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31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3-02-28
    论著
    弓形虫复合基因疫苗pcSAG1-ROP5诱导 小鼠免疫应答的研究
    赵焕阁,范志刚,黄风迎,黄用豪,周松林,林映莹,谭光宏
    2013, 31(1):  1-1-5. 
    摘要 ( )   PDF (30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弓形虫复合基因疫苗pcSAG1-ROP5免疫小鼠后诱导的免疫应答。 方法  构建弓形虫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SAG1、pcROP5和pcSAG1-ROP5,分别通过PCR、酶切和测序鉴定后,转染人宫颈癌细胞(HeLa细胞),蛋白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重组蛋白的体外表达情况。70只昆明小鼠随机均分为5组(每组14只),分别为pcSAG1组、pcROP5组、pcSAG1-ROP5组、空质粒组和空白对照组。重组质粒组每次每只肌注100 μg重组质粒,每2周免疫1次,共3次。空质粒组和空白对照组分别注射等量的空质粒和PBS。于每次免疫前和末次免疫后2周眼眶采血,制备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pcSAG1-ROP5组小鼠末次免疫后2周的血清与重组蛋白SAG1、ROP5和SAG1-ROP5结合的效价,以及5组小鼠的各次血清中抗弓形虫抗体IgG水平。末次免疫后3周,每组小鼠取10只腹腔接种103弓形虫速殖子,观察生存时间。末次免疫后4周,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脾细胞培养上清中γ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4)的水平。 结果  重组真核表达质粒构建成功。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重组质粒pcSAG1、pcROP5和pcSAG1-ROP5均能在HeLa细胞中表达,重组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Mr)分别为31 000、57 000和88 000。pcSAG1?鄄ROP5组小鼠血清与重组蛋白SAG1、ROP5和SAG1?-ROP5结合的效价分别为1 ∶ 320、1 ∶ 160和1 ∶ 2 560。3个重组质粒组小鼠血清抗弓形虫IgG抗体水平随着免疫次数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末次免疫后2周,pcSAG1?鄄ROP5组小鼠血清IgG抗体水平(0.612±0.031)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攻击感染后,pcSAG1-ROP5组小鼠的平均存活时间为(288±7) h,较pcSAG1组和pcROP5组分别延长了48 h和96 h(P<0.05)。末次免疫后4周,pcSAG1-ROP5组小鼠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水平[(908.52±6.31)  pg/ml]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各组的IL-4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弓形虫单基因疫苗pcSAG1和pcROP5相比,复合基因疫苗pcSAG1-ROP5所诱导的抗弓形虫IgG抗体和IFN-γ水平较高,攻击感染后存活时间延长。
    应用生物素标记与蛋白质组学方法分离鉴定 弓形虫表面蛋白和分泌蛋白
    刘媛1,薛峰1,2,黄敏君1,2,甘绍伯1,2,谷俊朝1,2 *
    2013, 31(1):  2-6-11. 
    摘要 ( )   PDF (29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离和鉴定刚地弓形虫RH株速殖子表面蛋白和分泌蛋白。 方法  在绿猴肾Vero细胞株中体外培养弓形虫RH株速殖子,利用滤膜和Percoll细胞分离液分离纯化速殖子。将纯化的速殖子用生物素标记后,裂解虫体,采用亲和素凝胶珠分离生物素标记的弓形虫表面蛋白和分泌蛋白。对分离得到的蛋白进行浓缩和密度梯度凝胶电泳。将电泳条带分段切胶,回收蛋白后,酶切,应用液相色谱和两级质谱联用技术(LC-MS/MS)进行蛋白鉴定。 结果  共鉴定出785种弓形虫蛋白,其中81种为基因组注释的表面或分泌蛋白,占10.3%。785种蛋白中,检测到同一种蛋白多肽的次数(PSM值)>10的蛋白有65种,其中43种为基因组注释的表面蛋白或分泌蛋白,占66%,余22种为预测的未知蛋白。 结论  应用生物素标记和亲和素层析分离了弓形虫表面蛋白和分泌蛋白,并初步鉴定了一批潜在的弓形虫新表面蛋白和分泌蛋白。
    刚地弓形虫苹果酸脱氢酶基因的克隆 表达及免疫原性分析
    刘转转1,2,杨燕萍1,2,殷国荣2 *,王海龙2,李雅清2,祝建疆2,刘宜升1
    2013, 31(1):  3-12-17. 
