乳房淋巴管内而引起急性淋巴管炎及嗜酸性肉芽肿反应。21例发现成虫,4例发现微丝蚴。 肉芽肿主要由结核样淋巴管炎、嗜酸性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少量上皮样细胞等组成浸润;在肉芽肿附近常可见到扩张的淋巴管。 本病易误诊为其它疾病,诊断时需要注意与浆细胞性乳腺炎、结核性乳腺炎、乳房脂肪坏死、乳腺囊性增生、乳腺癌等病鉴别。
    我国砂鼠利什曼原虫的研究
    王捷,熊光华,管立人,瞿靖琦
    1985, 3(2):  133-135. 
    摘要 ( )   PDF (25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砂鼠利什曼原虫是大砂鼠体内特有的一种亲皮肤但对人不致病的原虫,在我国分布于西北的荒漠地区,其传播媒介主要是副蛉亚属的蛉种。本文综合国内外的研究结果认为,蒙古人民共和国大砂鼠体内的原虫是砂鼠利什曼原虫;在中亚的土库曼和乌兹别克可能也包括伊朗和阿富汗,以副蛉亚属为优势蛉种的荒漠地区内,大砂鼠体内的原虫主要亦是砂鼠利什曼原虫;以静食白蛉为主的地区,大砂鼠体内则是热带利什曼大型亚种。
    硝硫氰胺合并吡喹酮预防和治疗血吸虫病的实验研究
    邱则吟,王文霓,宋怀仁,周国兴,苏永芳,巫俊侠,罗宇初,周贤坤,胡忠勤
    1985, 3(2):  136-136. 
    摘要 ( )   PDF (16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硝硫氰胺与吡喹酮对日本血吸虫的杀虫效果均十分显著,但硝硫氰胺对肝脏及神经精神方面有一定毒性,吡喹酮则在大剂量时也可引起心律失常。若减少两药用量进行合并治疗,或可达到减轻毒性、提高疗效、降低成本的目的。为此,本实验比较了硝硫氰胺合并吡喹酮对动物血吸虫病的预防和
    原发性肝泡球蚴病继发肺、脑转移一例
    马俊德,王全震
    1985, 3(2):  137-138. 
    摘要 ( )   PDF (113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泡球蚴病原发于肝并有肺、脑同时转移者,迄今尚未见报道,爰将我院一例报告于下: 患者,男性,60岁,汽车驾驶员。因反复发热,咯脓血粘液痰11个月,精神异常1周,于1981年3月22日入院。患者于1980年4月发热咳嗽,咯白色泡沫痰,进而为脓血痰,每日约200ml,胸片发现左肺下叶外基底段有一椭圆形致密阴影,边界模糊,密度不匀;右季肋肝区可见一边界清晰的半圆阴影。
    布氏姜片吸虫成虫及虫卵的扫描电镜观察
    冯兰湘,丁绍铎,黄立,夏明玉,周熥,芦勤,吴昌言
    1985, 3(2):  138-138. 
    摘要 ( )   PDF (12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吸虫的扫描电镜研究,以血吸虫、肝片形吸虫及肺吸虫的报道较多。本文报告对布氏姜片吸虫成虫及虫卵的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虫体采自肉类联合加工厂自然感染的猪肠。虫体取出后,立即用生理盐水清洗。虫体及清洗液中的虫卵,按扫描电镜标本制作常规制成标本,用日立S-450扫描电镜观察。
    噻乙吡啶、噻嘧啶,甲苯咪唑、哌哔嗪驱蛔效果的比较观察
    王秉仁,李礼万,乐进清,张锡林,王纪书,蔡丽云,李晏群,王克欣,刘建军,史小权,李进智
    1985, 3(2):  139-139. 
    摘要 ( )   PDF (7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噻乙吡啶(thienpydin)是1972年由西南医药工业研究所仿制合成。对驱除钩虫,蛔虫,蛲虫均有较好疗效。为比较现有广谱驱肠道线虫药的驱蛔效果和毒性反应,我们于1979年至1981年用噻乙吡啶、噻嘧啶、甲苯咪唑,哌哔嗪治疗了439例蛔虫感染者,年龄15~55岁,均系本院学生和教职员工。
    定量透明法检测鞭虫卵的效果观察
    沈一平,蔡士椿
    1985, 3(2):  140-140. 
