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1990年 第8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90-05-31
    三日疟原虫表面抗原蛋白基因的初步研究
    邱持平,JohnG.Scaife
    1990, 8(2):  81-83. 
    摘要 ( )   PDF (8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两种人工合成的寡核苷酸探针筛选三日疟原虫红内期DNA基因组库。结果表明,三日疟原虫无性期表面可能存在与恶性疟原虫表面类似的P190抗原蛋白,这一蛋白也呈多形型。筛选结果得到两个DNA基因克隆MSA-1和MSA-2,其大小分别为5.5kb和3.5kb。杂交分析证实它们分别类似于恶性疟原虫P190基因的MAD20型和K1型。对MSA-1和MSA-2限制性内切酶谱研究发现MSA-1基因段内有1个BglⅡ位点、1个EcoRⅠ位点、2个XbaⅠ位点、1个HindⅡ位点和1个PstⅠ位点;而MSA-2基因段中只有1个HindⅡ位点。
    秋水仙碱治疗家兔血吸虫病肝纤维化超微结构研究
    江家婉,钟慈声,俞永富,魏承慈,徐肇玥
    1990, 8(2):  84-87. 
    摘要 ( )   PDF (127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8只家兔1次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80±5条,4个月后可导致肝纤维化。其中4只兔感染4个月后,每日服秋水仙碱40μg/kg,连服7 wk。另4只兔为正常对照。观察秋水仙碱治疗后肝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并用图象分析仪进行形态测定胶原微纤维在狄氏腔内及肝细胞周围的分布面积。结果显示,秋水仙碱能减轻肝细胞损伤,使狄氏腔内及肝细胞周围活跃的成纤维细胞和胶原微纤维减少。感染组与治疗组胶原微纤维面积占所测量肝组织面积的百分数分别为42.5%和0.2%(P0.91).提示秋水仙碱有抗纤维化的作用。
    内窥镜下发现胃血吸虫病引起上消化道大出血一例报告
    潘树平,徐文成,朱道韫
    1990, 8(2):  87-87. 
    摘要 ( )   PDF (9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患者,男性,57岁,上海市川沙县人。因呕吐咖啡色液体伴柏油样便4d于1985年2月1日入院。患者近半年来经常上腹部痛和烧灼感,伴反酸、嗳气,经服胃疡平等药曾缓解。3d前空腹饮高梁酒后,即呕吐咖啡色液体约3500ml,排柏油样便约500g,并伴一时性昏厥。以往无胃病史,长期在船上工作,有疫水接触史,1953年曾接受锑剂10d疗法1次。体检:Bp 90/60mmHg,重度贫血貌,中上
    抗日本血吸虫蛋白质“靶抗原”单克隆抗体的研究
    刘述先,丁丽韵,宋光承,陈彩云,陶伊文
    1990, 8(2):  88-91. 
    摘要 ( )   PDF (30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成功地抽提出国际公认在诱导血吸虫保护性免疫力上起重要作用的24-26kD和90kD蛋白质“靶抗原”的基础上,进一步应用上述抗原免疫小鼠,经融合试验及克隆化获得分泌抗日本血吸虫蛋白质“靶抗原”单克隆抗体(McAb)的杂交瘤细胞29株,其中IgG类16株(IgG_1 7株,IgG_(2a) 5株,IgG_(2b) 1株,IgG_3 3株),IgM 13株。以后,又从McAb的定位研究、McAb体外ADCC对血吸虫童虫的杀伤效应、McAb在不同血吸虫抗原中的识别位点(抗原结合位)等方面,对报获的McAb进行了研究。
    中国大陆日本血吸虫品系的研究 Ⅰ.幼虫-钉螺的相容性
    何毅勋,郭源华,倪传华,夏丰,刘和香,郁琪芳,胡亚青
    1990, 8(2):  92-95. 
    摘要 ( )   PDF (30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进行了安徽贵池、湖北监利、广西桂平、四川天全、云南洱源及福建福清6地日本血吸虫和钉螺的人工交互感染实验。结果表明各地日本血吸虫与钉螺呈现不同的相容性。湖北、安徽两地的血吸虫幼虫与钉螺的相容性无差别。湖北、安徽两地血吸虫幼虫很难在云南、四川两地钉螺体内发育成熟逸出尾蚴:反之,云南、四川两地血吸虫幼虫与湖北、安徽两地钉螺却可相容。广西的血吸虫幼虫或钉螺与安徽的钉螺或幼虫亦可交互感染而相容,但尾蚴逸出前期均较感染本地钉螺的为长;广西的血吸虫幼虫与四川、云南、福建的钉螺并不相容。福建的钉螺与安徽、云南两地血吸虫幼虫均可相容。本文还提出了在研究日本血吸虫与钉螺的相容性时,必须包括逸出尾蚴的钉螺感染率和尾蚴逸出前期的数据,才能正确评价两者的相互关系。
    阿苯达唑、噻嘧啶治疗肠道线虫及控制钩虫感染回升的效果
    张孝蓉,杨文锦,杨超,廖祖瑜,刘映铭,唐中玖,冯大光,陶斯象,郭兴前,何守全,罗明正
    1990, 8(2):  96-99. 