    摘要 ( )   PDF (28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克隆、表达刚地弓形虫苹果酸脱氢酶(TgMDH)基因,并分析其免疫原性。  方法  提取弓形虫RH株速殖子总RNA,根据TgMDH的基因编码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AY650028)设计引物,RT-PCR扩增产物双酶切后连接入pET30a(+)载体,重组质粒转化入大肠埃希菌(E. coli)DH5α,经双酶切、PCR和测序鉴定阳性菌落。重组质粒pET30a(+)?-TgMDH转化至E. coli BL21,经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结合考马斯亮蓝染色检测表达产物。优化表达条件,获得大量可溶性蛋白。经镍亲和层析法纯化后滴鼻免疫BALB/c小鼠,制备小鼠抗重组rTgMDH蛋白血清。分别以小鼠抗rTgMDH血清和兔抗弓形虫血清为一抗,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rTgMDH蛋白的免疫原性。  结果  TgMDH基因RT-PCR扩增产物约为951 bp。经双酶切、PCR和测序结果显示重组质粒pET30a-TgMDH构建成功。SDS?鄄PAGE结果显示,经IPTG诱导获得相对分子质量(Mr)约36 000的可溶性重组蛋白。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rTgMDH蛋白能被该蛋白免疫的小鼠血清和兔抗弓形虫血清识别。 结论  本研究克隆的TgMDH基因序列能在原核表达系统中高效表达,且具有免疫原性。
    酵母双杂交筛选与弓形虫毒力因子ROP18 相互作用的宿主蛋白
    都建1 *,安然1,程里1,陈滢2,沈继龙3
    2013, 31(1):  4-18-22. 
    摘要 ( )   PDF (28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利用酵母双杂交方法,筛选与弓形虫毒力因子ROP18相互作用的宿主蛋白。  方法  RT-PCR扩增弓形虫RH株速殖子ROP18基因片段,扩增产物经双酶切后插入酵母双杂交诱饵载体pGBKT7中,将重组质粒导入酵母AH109菌株中,检测诱饵载体有无毒性和自激活作用,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从人胚胎脑cDNA文库中筛选与ROP18相互作用的宿主蛋白。  结果  构建了诱饵载体pGBKT7?鄄ROP18,ROP18具有自激活功能。用ROP1825-251aa为诱饵,筛选获得一系列与ROP18相互作用的宿主蛋白:DNA损伤特异性结合蛋白1(DDB1)、torsin A相互作用蛋白1 (TOR1AIP1)、整联蛋白β1(integrinβ1)、溶质运载蛋白3(SLC3A2)、酪氨酸硫化转移酶2(TPST2)、Derl样域家族成员2 (DERL2)和OCIA结构域蛋白 1(OCIAD1)。  结论  通过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出与弓形虫毒力因子ROP18相互作用的多种宿主蛋白。
    猪带绦虫CDC37基因的克隆、表达与组织定位研究
    黄江1,2,李波1,戴佳琳1,张爱华2 *
    2013, 31(1):  5-23-26. 