    摘要 ( )   PDF (9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寻找一种可靠而简易的虫卵检测方法,1979年江苏省吡喹酮治疗姜片虫病科研协作组试用定量透明法(即加藤氏厚涂片法)检测姜片虫卵,并与水洗沉淀法进行比较,肯定了前法的检测效果不亚于后法。接着,我们又设计了一种有机玻璃定量板作为此法的定量取粪工具,经多方面的考核,证明其具有方法简便、取样迅速、样本重量的稳定性较好、便于携带、适用于现场调查和多种虫卵的计数等
    间接血凝试验诊断囊虫病的研究
    刘桂菊,赵庆风,伍金满,柴桂珍,李广华,郭迎喜
    1985, 3(2):  141-141. 
    摘要 ( )   PDF (9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囊虫病在我省广泛流行,脑型病例常因误诊危及生命。为寻求准确、简易的诊断方法,我们对皮内试验阳性、皮下结节活检证实为囊虫病患者56例,健康人66名,非囊虫病患者85例作了间接血凝试验,对其中大部分血清同时作酶标记抗原对流免疫电泳(下称酶标对流)进行对比观察。现将实验结果报告如下。
    周期型班氏丝虫感染恒河猴的实验研究
    刘瑜卿,欧作炎,叶焕喜,陈泽池,冯坚持,陶增厚,郑惠君,程文芳,李肖彭,潘士贤,麦富珍,吴让庄,何贻基,童召风,徐凤翔,陈绩彰,张海济,殷青
    1985, 3(2):  142-142. 
    摘要 ( )   PDF (8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索班氏丝虫动物模型的建立,粤、黔、桂、琼四省(区)寄生虫病研究所协作,于1982年12月至1983年9月,以海南地区班氏丝虫实验感染恒河猴,现报道如下。 材料和方法:8只恒河猴(Macaca mulatabrevicaudaus)购自海南岛陵水自然保护区及海口市公园,重0.75~2.4kg,实验前均经血检排除自然
    吡喹酮治疗华支睾吸虫病34例的疗效
    杨善彦,彭美琴,舒永康,马德铭,彭建湘,罗新民
    1985, 3(2):  143-144. 
    摘要 ( )   PDF (15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82年1月至1983年7月,我们先后两次应用吡喹酮治疗轻、中度感染的华支睾吸虫病34例,观察6个月,疗效满意。 一、治疗对象:为1980年7月至1981年11月在我市郊区粪检华支睾吸虫卵阳性的34例,男18例,女16例。2~5岁4例,6~15岁22例,16~56岁8例。粪
    尺神经鞘内猪囊尾蚴寄生一例
    翟震宇,王槐
    1985, 3(2):  143-143. 
    摘要 ( )   PDF (8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囊虫病是猪绦虫幼虫寄生人体所致的疾病。人吞食染有虫卵的蔬菜或瓜果后,六钩蚴卵在十二指肠内脱囊逸出,钻入肠壁血管并散布至全身。因而任何器官均可累及,但幼虫在神经鞘内的寄生甚为少见,本文遇到一例尺神经鞘内有猪囊尾蚴的病例,特报道于下:
    总胆管引流观察吡喹酮治疗华支睾吸虫病的效果
    陈次和,吴忠焰
    1985, 3(2):  144-144. 
    摘要 ( )   PDF (8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吡喹酮治疗华支睾吸虫病的效果,国内外已有报道,认为该药疗效好,反应轻,优于其它药物。本文报告一例胆总管T型管引流观察吡喹酮治疗华支睾吸虫病的效果。 患者,男性,因右上腹持续疼痛,阵发性加剧伴恶心、呕吐4小时,入我院外科。检查:体温37.7℃,
    硝硫氰胺治疗急性血吸虫病38例临床观察
    李广纯
    1985, 3(2):  145-145. 
    摘要 ( )   PDF (8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79~1982年我组用硝硫氰胺治疗急性血吸虫病38例,男29例,女9例,年龄5~48岁,其中31例为学龄儿童。 诊断依据与治疗:所有患者均有疫水接触史,部分有尾蚴皮炎史;入院时症状体征:畏寒(8例)、发热(38)、出汗(9)、咳嗽(7)、腹痛、腹泻、粘血便(8)、肝肿大(29)、脾肿大(8)。白细胞10,000~
    脊髓包虫病
    聂运茴
    1985, 3(2):  145-146. 
    摘要 ( )   PDF (17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脊髓包虫病甚为罕见,国外有少数报道。我国1964年7月于新疆发现首例,至今见有5例,加上本文1例,共计6例。为引起重视,综述如下。 临床资料 6例中,男、女各3例。年龄21~52岁。汉族4
    长螺旋沼螺作为华支睾吸虫第一中间宿主的发现
    李秉正,刘铁聪,李宏远,路福和
    1985, 3(2):  146-146. 
