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1986年 第4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86-02-28
    日本棘隙吸虫病的吡喹酮治疗
    朱道韫,林金祥,程由註,梁崇真,王小众,郭忠福,庄火金
    1986, 4(1):  1-4. 
    摘要 ( )   PDF (29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探讨日本棘隙吸虫病的治疗药物与方案,我们对50例粪检阳性病例采用吡喹酮进行治疗观察。50例分层随机抽样分为3组,分别给予吡喹酮20、10、5mg/kg顿服,各15、17和17例,另2mg/kg1例。上述3组治后1月粪检阴转率依次为86.7%(13/15)、94.1%(16/17)和100%(17/17):经统计学处理,3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2mg/kg者治后1月粪检仍阳性,但大便虫卵较治前减少94.4%。结果表明,吡喹酮是治疗该病的有效药物,药物副作用较轻,疗效较好,给药简便。建议在实际应用中采用5~10mg/kg顿服进行治疗。
    麝鼠作为华支睾吸虫的保虫宿主
    张传生,孔庆长,阎荣久
    1986, 4(1):  4-4. 
    摘要 ( )   PDF (8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现在已知我国有华支睾吸虫病患者的已达24个省、市、自治区。关于其保虫宿主,据文献记载有:猫、狗、猪、水牛、黄牛、鸭、黄鼬、獾、野鼠、仓鼠、社鼠、貂鼠、家鼠、褐家鼠、黄胸鼠、狐狸、水獭、水貂、野猫等,而麝鼠作为华支睾吸虫的保虫宿主尚未见报告。我们在吉林省桦甸县开展华支睾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过程中,于1983年11月至1985年5月在华支睾吸虫病流行区——桦甸镇孙家屯捕获并剖检2只麝鼠,发现有华支睾吸虫自然感染。
    吡喹酮治疗独肾血吸虫病患者发生昏厥二例报告
    王武星
    1986, 4(1):  4-4. 
    摘要 ( )   PDF (15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例1 男性,41岁。1983年3月18日因慢性血吸虫病住院。既往无昏厥及精神异常史,曾于1975年在某医院确诊为先天性右侧独肾。体检:血压134/80,心率66次,律齐。肝肋下3cm,质软,脾未及。血、尿常规、肝功能及心电图检查正常。3月29日采用吡喹酮总剂量60mg/kg,疗程2天;每天量分3次服。服完第三剂,患者觉头昏、眩晕、乏力和走路飘浮等。继
    甲硝磺酰咪唑体外抗阿米巴的效果
    连惟能,黄美玉,王才中
    1986, 4(1):  5-7. 
    摘要 ( )   PDF (20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合成的抗阿米巴新药甲硝磺酰咪唑对体外培养的两株溶组织内阿米巴作用测定,表明该药与滋养体培养72小时,其致死浓度为512μg/ml,即100%虫体死亡,在64~256μg/ml浓度时,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至32μg/ml时,对虫体无影响。与甲硝咪唑对比,作用相仿,值得临床试用。
    江西泰和消灭血吸虫病
    朱正浩
    1986, 4(1):  7-7. 
    摘要 ( )   PDF (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泰和县属山丘型地区,血吸虫病流行于马市和栖龙2个公社、14个大队、48个自然村,钉螺面积3 852 443m~2,平均密度24只/市尺,居民粪检阳性率平均为17.1%,累计查出病人2 231人,病牛22头。1956年开展大规模防治工作,螺情、病情逐年下降,1958年即达到基本消灭血吸虫病的指标。最近20多年来,继续坚持复查、复灭,复治,不断提高防治质
    应用生物素-亲和素系统诊断日本血吸虫病
    张悟澄,曾庆仁,周金春,吴纯
    1986, 4(1):  8-11. 
    摘要 ( )   PDF (2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生物素-亲和素系统(BAS)的Avidin/Biotin-HRP Complex(ABC)法,对87例血吸虫病患者(36例虫卵阳性及51例孵化阳性)与34名健康人,检测血清内抗SEA抗体的水平。并在同一滴定板上与常规ELISA对比。结果表明在72.9%患者中,ABC法较常规ELISA法为敏感,ABC滴度高于ELISA者,在ELISA滴度1/100~1/400及1/1 600~1/6 400两部分中,虫卵阳性组分别为89.6%和6例中3例阳性,提示在抗体水平低的患者中,ABC法尤为敏感。全部健康人血清两法均为阴性。表明ABC法为日本血吸虫病的免疫诊断提供了一种比常规ELISA更敏感的新方法,
    甲苯咪唑药盐治疗钩虫、蛔虫和鞭虫病的效果
    唐钏明,黄健,李树林,甘耀成
    1986, 4(1):  11-11. 