    摘要 ( )   PDF (28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阿苯达唑400mg/d×3d、400mg/d×5d和噻嘧啶1500mg/d×3d、1500mg/d×5d治疗肠道线虫感染者720例。治后半月检查,钩虫卵阴转率分别为98.6、98.6、86.2和93.5%;蛔虫卵阴转率分别为96.5、98.2、92.9和96.3%;鞭虫卵阴转率分别为86.4、89.0、68.9和67.0%。钩虫卵减少率均在98.0%以上。治后半年复查,各组钩虫阳性率均有不同程度回升,虫种由治前美洲钩虫为主,转为十二指肠钩虫为主。结果显示,回升的原因主要是十二指肠钩虫引起,而阿苯达唑400mg/d×3d和400ms/d×5d控制钩虫感染回升有明显作用。
    丙氧达唑治疗钩虫、蛔虫和鞭虫感染的效果
    黄一心,周家修,薛忠权,吴芸轩,陈锦英,吴荷珍,季美华,沈怡平,曹国群,吴中兴,陈有贵,郑葵阳,祝惠民,戴梅秀,保和珍,沈志芳,胡文英,方政,彭光仁,徐曼玲,王瑞云,屠聿脩
    1990, 8(2):  100-103. 
    摘要 ( )   PDF (30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双盲法观察丙氧达唑每天15mg/kg×3d治疗钩虫、蛔虫和鞭虫感染者340、196和178例的效果。其钩虫、蛔虫和鞭虫卵阴转率分别为70.3~80.6、92.5~97.8和67.0~71.0%。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幼虫的阴转率分别为77.7和83.2%。钩虫卵减少率为98.1~98.6%。口服噻嘧啶每天10mg/kg(基质)×3d后,上述三种虫卵的阴转率依次为73.5、90.0和28.8%,钩虫卵减少率为98.8%。口服安慰剂后,上述三种虫卵的阴转率依次为6.5、29.7和7.9%。服药后均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
    围垦灭螺区改作养鱼植芦后血吸虫病疫情调查
    王九锡,疏南生,施绍康
    1990, 8(2):  103-103. 
    摘要 ( )   PDF (7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发展农村经济,安庆地区1985年来将原来25处3838万m~2的围垦灭螺区改作养鱼或植芦。为观察其对血吸虫病疫情的影响,我们特选择其中4处,于1985年后进行了连续3年螺情与病情的追踪调查,报告如下。 1 枞阳县大窑圩 面积6410亩,1964年围垦前钉螺密度为4.6只/0.11m~2,居民感染率为30.4%(367/1207)。1968年建水闸并高围种植后,已连续9年查不到钉螺。1985至1988年改为鱼池养鱼后,一直无螺;居民感染率由0.7%(3/451)下降到零,且连续保持3年。
    我国不同地区的杜氏利什曼原虫对亚历山大白蛉感染性的观察
    管立人,许永湘,王革,贾家祥
    1990, 8(2):  104-107. 
    摘要 ( )   PDF (30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白蛉人工感染利什曼原虫的方法,观察从新疆荒漠、甘肃山区及河南平原三地自人体成蛉体分离出来的杜氏利什曼原虫对新疆亚历山大白蛉的感染性。以白蛉的感染率、感染程度以及原虫在白蛉消化道内的进展等项指标,来衡量原虫对白蛉的适应性。结果发现,新疆荒漠的原虫对亚历山大白蛉有高度的感染性,甘肃的原虫居次,河南的原虫对白蛉的感染性很差。结合以往用单克隆抗体检测法和K-DNA杂交法对我国一些地区杜氏利什曼原虫的研究,以及我国荒漠、山区和平原地区的黑热病具有不同的流行病学特征等的结果分析,认为我国的杜氏利什曼原虫很可能存在不同的地域株。
    卫氏并殖吸虫后尾蚴膜超微结构和后尾蚴膜反应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
    廖明敏,樊培方,温廷桓
    1990, 8(2):  108-109. 
    摘要 ( )   PDF (79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应用透射电镜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后尾蚴膜的超微结构,确定反应活性部位.后尾蚴在兔抗血清中孵育3h后,体表有反应膜形成,皮层结构出现损伤现象,免疫组织化学研究表明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于皮层表面。初步推测,后尾蚴膜反应是抗原抗体在虫体表面发生沉淀反应的结果,反应定位于皮层表面,抗原可能来自后尾蚴分泌排泄物。
    钉螺转氨酶的初步研究
    王根法,宋庚明
    1990, 8(2):  110-112. 
    摘要 ( )   PDF (72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纸层析法证明丙氨酸、天门冬氨酸及精氨酸经过钉螺匀浆作用后可使α-酮戊二酸转变成谷氨酸,说明钉螺存在谷-丙、谷-草及谷-精转氨酶。比色法也测得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的活力。溴乙酰胺对上述两酶活力无明显影响,而烟酰苯胺有抑制钉螺谷-丙转氨酶作用。小剂量溴乙酰胺与烟酰苯胺盐酸盐伍用,无增强杀螺作用。
    眼曼氏裂头蚴病综合报道
    张荣兰,杨忠和,邓辉,刘宗梅,黄渭昌,宋止仪
    1990, 8(2):  112-112. 