    摘要 ( )   PDF (9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83年7月作者在华支睾吸虫病流行区吉林省海龙县李炉公社和盛大队居民区附近的池塘找到了三种淡水螺:纹沼螺Parafossarulus striatulus(Be-nson),九洲豆螺Bithynia Kiusiuensis(Hirase)和一新种螺蛳。压碎后,在纹沼螺和新种螺体内均发现了华支睾吸虫尾蚴的自然感染。感染率分别为
    三种血清学方法用于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的观察
    童正祥
    1985, 3(2):  147-147. 
    摘要 ( )   PDF (15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们用环卵沉淀(COP)、间接血凝(IH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三种方法,于1982年5月对一个已8年无螺的农村进行了血清学调查,同时与粪检及超声波探查肝脾结果进行了比较。 一、对象 系本县血吸虫病历史重流行区刘集乡水陆村居民。1964年该村居民粪检阳性率为60%。
    免疫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对杜氏利什曼原虫感染的反应
    柴君杰,王伟,李宝山
    1985, 3(2):  148-148. 
    摘要 ( )   PDF (1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小鼠腹腔巨噬细胞能够支持杜氏利什曼原虫的生长、繁殖和转化。本文进一步观察了免疫小鼠的腹腔巨噬细胞对利什曼感染的反应以及淋巴因子对感染过程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1.杜氏利什曼原虫785株,系1978年从喀什地区一例黑热病人骨髓中分离,在感染仓鼠中传代保存;2.实验动物及免疫方法:取三周龄
    疟原虫检查新法
    高恩,刘亦仁
    1985, 3(2):  149-149. 
    摘要 ( )   PDF (9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疟原虫的检查,通常采用厚血膜和薄血膜的染色检查法。在薄血片上原虫形态容易辨认,但分散,难于发现。厚血片的检查较快,发现原虫的阳性率较高,但制片较费时。我们设计一种在血细胞计算盘内直接检查疟原虫的方法,经临床应用的效果较好。
    广西环江地区基本消灭马来丝虫病后的蚊媒调查
    潘士贤,何刚,吕先纲,梁善凡,谢祖英,陈双金,刘树柚,兰景良,覃文瑞
    1985, 3(2):  150-150. 
    摘要 ( )   PDF (16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环江地区属桂北山区,原为马来丝虫病超高度流行区,曾于1965年系统进行了蚊媒和流行病学调查,经过多年的防治,至1982年该地区丝虫病已达到基本消灭的水平。为了评价基本消灭后的防治效果,预测流行趋势,我们于1982年6~11月在环江县川山公社社村大队进行了蚊媒监测工作,调
    四川南充地区华支睾吸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陶斯象
    1985, 3(2):  151-151. 
    摘要 ( )   PDF (8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63年南充县医院收治当地一例病人男14岁,误诊为急性肾炎,治疗无效死亡,经南充地区防疫站尸检发现肝胆管内有2,318条华文睾吸虫成虫。此后广安、岳池、南部等县亦有本病病例发现,为了摸清该病在我地区流行状况,我们与各县防疫站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于后:
    基本消灭丝虫病地区残存微丝蚴阳性者感染蚊媒的观察
    张希增,彭贤文,付宪增,丁立庆
    1985, 3(2):  152-152. 
    摘要 ( )   PDF (9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苍山县是班氏丝虫病流行区,1957年调查人群微丝蚴阳性率为26.0%,经过10多年反复查治后降为3.7%。在此基础上1975年全民食用3‰的海群生药盐防治6个月,微丝蚴阳性率降到0.29%,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
    肝包虫囊肿并发胆管支气管瘘三例
    陈世谋
    1985, 3(2):  153-153. 
    摘要 ( )   PDF (8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例1 男性,41岁,1959年曾作过肝包虫内囊摘除手术,1963年又发现右上腹包块逐渐长大,而于1976年第二次行肝包虫内囊摘除术及外囊袋形缝合术,术后留有腹壁瘘,于1977年5月转我院。检查:腹壁瘘位右肋缘下,深12cm,容量20ml。腹部X线平片见肝右叶后顶部12×8cm类圆形边缘呈蛋壳样钙化影。由于囊腔引流不畅,于6月2日
    脑型血吸虫病误诊一例
    熊衍琨,游难先
    1985, 3(2):  153-154. 
    摘要 ( )   PDF (17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日本血吸虫卵异位损害,以脑型血吸虫病较为多见,其临床表现复杂,易造成误诊。最近我们遇到一例曾误诊为“病毒性脑炎”、“结核性脑膜炎”、“脑肿瘤”等,经吡喹酮治愈。现报告如下:
    几种蠕虫卵和原虫包囊比重的测定
    沈静德,杨皙华
    1985, 3(2):  154-155. 