    摘要 ( )   PDF (7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探索适用于群众性防治钩虫、蛔虫和鞭虫病的方法,1984年5月以来,先后在广西武鸣、上林等县,采用甲苯眯唑片(上海大众制药厂生产批号791101、791201和南京制药厂生产批号800901、801001)研成细粉及甲苯咪唑片纯粉(汉江制药厂生产)分成不同剂量与食盐拌匀,供居民作生活用盐,疗
    异种丝虫成虫抗原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检测班氏丝虫病人血清抗体的比较
    王运章,晋雪香,冯祖梅,杨瑞琴
    1986, 4(1):  12-13. 
    摘要 ( )   PDF (14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马来丝虫成虫和牛丝虫成虫切制成4μm厚的冰冻切片作抗原,以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检测班氏丝虫病人血清中抗体并进行比较,结果在班氏丝虫微丝蚴血症阳性101例中,马来丝虫成虫抗原片呈阳性反应92例,阳性率为91.1%;牛丝虫成虫抗原片呈阳性反应86例,阳性率为85.1%。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x~2=1.18,P0.25),作者认为两者对诊断班氏丝虫病都有一定参考价值。而牛丝虫来源容易,阳性率大于85%,在马来丝虫成虫短缺的情况下,可作为异种抗原使用。
    日本血吸虫免疫复合物肾病的实验研究
    严自助,Agnes Hochman,周中源,李咪凤,童培哲
    1986, 4(1):  14-17. 
    摘要 ( )   PDF (3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探究血吸虫感染后免疫复合物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为临床及防治实践提供线索,本文对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及经有效药物治疗后不同时期肾脏内免疫复合物沉积和病理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小鼠感染后18天,肾小球已出现微量的IgG和C_3沉积,感染后25天,反应增强并能检到IgM;感染后40天至2月,反应趋向高峰。至感染后3个月,IgG、IgM的沉积仍很明显,但补体的沉积开始减弱。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在肾切片上耒发现日本血吸虫抗原。感染后4周至2月,光镜下见肾小球毛细血管球萎缩,肾小球囊腔扩大,基底膜增厚,肾小管内有少量管型。电镜下见肾小球基底膜增厚,有色素沉积,电子密度的沉积呈驼峰样病变,提示有免疫复合物沉积。治疗后上述肾小球病变减轻,以致消失。
    侧脑室脑囊虫病一例
    肖镇祥,宿英英
    1986, 4(1):  17-17. 
    摘要 ( )   PDF (7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患者男,33岁,四川渡口人,职员。因阵发性头痛、眩晕2年伴全身性抽搐发作,于1984年1月10日入院.近1个月来逐渐发现右上下肢肌力减弱,头痛加剧,伴呕吐,出现精神障碍。20年前曾吃“豆猪肉”,并有便绦虫史。检查:嗜睡,无皮下结节,眼底正常。右鼻唇沟浅,伸舌偏右,右上下肢肌力3级,腱反射右大于左,右侧有病理反射,右腹壁及提睾反射消失。周围血嗜酸粒细胞14%,腰
    安徽省疟疾流行区疟疾间接荧光抗体水平的检测
    韩范,陈锡慰,杨炳贵,林珍,张兆松,赵慰先,周大钧,胡道行,刘永源
    1986, 4(1):  18-20. 
    摘要 ( )   PDF (20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83年11月初,在安徽省和县卓庙乡新景大队大包村,以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Pf)和猴体内的食蟹猴疟原虫(Pc)为抗原,进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检测人群疟疾抗体水平。同时用厚血膜法调查原虫率。当用P_f抗原时,抗体阳性率为67.0%,用P抗原为81.9%。0~15岁的低年龄组,前者为41 8%,后者为62.7%。16岁以上用P_f抗原时为82.6%,P_f为92.7%,两者的阳性率都高。该组人群原虫率高达23.0%,其中单纯感染恶性疟者为16.3%,间日疟为5.6%,两者混合感染者为1.1%。调查结果证实:当地近年发生了比较严重的疟疾流行。
    消化道出血型疟疾五例
    曹明德
    1986, 4(1):  20-20. 
    摘要 ( )   PDF (7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院于1980~1983年收治5例消化道出血型疟疾,其中男性2例,女性3例。年龄19~55岁。起病后3~5天入院。1例傣族农民,4例汉族(外来人群)。发病在6~8月。 临床表现:发热:热型不规则,伴畏寒、头痛、头昏、出汗、纳差等。消化道症状:均解柏油样便或黑色水样便,每日1~3次3例,4~5次2例;呕吐每日4~5次,其中1例吐咖啡色液。贫血5例:血红蛋
    吡喹酮治疗后小鼠体内日本血吸虫童虫的组织化学改变
    杨元清,杨惠中,张超威
    1986, 4(1):  21-24. 