    摘要 ( )   PDF (9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患者,女性,57岁,庄河县农民。因右眼眶肿及眼球突出2个月于1986年9月17日入院。既往无食烤蛙肉及烤蛇肉史,无游泳史,有饮生水及吃生蔬菜的习惯,发病前曾用生蛙肉敷贴眼眶肿胀部位。体检:右眼眶外上方眉梢处可见1.5×1.5cm圆形肿物,无压痛,从肿物中抽出黄色脓汁。右眼球向前、下方突出。B超诊断为右眼眶炎性假瘤。 入院后静脉滴注红霉素、氟美松,眼球突出明显消退,仅于鼻上方穹窿部结膜下见1×1cm包块。
    感染约氏疟原虫的斯氏按蚊可溶性蛋白含量及酯酶同工酶的分析研究
    徐秀丰,李慧珠,王凤芸
    1990, 8(2):  113-116. 
    摘要 ( )   PDF (32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约氏疟原虫—斯氏按蚊系统为模型,对感染疟原虫后不同时期蚊媒的可溶性蛋白和酯酶同工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所观察的大多数时期,每只蚊的平均可溶性蛋白含量低于同期对照蚊(P0.01);感染疟原虫后,酯酶同工酶谱发生改变,同时酶活力亦存在差异(P0.05)。
    桥小脑角并殖吸虫病一例报告
    崔旦旦
    1990, 8(2):  116-116. 
    摘要 ( )   PDF (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患者,女,25岁,农民。因眩晕和右耳听力下降2个月、右侧面部麻木和走路不稳1个月,于1985年8月13日入院。发病以来,无发热、咳嗽咯血,自幼生活于江苏省江阴县农村,偶吃生螃蟹。体检:神志清,颈天抵抗,双眼球向左水平快速震颤,右角膜反射消失,右面部触痛觉减退。闭目难立征倒向右侧,无病理反射。胸部摄片无异常,脑脊液压力50mmH_2O,红细胞06/mm~3,白细胞0/mm~3,蛋白、糖、氯化物正常。头颅CT检查:右桥小脑角有2×3cm密度不均阴影,并见一直径0.8cm增强病灶,第4脑室左移约0.5cm。进行右桥小脑角占位病灶摘除木。病理检查为寄生虫性肉芽肿,虫体结构
    广西微小按蚊卵巢营养细胞多线染色体的观察
    石裕明,叶奕英
    1990, 8(2):  117-120. 
    摘要 ( )   PDF (97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广西微小按蚊卵巢营养细胞多线染色体进行观察并绘制了模式图。染色体由5臂组成,X染色体最短,具端着丝粒:Ⅱ号染色体最长,具亚中着丝粒;Ⅲ号染色体具中着丝粒。主要特征区有6区,7A、B,19C,20区,28A,30A、B,37D,38A、B,46D。观察700多张标本,染色体全部呈纯合状态。采用卵巢营养细胞制备的多线染色体带型清晰,伸展良好,染色体的两臂往往相连,易于确定臂间关系。
    泌尿系统阿米巴感染一例报告
    樊廷兰
    1990, 8(2):  120-120. 
    摘要 ( )   PDF (8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患者、女性,47岁,干部。因眼睑、下肢浮肿和食欲减退于1987年5月8日入院。住院期间多次尿常规,蛋白为+~+++,脓细胞++~+++,红细胞++~+++,尿培养有大肠杆菌生长,经抗菌素和激素等治疗,未见好转。7月2日尿检,蛋白++,脓细胞+++,并发现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0~3个/HP,包囊1~3个/HP,内含被吞噬的红细胞。重复尿检,仍发现阿米巴滋养体和包囊。为排除大便污染,曾3次粪检,均未
    伯氏疟原虫的体外培养和扫描电镜观察
    严继舟,苏天成
    1990, 8(2):  121-123. 
    摘要 ( )   PDF (100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蜡烛缸法比较大鼠血清、人脐带血清、成人B型血清、兔血清、小牛血清和加有次黄嘌呤的小牛血清对伯氏疟原虫体外生长的影响.并对培养前和培养12、20、28h的小牛血清培养物作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所用血清均不能明显改善长期培养效果;对短期培养的效果,以大鼠血清和人脐带血清为优,次黄嘌呤对疟原虫体外生长有潜在的抑制作用。电镜观察表明,小牛血清能使大鼠红细胞发生凝集,红细胞和疟原虫表面所形成的表面粘附物能妨碍裂殖子入侵和疟原虫对代谢物的吸收和排泄。
    片吸虫核型的研究
    尹怀志,叶冰莹
    1990, 8(2):  124-126. 