    摘要 ( )   PDF (29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原核表达猪带绦虫(Taenia solium)细胞分裂周期蛋白37(cell division cycle 37,TsCDC37),并对其进行组织定位和免疫原性研究。  方法  通过Blastx分析从猪带绦虫成虫cDNA质粒文库中筛选出TsCDC37基因,PCR扩增CDC37基因,以pET-28a(+)为载体构建目的基因原核表达体系,在大肠埃希菌(E. coli)BL-21/DE3中诱导表达,纯化的重组蛋白免疫SD大鼠制备免疫血清,Western blotting分析重组蛋白的免疫原性,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TsCDC37在猪带绦虫成虫中的组织定位。  结果  PCR、双酶切和DNA测序结果均表明重组质粒pET-28a- TsCDC37构建成功。目的基因在BL-21/DE3菌株中得到稳定表达,重组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Mr)为52 000。纯化的重组蛋白可被其免疫的SD大鼠血清和猪带绦虫病、亚洲带绦虫病或牛带绦虫病患者血清识别。免疫组化结果显示,TsCDC37分布于猪带绦虫成虫表膜和子宫中的虫卵。  结论  纯化后的猪带绦虫细胞周期分裂蛋白TsCDC37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主要定位于猪带绦虫成虫的表膜和子宫中的虫卵。
    日本血吸虫脱尾童虫表膜结合短肽的筛选与鉴定
    刘彦1,张组萍2,王可耕1,顾孔珍2,蔡立汀2,曾庆仁2 *
    2013, 31(1):  6-27-32. 
    摘要 ( )   PDF (34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筛选噬菌体十二肽库中与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脱尾童虫表膜特异性结合而不与尾蚴表膜结合的短肽并鉴定。  方法  利用M13噬菌体十二肽库,经体外逆向差异筛选日本血吸虫尾蚴和脱尾活童虫,从第3轮回收的结合噬菌体中随机挑取15个克隆进行测序。获取目标噬菌体后,采用ELISA法、洗脱回收率实验(以M13KE为阴性对照)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日本血吸虫脱尾童虫、尾蚴与噬菌斑克隆的特异性结合。荧光显微镜观察人工合成的阳性噬菌体短肽与日本血吸虫脱尾童虫体外的特异性结合。构建目的片段pEGFP-C2质粒体外转染日本血吸虫脱尾童虫。  结果  经3轮逆向差异筛选后,噬菌体回收率从第1轮的3.50×10-5%到第3 轮的3.20×10-2%,富集度明显提高。DNA测序结果表明,15个噬菌体克隆分别含有ZL6、ZL4 和ZL1 等3个不同的短肽序列。ELISA结果显示,M13噬菌体短肽ZL4(MppZL4)、MppZL6和MppZL1分别与脱尾童虫膜蛋白结合后的P/N值为6.72,3.65和2.22, 分别与尾蚴膜蛋白结合后的P/N值为1.58,5.15和1.20。洗脱回收率实验结果显示,MppZL4与脱尾童虫洗脱回收率[(4.60±0.27)×10-2%]远高于MppZL6[(2.10±0.23)×10-3%]、MppZL1[(1.20±0.28)×10-3%]和M13KE[(1.30±0.60)×10-7%)(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日本血吸虫脱尾童虫与MppZL4特异性结合,阳性率为83.0%(83/100)。荧光显微镜检测结果显示,人工合成的RhB?鄄ZL4可与日本血吸虫脱尾童虫体外特异性结合。构建的ZL4/pEGFP?鄄C2质粒体外可成功转染日本血吸虫脱尾童虫。  结论  筛选获得的短肽ZL4能与日本血吸虫童虫表膜特异性结合,不与尾蚴表膜结合。
    恶性疟原虫红细胞表面膜蛋白1 DBLα区 不同区域与肝素的结合特性分析
    张岩1,孙喜东2,杨春3,张雅那1,宋盟1,陆慧君1,姜宁1,尹继刚1 *,陈启军1
    2013, 31(1):  7-33-38. 