    摘要 ( )   PDF (2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组织化学的比较观察结果证明:小鼠体内三个发育期童虫以d_o的对吡喹酮作用最为敏感,药物引起的虫体糖原含量减少及AKP活力减弱均出现迅速,且具有进行性加重和不可逆转的特点;而对d_3及d_7童虫的影响则均极轻微,且在给药后48~72小时多能逐渐恢复正常。该药对小鼠体内三个发育期童虫体内的核酸、ATP酶及ACP活力均无明显的影响。
    定量透明法现场检查华支睾吸虫虫卵的效果
    周澄,房淑华,王耀明,曹宪良,唐锦,肖庆友,孙之明,周亚丽,刘国甫
    1986, 4(1):  24-24. 
    摘要 ( )   PDF (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81年沈一平等报道用改进的定量透明法检查华支睾吸虫虫卵。我们在泗阳县采用常规定透法和细筛定透法检查华支睾吸虫虫卵,并与醛醚沉淀加氢氧化钠消化法(以下简称醛法)作比较。 材料和方法 粪便标本取自86例华支睾吸虫抗原皮试阳性的小学生的新鲜粪便,各20g。用竹签搅匀,取标本的不同部分,进行下述3种方法检查。 一、常规定透法:按沈一平等(1985)方法。 二、细筛定透法:把筛片换成260目/吋,余同
    伯氏疟原虫裂殖子入侵红细胞的电镜观察
    严共华,王贵杰
    1986, 4(1):  25-27. 
    摘要 ( )   PDF (23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透射电镜研究了伯氏疟原虫入侵红细胞的过程,并与约氏疟原虫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入侵开始时,裂殖子多以顶端对着红细胞,并显示出调整方向的能力;红细胞也有部分突出等主动性反应。裂殖子接触后,红细胞即形成凹陷,逐渐将其包围。在此过程中,裂殖子通过顶端和表被两种不同的附着方式与凹陷壁保持联系。包围完成后,凹陷口融合封闭,变成一个包着入侵裂殖子的游离囊泡。与此同时,某些细胞成分也发生一定的变化。 约氏疟原虫多感染幼龄红细胞,且虫体被凹陷口勒出缢痕。伯氏疟原虫则多入侵成熟红细胞,无缢痕现象。
    中华按蚊叮人率调查方法的研究
    关德海,施文琦,邓达
    1986, 4(1):  28-31. 
    摘要 ( )   PDF (52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告一种按蚊叮人率的调查方法,用特制的人饵诱蚊小屋代替常用的人饵通宵诱捕法。1982和1983年的7~9月,中华按蚊捕获数最多的60天(7月下旬~9月中旬),诱蚊小屋内按蚊叮人率分别为1.7和1.0。同时期通宵诱捕按蚊的叮人率为14.6和20.9;居民蚊帐内按蚊叮人率为0.26和0.32。诱蚊小屋法计算的叮人率介于通宵诱捕法和蚊帐法之间,其季节消长趋势亦一致。表明诱蚊小屋法可以取得比较接近于自然条件的按蚊叮人率。
    胃血吸虫病七例报告
    陈毓元
    1986, 4(1):  31-31. 
    摘要 ( )   PDF (31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院自1983年8月至1984年2月经纤维胃镜检查及外科手术标本中发现胃血吸虫病7例,并经病理证实。现报告如下。 本组男性6例,女性1例,年龄为50~69岁。均为农民,长期与疫水接触,都曾接受血吸虫病治疗。病程自2月至20余年不等。以慢性上腹部不适或疼
    30例人体丝虫成虫的组织学观察
    叶明
    1986, 4(1):  32-34. 
    摘要 ( )   PDF (95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对30例丝虫病患者体内的丝虫成虫角皮、体肌、纵索、消化道以及雌、雄虫的生殖器官组织结构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可作为组织内寄生线虫鉴别时的参考。
    湘北地区间日疟原虫形态特征的初步观察
    姚关中
    1986, 4(1):  35-38. 
    摘要 ( )   PDF (123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湘北地区60例间日疟病例疟原虫形态计量研究的结果表明,双核疟原虫和双重感染的阳性率分别为50.0%和48.3%。双核幼年滋养体和发育中滋养体分别占同期疟原虫的5.1%和1.3%,两者之比为3.9:1,与杨柏林等1982年的观察结果基本一致。说明双核疟原虫或双重感染在间日疟原虫中相当普遍。本文同时与云南思茅地区6例同种疟原虫作了比较。
    吡喹酮治疗慢性血吸虫病合并心脏疾病10例的临床观察
    卢正杰,王在华
    1986, 4(1):  38-28. 