    摘要 ( )   PDF (87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用空气干燥法制作片吸虫染色体,测量结果二倍体型染色体数为2n=20,n=10.三倍体型染色体数为3n=30,n=10。两者核型相似。二倍体型虫体与巨片吸虫相似,三倍体型虫体与肝片吸虫相似。一部分三倍体型标本中发现少数细胞具20个染色体,由10个单价染色体和10个双价染色体组成。经测量,这些染色体可分为10对,每对由1个单价染色体和1个双价染色体组成。
    脑和腰椎管内曼氏裂头蚴病一例报告
    吴国彦,杨应明,郑凯平
    1990, 8(2):  126-126. 
    摘要 ( )   PDF (8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患者,男性,32岁,农民,广东省潮阳县人。因头晕15个月和双卜肢乏力5个月,于1984年10月2日入院。入院前15个月出现头晕,无呕吐;3个月后,先左小腿内侧,后右小腿内侧刺痛,伴上行性感觉减退,近5个月双下肢进行性乏力,近3个月大小便失禁。有多次吃青蛙粥史。体检:神志清晰,眼底正常,右鼻唇沟浅,双小腿内侧、足背及肛周痛觉减退,双下肢肌萎缩,肌力3级,反射弱,肛门括约肌松弛。腰椎穿刺,吸获肉芽样组织。右侧脑室造影,示右额角内下方弧形压迹;左侧脑室前角穿刺获灰褐色混浊液,造影示在额深处有约6×4cm不规则孤立囊腔。行左额颞开颅,于额中回深约3cm处见囊肿,囊内大量灰褐色混浊液及坏死组织,囊腔
    马来丝虫虫体抗原检测长爪沙鼠血清抗体
    武烽,王运章
    1990, 8(2):  127-130. 
    摘要 ( )   PDF (32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长爪沙鼠实验感染马来丝虫后,用感染期幼虫、微丝蚴的超声粉碎片段抗原和成虫的冰冻切片抗原,进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观察血清抗体动态变化。抗感染期幼虫抗体多于感染后前3Wk内出现,抗成虫及微丝蚴抗体多于感染后前5、6wk内出现。在微丝蚴出现前,腹腔微丝蚴阳性和阴性沙鼠抗体水平差别无显著性,而在微丝蚴出现后,抗体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别。
    儿童华支睾吸虫病性肝硬化腹水一例报告
    王希平
    1990, 8(2):  130-130. 
    摘要 ( )   PDF (8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患儿,男,6岁。因发热、腹泻、消瘦和出现腹水月余,于1988年6月入院。患儿大便每天7~8次,呈糊状,伴食欲差和乏力。发病前1月余有食生鱼史。体检:体温38.8℃。发育营养均不良。体重11kg,身长85cm,急性病容。巩膜黄染。腹部膨隆,腹围56cm,腹壁静脉显露,有明显移动性浊音。肝剑突下5.5cm,肋下3cm,质中,边缘较钝,压痛明显。脾脐下2cm,有切迹,质较硬,轻压痛。两下肢凹陷性水肿。实验室检查:Hb9g,RBC300万。WBC4700,N46%,L50%,E4%。尿胆元+,胆红素+ 黄疸指数24u,凡登伯间接反应++,直
    肺螨症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
    孙新,陈兴保,胡守锋
    1990, 8(2):  131-133. 
    摘要 ( )   PDF (25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采用免疫单扩散法测定了51份肺螨症患者血清的免疫球蛋白IgG、IgA和IgM含量,并以生物素-亲和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ABC-ELISA)测定了其中16份血清的IgE含量。结果显示患者IgM水平与对照组相近,而IgG(169.77±46.91/ml)、IgA(308.39±91.83U/ml)和IgE(458.90±273.64U/ml)则明显增高。提示螨类吸入肺部后可刺激机体引起体液免疫反应。
    湖南省丝虫病流行特点及防治效果
    李庆俊,段绩辉,胡桂兰,喻利容,杨渭钦,李亮珍,欧阳厚坤
    1990, 8(2):  134-137. 
    摘要 ( )   PDF (34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湖南省丝虫病分布于55个县、市。据1958年22个县、市调查,平均微丝蚴率为5.6%(180 046/3 194 102),晚期丝虫病患病率为3.3%。致倦库蚊和中华按蚊分别为我省班氏和马来丝虫病的主要媒介,自然感染率分别为3.0~9.O%和18.1~48.0%。1970年以后,全省开展了大规模的防治,以消灭传染源为主。在马来丝虫病和低度班氏丝虫病流行的18个县市进行反复查治,微丝蚴血症者给予海群生系统治疗;在中、高度班氏丝虫病和边远山区班氏丝虫病流行区的37个县、市,采取全民服用海群生药盐的措施。至1985年,以村为单位的微丝蚴率降至1%以下。1986年卫生部确认湖南省已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
    抗华支睾吸虫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
    谷宗藩,刘立庆,王尊哲,崔巍,梁瑞文
    1990, 8(2):  137-137. 