    摘要 ( )   PDF (18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蠕虫卵和原虫包囊的比重与粪便漂浮法和沉淀法的检出效果密切相关。为此我们测定了蛔虫的受精卵和未受精卵、蛲虫卵、鞭虫卵、犬钩虫卵、布氏姜片虫卵、微小膜壳绦虫卵、溶组织内阿米巴包囊和贾第虫包囊的比重。
    在刚果所见的49例罗阿丝虫病
    姚宏昌,穆怀志,顾学玲
    1985, 3(2):  155-155. 
    摘要 ( )   PDF (10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罗阿丝虫病在非洲许多国家流行,严重危害人民的健康和劳动力,值得重视。我们于1981年11月~1983年7月在刚果人民共和国工作期间共收治罗阿丝虫病49例,报道如下: 一、诊断标准:确诊依据:1、眼球结膜下找到丝虫成虫或成虫引起的眼局部症状,有16例。2、
    江西玉山肺吸虫病一例报告
    郭玉华
    1985, 3(2):  156-156. 
    摘要 ( )   PDF (8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董苌安于1979年报道玉山县有肺吸虫病自然疫源地存在,但未见有关病例报道,为了引起临床工作者的注意,现将玉山县1983年确诊的首例肺吸虫病患者的资料整理报道如下。 患者,男性,58岁,玉山县人。 患者于1982年4月30日开始自觉软弱、乏力、
    棘腹蛙作为斯氏狸殖吸虫运转宿主的发现
    谢保文,杨元遂,李庆俊,唐来仪
    1985, 3(2):  157-157. 
    摘要 ( )   PDF (8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82年7月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方法 从溪沟捕捉棘腹蛙,分别称重,去皮,取肌肉及消化道,切碎,用乳钵或碾槽分别碾成糊状,然后过筛,反复沉淀,取沉渣镜检。然后接种动物60~100天后解剖,虫体经染色制片鉴定。
    浙江永嘉发现斯氏狸殖吸虫囊蚴
    林宝楚,潘起潜,蒋达生,雷昌球,周启德
    1985, 3(2):  157-158. 
    摘要 ( )   PDF (15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浙江省卫生防疫站等曾于1980年1月在宁海县捕获的菓子狸体内检获斯氏狸殖吸虫成虫。1982年5月,我们在永嘉县张溪公社小长坑等村进行肺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时,从当地捕获的44只浙江华溪蟹体内所分离的5,729个囊蚴中,发现47个斯氏狸殖吸虫囊蚴(占囊蚴总数的0.82%)。为了进一步鉴
    间日疟患者服青蒿素后对吸血蚊阳性率的影响
    胡昌仁,肖少玉,陈建明,湛德纯,李昌美,兰飞
    1985, 3(2):  158-159. 
    摘要 ( )   PDF (15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青蒿素是由黄花蒿提取的一种抗疟有效成分。为了进一步探讨青蒿素对蚊吸血后的阳性率的影响,1983年7~8月间在江汉平原现场进行了以下的研究。 材料和方法 病例:在门诊间日疟现症病人中选择7例半月
    赤豆螺体内华支睾吸虫尾蚴的季节性消长
    周维光,陈芮奇,杨锡文,龚吉昌
    1985, 3(2):  159-159. 
    摘要 ( )   PDF (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们在进行华支睾吸虫第一中间宿主调查时,观察到在同一地区尾蚴检出率常常因调查月份不同而异。而且,常见尾蚴检出率与人群感染率不相平行。为寻求一个调查尾蚴感染情况的最适季节,我们于1981年7月~1982年6月在安岳县镇子公社九大队九小队对赤豆螺(Bithynia fuchsianus)感染
    我国恶性疟红内期疫苗研究有可喜进展
    任道性
    1985, 3(2):  160-160. 
    摘要 ( )   PDF (7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据去年底在贵阳召开的全国疟疾专题委员会消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在建成28株抗恶性疟原虫(FCC-1/HN)的杂交瘤后,通过体外抑制试验证明其中92D4、93A3、93D4、94C3、94B5和94D1等6株杂交瘤的培养上清液或腹水,对恶
    胶乳抗原诊断日本血吸虫病的初步试用
    裘丽姝,薛海筹,张永红,朱震霞
    1985, 3(2):  160-160. 
    摘要 ( )   PDF (7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胶乳试验用于日本血吸虫病诊断的研究,国内开展颇早(1965),由于未获理想结果,迄今尚未见有正式文献报道。其原因可能与致敏胶乳的方法及抗原的纯度有关。过去致敏胶乳的方法系用物理吸附法,抗原容易脱落,胶乳抗原稳定性差,敏感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