    摘要 ( )   PDF (7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们采用吡喹酮治疗历年来确诊为慢性血吸虫病,因合并心脏疾病未作病原治疗的10例患者。其中男7例,女3例。14岁以下2例,15~29岁1例,30~59岁4例,60岁以上3例。合并风湿性心脏病4例,肺原性心脏病2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例,冠心病3例。入院时心脏功能失代偿程度:Ⅰ级1例,Ⅱ级4例,Ⅲ级3例,Ⅳ级2例。于心衰基本控制后服吡喹酮,成人总剂量为60mg/kg(儿童70mg/kg),分6次口服,疗程2日,同时继续治疗合并病。
    特异性转移因子和免疫核糖核酸预防血吸虫感染的实验观察
    张声海,王稚秋,王秀珍,黎世涛,周蕊,周贤坤,胡忠勤
    1986, 4(1):  39-41. 
    摘要 ( )   PDF (21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从血吸虫病重感染兔脾中提取的S-TF和S-iRNA,以及血吸虫成虫抗原免疫血清单独或合并注射家兔,并观察其预防血吸虫感染的结果:(1)单独注射S-TF或血吸虫成虫抗原免疫血清组对血吸虫感染无保护作用;(2)合并注射S-TF加免疫血清IgG,单独注射S-iRNA及合并注射S-iRNA加免疫血清IgG,均能诱导特异性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对血吸虫感染有明显预防作用,但注射时间应在动物感染前或感染后血吸虫未发育至成虫之前。此种获得性免疫仅作用于童虫,对成虫无影响。
    三例肺细粒棘球蚴的超微结构观察
    孙宏夫,郭玉林,石雪君,王建国,李兰英
    1986, 4(1):  42-43. 
    摘要 ( )   PDF (15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3例肺细粒棘球绦虫病病人肺内取出的棘球蚴进行了电镜观察,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棘球蚴胚层腔面和角皮层外侧面有大小不一、呈圆形、椭圆形的囊泡,其上复盖着粗细不等的细丝。在胚层腔面间隔一定的距离,见边缘整齐的裂隙状凹陷。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棘球蚴胚层细胞腔面有许多长而粗、呈指状、排列整齐的微绒毛,微绒毛为四层膜性结构。微绒毛下的致密带内见许多小泡、微管和少量微丝。胞质内见许多线粒体、粗面内质网、游离核蛋白体、少量糖原、高尔基体和平滑肌。并见两种不同形态组织结构的原生质体。对上述观察结果的生物学意义进行了讨论。
    晚期血吸虫病同位素肾图的研究(附37例报告)
    熊开钧,蔡伟民,金慰鄂,王心禾,张永学,曾腊玲,袁斌,尹大文 ,王先棣 ,阮太扑
    1986, 4(1):  44-46. 
    摘要 ( )   PDF (21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对37例晚期血吸虫病病人进行了同位素肾图检查,双侧肾图正常者12例,其中巨脾型占7例。一侧和双侧不同程度肾图受损者25例,其中腹水型占17例,严重肾图受损者3例。结果表明,腹水型病人肾图受损的例数较巨脾型为多,足见晚血病人发生腹水和少尿与肾脏血浆流量减少有关,而继发性肾功能改变乃肾血液动力学紊乱所引起。
    人肠肉孢子虫病55例的临床分析与治疗
    李文泰,周镇炳,连自强,许聪恩,左仰贤,陈福强
    1986, 4(1):  47-49. 
    摘要 ( )   PDF (2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告云南省大理地区新发现的人肠肉孢子虫病55例。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贫血及轻度嗜酸粒细胞增高等,并采用磺胺嘧啶、复方新诺明和吡喹酮进行治疗观察。
    出血热合并尿路感染艾氏同杆线虫一例
    左华泽,廖翠华
    1986, 4(1):  49-49. 
    摘要 ( )   PDF (7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告我院于1983年12月在一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尿液中发现艾氏同杆线虫。 患者:男,43岁。于1983年12月14日,因诊断为流行性出血热住院。住院期间,于12月20日作尿常规镜检时,发现许多活动小线虫,随后接连数天晨尿检查均发现相同虫体,经同济医科大学寄生虫学教研室杨文远教授与魏德祥教授鉴定确认为艾氏同杆线虫。在同一份尿液标本中能观察到成虫、各期幼虫和虫卵。将标本保存于5~7℃中数日,虫体
    溶组织内阿米巴致病作用的分子机制
    杨树森
    1986, 4(1):  50-52. 
    摘要 ( )   PDF (25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关于溶组织内阿米巴(Eh)滋养体与靶组织或细胞的相互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已有不少进展。一般认为,阿米巴溃疡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直接作用,包括Eh对靶物的粘附、致死的吞噬;二是间接作用,由Eh分泌或虫体裂解后释出的毒素所引起。本文就上述过程的分子机制作一介绍。 一、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的表面特点 滋养体质膜是典型生物单位膜结构,厚约10nm,
    不同温度对中华按蚊增殖能力的实验研究
    胡玉祥,孙延昌,孙传红
    1986, 4(1):  53-54. 