    摘要 ( )   PDF (9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从Kohler和Milstein1975年成功地发展了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后,国内外已有不少学者先后建立起分泌抗不同寄生虫抗原的单克隆抗体细胞株,在华支睾吸虫病方面尚未见有报道。我们于1986~1987年共建立4株抗华支睾吸虫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系。 材料和方法 1 用华支睾吸虫成虫可溶性抗原免疫BALB/c小鼠,首次由腹腔注入抗原液0.3ml(含蛋白450μg)加等量福氏完全性剂配成的乳剂,间隔2wk,
    应用判别方程分析永嘉卫氏并殖吸虫大型囊昆
    雷昌球,王克武,万翠英
    1990, 8(2):  138-139. 
    摘要 ( )   PDF (18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卫氏并殖吸虫两种类型(二倍体型和三倍体型)囊蚴和虫卵判别方程及临界值分析永嘉溪蟹体内卫氏并殖吸虫大型囊蚴及由其感染犬发育为成虫所产的虫卵,呈现本应属一种类型的卫氏并殖吸虫囊蚴、虫卵、成虫却得分别归入两种不同类型
    人工肽(NANP)_(40)ELISA法检测恶性疟原虫子孢子抗体
    张龙兴,王捷,章幼妹,韩萌,冯晓平
    1990, 8(2):  138-138. 
    摘要 ( )   PDF (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然感染或实验室感染恶性疟原虫子孢子后均可产生保护性免疫。由自然感染而产生的抗子孢子抗体可识别位于子孢子表面的环子孢子(CS)蛋白。CS蛋白分子含有4~12个氨基酸组成的片段。这些氨基酸是连续重复10~37次。此重复片段可能是抗体识别的靶位点,并已可能通过基因工程或人工合成等方法加以制备。采用世界卫生组织免疫研究和培训中心Giudice G Del博士惠赠的人工合成恶性疟原虫CS蛋白重复序列肽链(天冬酰胺-丙氨酸-天冬酰胺-脯氨酸)_(40),即(NANP)_(40)作抗原,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对55份恶性疟患者血样进行抗CS蛋白抗体的检测。现将结果简述如下。 试验基本按Gi
    微量麻风分枝杆菌明胶凝集试验在黑热病中的交叉反应
    瞿靖琦,裘丽姝,陶义训
    1990, 8(2):  139-140. 
    摘要 ( )   PDF (16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应用微量酶标记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黑热病患者血清时,杜氏利什曼原虫可溶性抗原与麻风病患者抗体具有25%的交叉反应。为观察麻风分枝杆菌三糖抗原对黑热病患者抗体的反应情况,进行了下列观察。 材料和方法 1 检测血样的收集 黑热病患者和日本血吸虫病患者均为病原检出阳性者。麻风病和结核病患者为临床及细菌学诊断确诊者。血清标本如有沉淀出现,均离心后再使用。 2 麻风分枝杆菌明胶凝集试剂盒(MLPA)为日本Fujirebio公司生产,世界卫生组织赠送。 3 实验操作 试剂盒包括:3.1液体试剂为恢复液及血清稀释液;3.2冻干试剂为麻风分枝杆菌三糖抗原致敏的明胶颗粒、对照明胶颗粒及阳性对
    基本消灭丝虫病地区外出流动人口中微丝蚴血症的调查
    方建军
    1990, 8(2):  140-140. 
    摘要 ( )   PDF (8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前国内多数丝虫病流行县市已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但是,在基本消灭丝虫病地区,由于人口流动等原因,是否仍残存一定数量的丝虫病传染源,值得探讨。为此,我们对32个乡(镇)125个村进行了该病的调查。 方法 人群微丝蚴和微丝蚴密度的调查,采血对象为1周岁以上、户口在村而从未接受血检的外流居民。采血时间为晚上21时至次日2时,耳垂取血,每片三大滴血(相当于60μl),常规法染色后,一片双检。 结果
    甲苯达唑治疗14例肝泡球蚴病的临床观察
    李俊,姚秉礼,杨文光,徐德征,邹培礼,马新民,黄宏国
    1990, 8(2):  141-141. 
    摘要 ( )   PDF (9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泡球蚴病是一种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的寄生虫病。1980年以来,我们应用甲苯达唑治疗确诊为肝泡球蚴病14例,并进行了5~7年的远期随访。 治疗对象 14例中男10例,女4例。汉族11例,哈萨克族2例,蒙古族1例。病变均原发于肝脏,经手术切除标本或活检病理学检查确诊。病变位于肝脏1叶者3例,侵犯2叶或肝门而无法切除者11例。除5例患者病变为单发肿块者外,其余均为多发性肿块。肿块自10×10×6至20×20×14cm不等。其中
    钉螺易地生存并繁殖的实验观察
    陶亮风
    1990, 8(2):  142-142. 