    摘要 ( )   PDF (30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克隆、表达恶性疟原虫红细胞表面膜蛋白1 DBLα(PfEMP1-DBLα)及其3个分段区域编码基因,筛选出PfEMP1-DBLα区与红细胞表面受体-肝素/硫化肝素亲和力最强的序列。  方法  根据大肠埃希菌密码子组成特点,重新优化并合成恶性疟原虫FCR3S1.2株PfEMP1-DBLα1245基因序列,采用PCR方法,将优化后的基因序列分DBLαA、DBLαB和DBLαC等3段扩增。分别将全长基因和3个片段基因亚克隆至PGEX?鄄4T?鄄1载体,转化至大肠埃希菌BL21(DE3),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进行诱导表达。用谷胱甘肽?鄄S?鄄转移酶标签亲和层析法纯化表达产物。通过重组蛋白与肝素的亲和试验及糖胺聚糖(GAG)抑制试验,分析功能区与肝素的亲和力情况。  结果  含重组质粒的4个表达菌株(BL21?鄄GEX-DBLα1245、BL21-GEX-DBLαA、BL21-GEX-DBLαB和BL21GEX-DBLαC)经IPTG诱导,获得以可溶形式存在的重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Mr 73 600、Mr 41 600、Mr 42 500和Mr 41 500) 与预测的融合蛋白大小相符。重组蛋白与肝素的亲和试验及GAG抑制试验结果表明,在PfEMP1-DBLα分段表达的3个功能区中,DBLα1245、DBLαA(1~142 aa)、DBLαB(143~284 aa)和DBLαC(285~415 aa)等4个重组蛋白均可与肝素结合,阴性对照GST不与肝素结合,其中DBLαC对肝素的亲和力最强。  结论  PfEMP1-DBLα区与肝素/硫化肝素亲和力最强的序列为Q285~Y415(即DBLαC),该段序列在恶性疟原虫感染的红细胞与周围红细胞的黏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斯氏并殖吸虫宿主南海溪蟹属一新种 记述(十足目 ∶ 溪蟹科)
    林国华1,程由注2 *,陈韶红3
    2013, 31(1):  8-39-42. 
    摘要 ( )   PDF (31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记述南海溪蟹属一新种。  方法  在福建省永泰、闽清、尤溪、松溪、政和与寿宁等地采集蟹类标本,进行形态学观察,调查孳生地和蟹感染并殖吸虫情况。  结果  发现南海溪蟹属Nanhaipotamon一新种,定名为福建南海溪蟹N. fujianense sp. nov.。福建南海溪蟹正模(FJ6132?鄄1)♂,头胸甲长18.44 mm,宽23.64 mm,厚12.61 mm;配模(FJ6132-2)♀,头胸甲长18.76 mm,宽25.25 mm,厚14.31 mm。雄性第1腹肢末节的内末角呈三角形圆凸,外末角末部呈斧状扩展,外侧缘轻度弯曲斜列;末第2节为末节的2.1倍。该蟹主要栖息于水流量小的山坑泥砂石缝中。在永泰、闽清、尤溪、松溪与政和等5地采集到的福建南海溪蟹中检出斯氏并殖吸虫囊蚴。  结论  记述南海溪蟹属新种福建南海溪蟹,并证实其为斯氏并殖吸虫第2中间宿主。
    实验研究
    PCR-RFLP检测输入性恶性疟原虫 Pfcrt基因多态性
    周水茂,杨燕,吴凯,陈智,徐明星,刘勇,王重新
    2013, 31(1):  9-43-45. 