    摘要 ( )   PDF (15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选用我省济宁产的并经实验驯化的中华按蚊为实验材料。将中华按蚊生活史中卵、幼虫,蛹及成蚊放置于恒温的条件下,成蚊饲养环境的相对湿度为80~90%。恒温分级选择16、19、22、25、28、31±0.5等6种摄氏度。 卵、幼虫和蛹的观察:选用同批卵各200粒为一组,盛放在水容器中,分别放在6个温度下观察其孵化情况。选用同批孵出的一龄幼虫各100个,同样在不同温度下饲养,饲养方法常规进行,逐日记录
    抗丝虫新化合物S80016的研究简报
    姚润华,席裕瑞,聂晋华,徐裕信
    1986, 4(1):  54-54. 
    摘要 ( )   PDF (8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79~1980年间我们在研究硝基二苯胺硫脲类抗血吸虫作用时,发现I_a等化合物有较强的抗血吸虫作用。
    广西壮族自治区基本消灭丝虫病总结表彰会及全国丝虫病防治科研技术指导组扩大会议简讯
    孙德建
    1986, 4(1):  54-54. 
    摘要 ( )   PDF (8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广西壮族自治区基本消灭丝虫病总结表彰会及全国丝虫病防治科研技术指导组扩大会议分别于1985年11月2~4日及5~9日在广西南宁市召开。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老、少、边”地区。全区86个县、市中,68个有丝虫病流行,防治前有患者约80万人。经20多年的积极防治,特别是近几年来,加强了对丝防工作的领导,进一步落实防治措施,取得很大的成效。1985年10月,卫生部组织考核组对富川,田阳,阳朔,宜山、贵县、合浦等6县的抽样考核结果,以行政村为单位的居民微丝蚴率为
    包虫动物模型研究
    张京元,王兰珍,邓永芳,裘秀燕,王芙蓉,刘波,赵渤,赵瑞,周慧娟
    1986, 4(1):  55-56. 
    摘要 ( )   PDF (36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建立含有生发囊和原头节的动物模型,于1981年12月~1983年7月对我国昆明品系小鼠进行了试验。 材料和方法 实验动物:用7周龄昆明品系小鼠。体重除5只10~14g及2只26g外均为15~25g。羊细粒棘球蚴感染雌性小鼠,而人肝细粒棘球蚴感染雄鼠。共感染50只小鼠,另10只小鼠作为对照。 接种物:一、屠宰场屠宰的羊肝或肺细粒棘球蚴。以无菌法吸取棘球蚴沙于离心管中,自然沉淀,
    吡喹酮治疗急性血吸虫病177例
    汪新铭
    1986, 4(1):  56-56. 
    摘要 ( )   PDF (28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我们于1982~1983年采用吡喹酮治疗177例急性血吸虫病,结果如下:177例病例中,男性177人,女性60人:5~10岁
    噻嘧啶合并酚嘧啶或左旋咪唑驱除肠线虫混合感染者的效果
    黄美玉,奚兆永,荣云龙,严涛,孙越南,赵永达,邢敦清
    1986, 4(1):  57-58. 
    摘要 ( )   PDF (16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寻找一个广谱驱治线虫混合感染者的治疗方案,我们于1984年7月,在浙江省嵊县新建和砩前两个村,用噻嘧啶合并酚嘧啶治疗,同时以噻嘧啶合并左旋眯唑作对比观察。 治疗对象与方法 治疗对象:用饱和盐水漂浮法对村民进行粪检,检出钩虫、蛔虫和鞭虫混合感染者作为治疗对象,共199例;男性114例,女性85例。年龄7-74岁。凡粪检中钩虫卵阳性者,采用粪便定量小试管钩蚴培养法检查,以计数每克粪便含钩虫幼虫数,并鉴定虫种。
    吡喹酮单剂疗法治疗日本血吸虫病的疗效观察
    傅长生
    1986, 4(1):  58-58. 
    摘要 ( )   PDF (8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站于1984年7-11月采用吡喹酮单剂疗法治疗日本血吸虫病人366例,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治疗对象与方法 一、治疗对象:选择螺情和居民感染率相近、距湖区较远的4个大队366例患者为对象,粪检全部阳性。其中男性219例,女性147例。年龄9-57岁;青壮年农民347例,占994.8%,学生和教师占5.2%。其中慢性血吸虫病患者344例,晚期血吸虫病患者22例(包括轻度腹水2例,1例有反复上消化道出血史,巨脾型20例)。治毕后嘱3个月内不接触疫水。
    去氢吐根碱治疗急性阿米巴痢疾35例的疗效
    杨庆安,沈耕荣
    1986, 4(1):  59-59. 