    摘要 ( )   PDF (10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85年11月,我们将采自四川大邑、湖北江陵和安徽贵池的钉螺(分别简称为川、鄂和皖螺),人工投放于四川巫山县(非血吸虫病流行区)的控制现场上,对其生存和繁殖活动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观察。 方法 现场位于长江支流大宁河入江口附近,海拔高程约120m,曾被十年一遇的洪水淹没,土壤湿度常在20%以上。现场土壤为老冲积土,质地轻粘,长有杂草。巫山县气候特点与湖北流行区相近。 将实验钉螺逐一挑选后投放现场。为便于回收,不使钉螺遗失,特制了若干体积为60×30×30cm的尼龙纱螺笼,每只笼内投放采自同一地的钉螺100只,雌性略多于雄性。箱底铺有5~10cm厚的现场泥土,其表面钉螺密度约50只/0.11m~2,接近鄂螺采集地的水平。为便于比较,分别在川螺采集地和
    皮质激素诱发重型粪类圆线虫病致死一例报告
    刘广汉,彭钧
    1990, 8(2):  143-143. 
    摘要 ( )   PDF (9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患者,女性,44岁,农民。因发热、咳嗽、气急、上腹隐痛和腹泻4d,于1987年10月20日急诊入院。发病前10余天,因腰痛复发,服用消炎痛和强的松每天各60mg,以往因腰痛常服上述药物。10d前,患者雨后在菜地劳动,足部曾出现瘙痒。体检:T 38℃,P 128次/min,R 42次/min。神志清晰,急性重病容,呼吸急促,口唇和肢端轻度紫绀。两侧肺下部叩诊呈浊音,肺底可闻湿啰音。腹部气胀,有触痛。大便呈果酱色,白细胞++,红细胞+++,高倍镜下每视野发现圆柱形两头尖的蠕动线虫5~8条,虫卵3~5个。测20条经碘染色虫体,平均长265μm,口腔平均长0.55μm;食管平均长153.4μm,鉴
    福建省龙海县贾第虫病的调查及治疗
    许贤让,吴孙珍,李文志
    1990, 8(2):  143-143. 
    摘要 ( )   PDF (9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福建省龙海县农村居民贾第虫感染的情况,采用直接涂片和卢戈氏碘液染色镜检法,对该县部分人群进行粪便检查,并对阳性儿童进行体检和治疗。 结果 1 感染率 检查310人、其中感染者60例,感染率为19.4%。患者最小1岁,最大47岁。1~15岁儿童感染率高达31.3%(50/160),16岁以上成人组仅6.7%(10/150),两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男、女感染率分别为21.9%(33/151)与17%(27/159),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
    吡喹酮治疗血吸虫性全结肠肉芽肿一例报告
    徐观谷,张宝龙
    1990, 8(2):  144-144. 
    摘要 ( )   PDF (9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患者,男性,36岁。因腹痛、左下腹索条状肿块、粘液血便伴纳差4个月入院。居住血吸虫病重疫区,捕鱼为业。10年前接受血吸虫病治疗1次。体检:慢性消瘦病容,肝剑突下5cm,肋下2cm,左下腹可触及5×2cm索条状肿块,表面不平,质偏硬,可动,有压痛。乙状结肠镜检见肠腔变窄,有多个突出肿块,约1.5×1cm,蒂宽。手术发现从升结肠至直肠肠壁僵直、增厚。取两处淋巴结病理检
    阴道毛滴虫在无菌培养基中的分布情况
    李新社
    1990, 8(2):  144-144. 
    摘要 ( )   PDF (9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阴道毛滴虫无菌培养,可排除细菌对滴虫的各种影响,使其大量生长繁殖,为开展有关滴虫的试验,特别是为生化、免疫、药理等学科中的科学研究,提供大量生长活泼、形态正常的无菌活虫。在正常情况下,(月示)蛋白胨-酵母浸液-麦芽糖(TYM)培养基液体透明,呈桔红色,琼脂呈微小颗粒状悬浮于液体中。加入滴虫培养24或48h后,于培养基中部出现一混浊的絮状层,并在此后的上下面形成明显可见的两条带,将培养基分成若干部分。
    家猪卫氏并殖吸虫的染色体核型观察
    刘玉珍,李得垣,谭德奎
    1990, 8(2):  145-145. 
    摘要 ( )   PDF (55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至今,国内外尚未见寄生于家猪体内的卫氏并殖吸虫染色体报道,本文对其核型进行了初步观察。 材科与方法 采用辽宁省凤城县刘家河乡伙荣沟村自然感染家猪肺中获得的3个卫氏并殖吸虫成虫。参照寺崎邦生生殖腺单细胞培养空气干燥法(1977)制备染色体标本。在显微镜下观察生殖细胞中期分裂相,选
    应用染色试验检测人及鼠血清弓形虫抗体
    崔君兆,郑挺,邹宝生,于恩庶,魏梅雄,巴根
    1990, 8(2):  146-146. 
    摘要 ( )   PDF (9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48年Sabin首创染色试验(DT)应用于弓形虫病的临床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1965年于恩庶等在我国首先用以检测人工感染家免的抗体,1981年杨树森等报告用DT调查天津人群弓形虫的感染。染色试验是用于弓形虫病检测的一个独特方法,为了探讨其实用价值,我们在5个省、市、自治
    不同性别周期型马来丝虫成虫的同工酶电泳比较分析
    左迅,黄蕙芬
    1990, 8(2):  147-147. 