    摘要 ( )   PDF (20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来自不同流行区输入性恶性疟原虫Pfcrt基因K76T的点突变情况,探讨恶性疟原虫Pfcrt基因多态性。  方法  采集2008-2012年从非洲(尼日利亚、赤道几内亚、刚果、利比里亚、安哥拉和马里)和东南亚(缅甸和印度尼西亚)等疟疾流行区回国人员恶性疟现症患者血样共72份,根据恶性疟原虫Pfcrt基因序列设计巢式PCR引物,以血样中的恶性疟原虫DNA为模板,进行巢式PCR,扩增产物经限制性内切酶Apo I酶切后鉴定。  结果  72份输入性恶性疟现症患者血样中,71份扩增出目的条带。扩增产物酶切结果显示,突变型Pfcrt等位基因41份(57.7%,41/71),野生型Pfcrt等位基因30份(42.3%,30/71)。其中非洲6国50份血样中,野生型和突变型各25份(50%,25/50);缅甸和印度尼西亚21份血样中,野生型5份(23.8%,5/21),突变型16份(76.2%,16/21)。  结论  来自不同流行区的恶性疟原虫分离株Pfcrt基因突变出现率不同。
    肝片形吸虫重组谷胱甘肽?鄄S?鄄转移酶对 SD大鼠的免疫原性分析
    闻晓波,冉旭华*,王春仁,宋佰芬,魏晓曼,李晓娟,王密,苗艳
    2013, 31(1):  10-46-48,53. 
    摘要 ( )   PDF (28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肝片形吸虫重组谷胱甘肽?鄄S?鄄转移酶(FhGST)对SD大鼠的免疫原性。  方法  将已构建重组原核表达质粒pET30a?鄄FhGST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DE3)宿主菌,以异丙基?鄄β?鄄D?鄄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重组蛋白表达。十二烷基硫酸钠?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表达产物,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其免疫反应性。2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蛋白免疫组和佐剂对照组,蛋白免疫组以纯化的重组蛋白皮下注射免疫SD大鼠,抗原免疫剂量为200 μg/(只·次),共免疫3次,每次间隔3周。佐剂对照组以PBS代替免疫抗原同法注射。免疫前、每次免疫后和末次免疫后3周、6周鼠尾采血,分离血清。利用间接ELISA法检测免疫大鼠血清IgG抗体水平的动态变化,噻唑兰法(MTT法)检测脾淋巴细胞增殖情况。  结果  经纯化获得重组FhGST蛋白,SDS-PAGE电泳结果显示,在相对分子质量Mr 31 300处出现单一条带。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表明,纯化重组FhGST蛋白能识别自然感然肝片形吸虫的山羊阳性血清,在Mr 31 300处可见特异的免疫反应带。重组FhGST蛋白免疫SD大鼠后,可诱导产生特异性IgG抗体,在免疫后第9周,抗体效价达到顶峰(1 ∶ 89 144),且明显高于佐剂对照组(1 ∶ 1 000)。重组蛋白能显著刺激大鼠脾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结论  重组FhGST蛋白能诱导SD大鼠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现场研究
    江西省星子县不同空间位置洲滩螺情及与 近期水位的关系
    王增亮1,赵飞2,张志杰1 *,姚保栋1,姜秋林3,陶波3,翟敏玲3,姜庆五1
    2013, 31(1):  11-49-53. 
    摘要 ( )   PDF (30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江西省星子县不同位置钉螺孳生地螺情的纵向变化及与近期水位的关系。  方法  收集江西省星子县西观湖、马家湾、西庙前3个洲滩2001-2010年的螺情资料以及水位资料,探讨螺情的纵向变化,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钉螺消长与近期水位变化的关系。  结果  马家湾洲滩和西庙前洲滩有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密度最高分别为89.66%(442/493)(2002年)和66.72%(872/1307)(2007年)、8.33(2001年)和7.39只/框(2006年),最低为13.26%(126/950)(2010年)和4.60%(55/1195)(2005年)、0.42(2010年)和0.22只/框(2002年),2007年以后均出现下降趋势;西观湖洲滩最高为56.77%(197/347)和2.81只/框(2002年),最低为3.52%(30/852)和0.08只/框(2006年),2007年后呈上升趋势。马家湾洲滩于2005和2009年发现阳性螺,阳性螺密度与阳性螺出现率分别为0.003 3和0.002 5只/框、0.09%(3/3306)和0.22%(3/1389);西庙前洲滩于2001、2003、2005、2009年均发现阳性螺,其中2005年阳性螺密度和阳性螺出现率最高,分别为0.005 0只/框和0.88%(6/684);西观湖洲滩于2002和2003年发现阳性螺,阳性螺密度和阳性螺出现率分别为0.002 9和0.002 7只/框、0.10%(1/974)和0.32%(1/312)。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西观湖洲滩有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密度与查螺前1个月(r=0.76,0.82)和查螺前2个月(r=0.71,0.78)平均水位的相关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马家湾洲滩有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密度与查螺前近3个月内平均水位的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西庙前洲滩有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密度与查螺前1个月(r=-0.67,-0.79)和查螺前2个月(r=-0.75,-0.72)平均水位则均呈负相关(P<0.05)。  结论  江西省星子县不同空间位置的洲滩螺情变化趋势不同,查螺前近3个月内水位对不同区域洲滩螺情变化的影响也不相同,洲滩螺情的控制策略应具有针对性。
    疾病监测
    2011年我国网络直报棘球蚴病病例分析
    李军建,陈海棠,伍卫平*
    2013, 31(1):  12-54-56,63. 