    摘要 ( )   PDF (8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治疗阿米巴药物方面盐酸吐根碱(盐酸依米丁)的毒性较大,对心肌有损害,偶可危及生命,现已少用。吐根碱的衍生物去氢吐根碱,毒性较低,疗效与吐根碱相似。本文采用该药治疗35例急性阿米巴痢疾,获得满意的疗效。 材料和方法
    丙硫咪唑治疗58例旋毛虫病的临床观察
    宋金有,张惠兰,唐开芬,马驰,陈桂英,琚淑惠
    1986, 4(1):  60-60. 
    摘要 ( )   PDF (8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我市旋毛虫病的发病终年不断,常于3-4月间暴发流行,现就1984年春暴发流行中资料较完整的58例作一报道。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有7起33人由于聚餐而集体感染,全部病例均有吃爆炒猪肉丝、肉片、水饺和涮猪肉史。猪肉购自襄樊市邻县和河南南阳地区的邓县,新野县等地,这些地区都是猪旋毛虫病的流行区,猪的感染率高达50.4%。58例中男性45例,女性13例,年龄4-57岁,包括农民、工人和干部。潜伏期14小时-36天,平均16.6天。
    齿龈内阿米巴的活体形态及在新洁尔灭作用下的变化
    吴之芳
    1986, 4(1):  61-61. 
    摘要 ( )   PDF (7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齿龈内阿米巴的形态,自1849年以来,已有报道。现就最近观察到的某些形态学特征以及新洁尔灭毒杀后的变化,加以描述。 材料和方法:活体形态的观察系采用生理盐水涂片法,用探针钩取牙垢,在已加生理盐水的载玻片上涂匀,上覆盖片,用高倍镜(×400)检查。观察并测鼠大约150个虫体,然后绘图记录。
    各地华支睾吸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综合报告
    本刊编辑部
    1986, 4(1):  62-63. 
    摘要 ( )   PDF (14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江苏省新沂县卫生防疫站张佩义和吴融宝;辽宁省沈阳市东陵区地方病防治站刘柯、刘福坤、韩烈、王廷义和中国医科大学传染病教研室冯兰滨、乔光彦;广东省汕头市卫生防疫站詹汉廷、施荣江、吉承舜、林悦辉;广东省梅县地区卫生防疫站潘林祥;湖南省湘潭市卫生防疫站李家明、言昌言、李述智;四川省绵阳地区卫生防疫站顾星和、郑文洪和简阳县卫生防疫站任建新、谢华、谢显忠;
    苏、鲁、豫、皖、鄂五省疟疾联防经验交流会简讯
    钱会霖
    1986, 4(1):  64-72. 
    摘要 ( )   PDF (17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会议于1985年12月3-6日在湖北省宜昌市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卫生部防疫司和五省卫生部门领导,疟防专业人员、广东、云南、江西、湖南四省、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和有关新闻单位代表、疟疾专题委员会北方疟疾防治技术指导组部分成员等共130人。
    贵州从江雷氏按蚊嗜人亚种的分布及媒介能量的调查
    刘贵珍
    1986, 4(1):  64-64. 
    摘要 ( )   PDF (8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雷氏按蚊嗜人亚种(以下简称雷氏按蚊),是我国北纬33°以南的重要传疟蚊媒之一。为观察这种按蚊在我县的分布情况及其传疟作用,于1982年进行了此项调查。 从江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北纬25°35’,海拔高度137-1050m,5-9月平均温度均在20℃以上。全县山区,都柳江横贯境内。稻田以梯田为主,种单季稻,引溪水或泉水灌溉。居民居住在河谷、半山和高山上,很少使用蚊帐,多数人畜同屋。过去疟疾流行严重,1960年前以恶性疟为主,现在只有间日疟流行,年发病率已降至1%以下。
    陕西省果子狸体内斯氏狸殖吸虫的形态观察
    陈培霞,吴镜楚,张景栓
    1986, 4(1):  65-65. 
    摘要 ( )   PDF (8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79-1981年于陕西省长安县并殖吸虫病流行区进行调查,解剖果子狸(花面狸Paguma larvata)4头,发现2头狸自然感染并殖吸虫,分别检获成虫24条和31条、童虫4条,粪便内查见大量虫卵。部分成虫轻压后固定液保存,大部分虫体压平、染色、制片;虫卵经水洗沉淀后固定保存。鉴于西北地区尚缺野生动物自然感染并殖吸虫记录,且果子狸为斯氏狸殖吸虫的模式宿主,故对所采集的标本包括成虫38条、童虫4条和虫卵100个作了详细的形态学观察和测最。
    肝蛔虫病六例
    刘炳森,黄振安,张占仲
    1986, 4(1):  66-75. 