    摘要 ( )   PDF (73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们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圆盘电泳对我国周期型马来丝虫雄虫和雌虫的苹果酸脱氢酶(MDH)、磷酸葡糖异构酶(GPI)、磷酸葡糖变位酶(PGM)和过氧化物酶(PO)进行了区带分析和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 周期型马来丝虫雄、雌成虫均取自我室自建的腹腔液微丝蚴阳性的长爪沙鼠(虫源来自贵州省独山县的马来丝虫病人)。按每25条雌虫和100条雄虫加入1ml酶稳定液(pH7.0 0.01MTris-盐酸内含1mMDTT、6-氨基已酸和EDTA)的比例分别于玻璃匀浆器内充分研磨,制成粗制匀浆,再用JC-3型
    江滩新发现钉螺的来源
    廖林贵,邹先胜,陆隆慰,方天起
    1990, 8(2):  148-148. 
    摘要 ( )   PDF (9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几年,血吸虫病情和螺情有较大的回升,特别是长江中,下游相继发现了新的江滩螺区。鉴于上述情况,我们从1985年起,对江滩螺情进行监测。 监测方法 1 查螺时间与方法 每年5~9月,对江滩采取棋盘式系统抽样与环境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查螺。对1987年新发现螺区,取钉螺密度为45只/0.11m~2处深5cm的土层过筛查螺,并以同样密度地点连续3d作土表检螺。 2 螺口分析及附性率 根据方天起方法
    液氮冻存犬钩虫卵的研究
    沈静德,沈树满
    1990, 8(2):  149-149. 
    摘要 ( )   PDF (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寄生虫的低温保存目前国内外多应用于原虫,蠕虫的低温保存多用于少数蠕虫的幼虫阶段,蠕虫卵低温保存的研究比较少见。对于犬钩虫卵进行深低温(-196℃)保存的研究,目前尚未见有报道。为此我们进行犬钩虫卵冻存于液氮的研究。 材料和方法 取犬钩虫(Ancylostoma caninum)阳性犬的小肠,括取其内容物,经水洗沉淀,获得大量的虫卵,镜检多为含8个卵细胞、少数含4个卵细胞的犬钩由虫卵。将虫卵悬液,采用14%聚乙烯吡咯酮(po-lyvinylpyrrolidone PVP)和7.5%乙二醇(Ethyleneglycol,EG)为低温保护剂,各分为两组:即一组在
    大鼠感染约氏疟原虫后的保护性免疫
    王兴相,陈志强
    1990, 8(2):  150-150. 
    摘要 ( )   PDF (1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前已报道,约氏疟原虫子孢子入侵大鼠肝细胞与枯氏细胞的吞噬活性水平呈正相关,而与其异化代谢水平呈负相关。体外试验证明,伯氏疟原虫子孢子可主动侵入小鼠腹腔巨噬细胞 在正常情况下,巨噬细胞很快死亡而子孢子则完好无损,但在免疫血清条件下,巨噬细胞中子孢子迅即退化。大鼠感染伯氏疟原虫急性期,其血清在体外有抑制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以往研究提示红内期感染条件下有可能通过抑制或刺激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而影响子孢子的入侵。现用对约氏疟原虫子孢子敏感的Wistar大鼠,观察其在感染约氏疟原虫急
    PPA-ELISA检测感染卫氏并殖吸虫犬血清中抗体的初步报告
    唐火顺,胡和兴,潘起潜,谢建胜,张金良
    1990, 8(2):  151-151. 
    摘要 ( )   PDF (8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用酶联A蛋白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PPA-ELISA),检测感染卫氏并殖吸虫实验犬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并对有关的实验条件进行探讨。 材料 1 ELISA一般试剂。2 冻干酶联葡萄球菌A蛋白纯品(HRP-ProteinA)卫生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供应。3 正常犬血清。4 卫氏并殖吸虫成虫可溶性抗原按常规法制备,蛋白含量为3mg/ml。 方法 1 犬卫氏并殖吸虫感染方法:将1、2、3号实验犬分别经口给予16、100和100只卫氏并
    应用数学模型浅析蛔虫病防治工作
    杨乾元
    1990, 8(2):  152-152. 
    摘要 ( )   PDF (8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江苏省太仓县村民中蛔虫感染极普遍,多次查治而收效甚微。现试用数学模型中影响查洽效果的因素相互间数量关系浅析防治工作得失。 材料与方法 选择1984~1986年中日寄生虫控制试点项目3年纵向观察资料(表1)。1986年6月抽样蛔虫卵计数,检验查治效果(表2),并以Hayashi提出的经土壤传播蠕虫病控制效果测定和评价的数学模型作初步数据分析。 结果与讨论
    沙门氏菌粘附于日本血吸虫的实验观察
    罗俊平,王之怀,马维聚,胡万富,管其洲,陶文琴,许强,谢静芬,周莉,张耀壁,陈大林,姚昇
    1990, 8(2):  153-154. 
    摘要 ( )   PDF (16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们在实验室用沙门氏菌感染已经感染日本血吸虫(以下简称血吸虫)的小鼠,并用离体血吸虫与沙门氏菌混合培养,以观察沙门氏菌粘附于血吸虫的情况。 方法 1 体内实验 以感染血吸虫尾蚴30±5条35d后的大鼠,分为两组:一组从尾静脉注射7.0×10~6个/ml伤寒“H”或“O”菌液,每只鼠注射0.2ml,并以注射同样菌液
    江苏省日本棘隙吸虫病首例报告
    吴德明,朱雪明,唐学恒
    1990, 8(2):  154-154. 
    摘要 ( )   PDF (56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患儿,男性,17月龄,江苏吴县人。因慢性腹泻4个月入院。大便黄绿色,有时伴粘液,时有呕吐。体检:体温35.3℃,体重8.5kg,呈极度营养不良及重度脱水貌。心率120次/min,心音低钝。两肺呼吸音粗糙。胸部X线检查示为支气管肺炎。大便常规正常,未见寄生虫卵及肠道原虫,经培养无致病菌生长。患儿入院后4d因全身衰竭,抢救无
    耻阴虱寄生28例报告
    赵宗南,张蕴光
    1990, 8(2):  155-156. 
    摘要 ( )   PDF (1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1986年10月至今,累计发现耻阴虱寄生28例,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男性22例,女性2例:25岁2例,28~32岁15例,36~48岁5例,56~64岁6例。职业:采购员3例,列车员3例,工人16例,无业者6例。未婚2例,已婚26例。病期为10~15d8例,16~30d10例,2个月7例,3~5个月3例。夫妻互染
    江苏省海安县疟疾血检工作抽样调查
    陆朝模,徐增林,林绍之
    1990, 8(2):  155-155. 
    摘要 ( )   PDF (8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海安县位于江苏省南通市北部,北纬32°33′,东经120°271′,属非稳定性间日疟流行区。1960年和1972年曾发生疟疾大流行,发病率高达27.9%和23.4%。1975年参加苏鲁豫皖鄂五省疟疾联防。经长期反复防治,发病率大幅度下降,1978年至1988年疟疾发病率分别为2.36、3.99、3.25、5.12、4.42、3.58、3.48、2.93、2.22、0.85和0.19‰。1978年起开展疟原虫血检工作。为提高疟原虫镜检工作的
    孕妇输血引起婴儿先天性间日疟一例
    潘淮,饶纪礼,王鸣
    1990, 8(2):  156-157. 
    摘要 ( )   PDF (17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患者,女婴,1988年7月2日经剖腹产下,产后有窒息。7月4日、7日先后2次发热,体温达38.8℃。因其母妊娠末期患疟疾,8日为其血检,未找到疟原虫。7月21、23、25和26日又发热,最高达39.2℃。肝肋下2.5cm。Hb7.9g%,多次尿常规:白细胞+++,蛋白±~++。7月27日再次血检,找到间日疟原虫,即用氯喹治疗,首剂50mg,
    蛔虫幼虫引起过敏性肺炎57例报告
    黄文金
    1990, 8(2):  156-156. 
    摘要 ( )   PDF (9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83年4月上旬,3~4d内70余例过敏性肺炎患者就诊。患者在发病前1wk左右,均曾食用在干粪坑埋藏过而未经清洗的甘蔗。现将记载较全的57例报告如下。 57例中年龄在15岁以下者占79%,16岁以上者21%。学生和工人共占81%。临床表现为阵发性干咳43.8%(25/57),痰带血丝5.2%(3/57);胸闷气喘50.8%(29/57),全身乏力73.7%(42/57),发热,
    肝包虫囊肿破裂抢救成功一例报告
    高健,罗振辉,王耆煌
    1990, 8(2):  157-157. 
    摘要 ( )   PDF (9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患者,女,36岁,江苏人,在新疆牧场从事菜农工作近20年。因肝肿大3个月于1983年6月15日入院,B超示肝右叶液性暗区约143×110mm;包虫囊液抗原皮试阳性,确诊为肝包虫病。入院后每天服吡喹酮45mg/kg,疗程5d,住院21d出院。同年8月31日因右上腹隐痛再次入院,B超示肝右叶下方液性暗区116×98mm,再每天服吡喹酮30mg/kg,疗程10d,停药后第3d深夜,患者起身小便时突感上腹剧痛,向会阴部放射,伴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血压测不出,肝脏由原来的肋下5cm缩小至不能触及,
    沉痛悼念国际著名寄生虫学家徐锡藩教授
    何毅勋 ,朱光玉
    1990, 8(2):  158-158. 
    摘要 ( )   PDF (20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际著名寄生虫学家、美国依阿华大学预防医学及环境卫生系名誉教授、美籍华裔徐锡藩博士,不幸于1990年2月2日在美国依阿华城病逝,享年84岁。 徐锡藩教授1929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生物系,1935年获瑞士Neuchatel大学科学博士,1949年获菲律宾大学医学博士学位。他历任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大学、中央卫生实验院、台湾大学、美国依阿华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及北京协和医科大学教授、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