    摘要 ( )   PDF (15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蛔虫病是蛔虫或蛔虫卵进入肝内所致,为胆道蛔虫症的严重并发症。如果不及时妥善处理,可引起不良后果。现报告经手术证实的6例病例,以引起重视。 临床资料:男性1例,女性5例。年龄34-57岁。病程7-39天,平均23.6日。患者的临床表现均有以下特点:5例均有右上腹痛,发病初期系胆道蛔虫症,腹痛为阵发性绞痛,后变为持续性腹痛。5例均持续高热,伴有明显食欲减退,恶心和呕吐。2例吐出蛔虫。呕血、便血和皮肤黄染各1
    河南省邓县旋毛虫病的初步调查
    武安辉,蔡长海,段英献
    1986, 4(1):  66-66. 
    摘要 ( )   PDF (8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我县旋毛虫病流行情况,我们于1980年6月-1983年5月对动物及人群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调查方法:动物标本取自膈肌部横纹肌,人体标本取自邓县人民医院外科病例手术部位(腓肠肌或腹直肌等)。取材约0.5-1g,剪成细小薄片,置于两块载玻片中间略施挤压,于低倍镜下观察。
    致倦库蚊的生态和感染丝虫的研究
    段绩辉,欧阳玉梅,何历汉,梅建才,雷楚屏
    1986, 4(1):  67-68. 
    摘要 ( )   PDF (15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致倦库蚊是我国南方传播班氏丝虫的重要媒介。1983年5月至1984年7月在湘南丘陵区的桂阳县对其生态和感染丝虫进行了观察。 一、生态观察 (一)生活史周期:在实验室将蚊卵放入盆中(直径32cm),孵出幼虫后用酵母粉、面粉、兔肝粉按比例喂养,每日1-2次,隔两天换水。4-6小时观察一次。6、7、8月,平均气温分别为25.8℃,
    粤北人群弓形虫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学初步调查
    叶灿义,汤卓辉,邹学华,姚承忠
    1986, 4(1):  68-68. 
    摘要 ( )   PDF (8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们于1982-1983年对广东省北部连山、连南、连县和清远4个县的部分农村,以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IHA)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现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 一、IHA抗原:系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制备的弓形虫抗原致敏的绵羊红细胞(批号82009)。
    大连地区孟氏裂头蚴病调查报告
    蔡子宣,张丕哲,黄沐朋,王焕生
    1986, 4(1):  69-70. 
    摘要 ( )   PDF (15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孟氏裂头蚴病的国内报告以广东、浙江、福建较多,1971-1983年2月间,我们在大连发现两例人体孟氏裂头蚴病,并作了初步调查: 病例介绍 例1 男性,7岁,庄河县高岭乡人。入院前两月余,发现胸前有一包块,后移至上方,并逐渐增
    86669例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的结果
    王安忠
    1986, 4(1):  70-70. 
    摘要 ( )   PDF (7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监视疫情动态,及时发现病人,准确掌握分析当地传播量和流行规律,我区自1979年起设立了25个疟疾镜检站和1个流行病学监测站,现将六年来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结果介绍如下:
    一种省时的恶性疟原虫体外培养方法
    潘卫庆
    1986, 4(1):  71-71. 
    摘要 ( )   PDF (8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Trager蜡烛缸培养恶性疟原虫的方法,每天需换培养液一次。现利用蜡烛缸方法,通过降低虫血悬液中的红细胞压积和起始原虫率来延长更换营养液的时间,获得了较满意的培养结果。 材料和方法 一、材料:以已建立体外培养并已适应兔血清培养的FCC-1/HN株恶性疟原虫作虫源。以RPMI 1640和HEPES缓冲剂参照Trager(1978)和Jensen(1979)方法配制成培养液。兔血清含量为15%。
    血吸虫虫卵肉芽肿反应对肌间神经丛的侵犯及其与临床症状的关系
    包献清,季美华,周家修
    1986, 4(1):  72-72. 
    摘要 ( )   PDF (9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血吸虫性结肠病患者的腹痛腹泻是临床常见的症状。过去一般认为系血吸虫卵肉芽肿引起炎症息肉或形成溃疡,导致不完全性结肠机械性梗阻和结肠功能紊乱。关于肌间神经丛受到虫卵肉芽肿侵犯的临床意义未引起人们注意。我们从两例血吸虫性结肠病标本的病理检查中发现肌间神经丛受到血吸虫虫卵的侵犯,在此启发下,进行了实验动物观察。
    广州齿龈内阿米巴的调查
    王桂玲,沈静德
    1986, 4(1):  73-73. 
    摘要 ( )   PDF (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齿龈内阿米巴(Entamoeba gingivalis)分布于世界各地。国内四川、浙江、福建、江苏、北京、山东、湖南等地曾有过调查报告。为了了解广州的感染情况,即在某大学对学生35人、教职员工38人,汽生连指战员27人共100人进行调查,年龄14-50岁。检查方法是用牙签刮取牙龈的牙垢,以生理盐水涂片法镜检。每个受检者均检查1次,并询问刷牙情况。检查结果总检出率为47.0%,其中学生感染率较高,为60.0%(21/35),连队指战员和教职员工
    两型微小按蚊的同工酶电泳分析初报
    蒋成山,刘祖洞,俞渊,彭小妹
    1986, 4(1):  73-73. 
    摘要 ( )   PDF (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广东海南岛地区的微小按蚊根据其形态特征可分为A型和B型,在云南芒市和遮放地区的微小按蚊也同样有这两型。为了进一步了解微小按蚊两型在遗传结构上是否有差异,我们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薄层垂直平板电泳方法,对云南的微小按蚊A型和B型的成虫作酯酶(Est)同工酶的比较。
    藁杆双脐螺昼夜活动的观察
    鲍正鹰
    1986, 4(1):  74-75. 
    摘要 ( )   PDF (15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藁杆双脐螺Biomphalarta straminea(Dunker1848)广泛分布于中美及南美洲,是曼氏血吸虫的中间宿主(Getz et al.,1975),而且是巴西东北部地区曼氏血吸虫最重要的中间宿主。Meier-Brook(1974)报告存香港发现此种双脐螺。作者在香港九龙新界地区的灌溉沟内也采到此螺。它们生活在水中,往往聚集成团,漂浮在水面或沉于水底。为了了解藁杆双脐螺的活动规律,在实验室内观察它在静水和充气水中的行为。
    浙江奉化四明山区野生动物的肺吸虫调查
    郑敬祎,王志岳
    1986, 4(1):  75-75. 
    摘要 ( )   PDF (8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肺吸虫的终末宿主主要是野生动物。我们在奉化四明山区调查了野生动物,连续三年,现将野生动物感染肺吸虫解剖结果报道于下。 一、豹猫(Felis bengalensis)亦称“钱猫”、“山猫”、“狸子”,“狸猫”,猫科。共捕获7只,其中4只解剖检获卫氏并殖吸虫成虫,分别为12,12、15、25条。压片染色后经镜检鉴定为卫氏并殖吸虫(精子型)。
    湖南慈利县肺吸虫病100例报告
    刘文建
    1986, 4(1):  76-76. 
    摘要 ( )   PDF (8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站从1972年5月至1983年10月共治肺吸虫病100例,现报告如下: 一、诊断标准 (一)找到肺吸虫或虫卵,(二)肿块病理检查符合典型肺吸虫病病变;(三)肺吸虫成虫抗原皮内试验强阳性;(四)血清或脑脊液肺吸虫补体结合试验阳性。具备上述(三)和(一)或(三)和(二)或(三)和(四)项者列为对象。
    一个血吸虫病流行区疫情加重的原因分析
    饶宠炎
    1986, 4(1):  77-77. 
    摘要 ( )   PDF (8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江西省波阳县珠湖乡华龙村居民,除牧童到远地有螺草坪放牛外,均在当地从事农活。长期以来,该地一直被认为属输入型流行区。1983年发现急性血吸虫病病人和钉螺。本文着重分析疫情加重的原因。 疫情变化 据查1956-1978年间发现血吸虫病73例,1979年粪便沉淀涂片检查1284例,发现血吸虫病18例,阳性率为1.4%。
    日本锐缘蜱在居室内致人皮炎的调查
    李维贤,杜希俊,钟东安
    1986, 4(1):  77-77. 
    摘要 ( )   PDF (8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日本锐缘蜱(Argas japonicus)的宿主为燕类,模式标本产自日本,我国于北京(邓国藩,1948)及长春(李芳,1980)曾自燕窝内采到。但在人的居室内出现并繁殖,由于它叮咬吸血而引起严重皮炎,则尚未见有报告。 1983年6月27日,辽宁省北镇县富屯乡龙岗村一农民到本县卫生防疫站,报告家里曾多日被虫叮咬,身上起包块,奇痒,夜不能眠。我们对现场作了调查。
    华支睾吸虫病肝肿大与左 右肝管解剖关系的探讨
    姚福宝,吴中兴,高克实,张励才,陈幽婷,黄旭枫
    1986, 4(1):  78-78. 
    摘要 ( )   PDF (8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华支睾吸虫病系华支睾吸虫寄生于人体肝胆系统所致的疾病,临床上常出现肝肿大,尤以肝左叶肿大更为明显。我们曾测量了261名华支睾吸虫病患者的肝脏,结果241名患者有肝肿大。其中单纯肝左叶肿大者70名,肝左,右叶均大者171名,(都是肝左叶大于肝右叶)。 肝左叶最大者位于剑下115cm,肝右叶最大者位于肋下7 cm。许多文献亦均报道华支睾吸虫病肝肿大以左叶较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