    摘要 ( )   PDF (21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2011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中棘球蚴病报告病例的相关信息。  方法  运用SPSS 16.0软件,对2011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的棘球蚴病报告病例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2011年我国棘球蚴病报告病例3 225例,其中,死亡病例1例,有效病例3 013例。发病居前3位的是新疆(41.5%,1 251/3 013)、甘肃(16.9%,509/3 013)和青海(12.0%,363/3 013)。各年龄组均有发病,31~40岁组报告病例数所占比例最高(20.7%,625/3 013),男女病例之比为1 ∶ 1.01。高发职业为农牧民。  结论  2011年中国棘球蚴病网络直报病例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肃、青海、宁夏、四川、内蒙古和西藏等7省(区),棘球蚴病在中国西部地区依然流行较广。
    信息报道
    中国输入性美洲锥虫病疫情的快速风险评估
    钱颖骏,李石柱,王强,张丽,柳伟,陈家旭,汪俊云,肖宁,周晓农*
    2013, 31(1):  13-57-59. 
    摘要 ( )   PDF (23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美洲锥虫病也称恰加斯病,是由原生动物克氏锥虫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病,主要流行于中美洲和南美洲18个国家,尤以偏远地区多见,属于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被忽视的热带病”。本文采用风险快速评估的方法,分析了美洲锥虫病输入中国的风险,为卫生部门采取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综述
    棘球蚴MAPK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进展
    王成华1,吕海龙2,姜玉峰1 *,彭心宇2,张晶1
    2013, 31(1):  14-60-63. 
    摘要 ( )   PDF (21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是介导细胞反应的重要信号分子,受到刺激后磷酸化进入核内,激活靶基因。MAPK信号转导通路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研究发现,该信号通路参与棘球蚴的生长和发育调控。本文就有关棘球蚴MAPK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血吸虫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徐宏1,2,关飞1,刘文琪1 *
    2013, 31(1):  15-64-67. 
    摘要 ( )   PDF (23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血吸虫蛋白质组研究对于血吸虫病免疫机制的阐述、诊断和疫苗分子的发现、新药物靶点的筛选等均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血吸虫不同虫期的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研究简报
    湖北钉螺脑神经节的石蜡切片制作
    谭苹*,张洁,李青
    2013, 31(1):  16-16-17. 
    摘要 ( )   PDF (21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观察和研究湖北钉螺脑神经节的组织学结构,借鉴其他软体动物神经系统石蜡切片的制作方法,采用苏木素?鄄伊红染色法(HE)制作湖北钉螺脑神经节石蜡切片。通过固定、脱水、透明、浸蜡、切片和染色等步骤,制得钉螺脑神经节永久玻片标本,镜下观察,组织结构清晰。
    芬苯达唑前药的体外代谢研究
    温爱丹,段李平,刘丛珊,陶奕,薛剑,吴宁波,姜斌,张皓冰
    2013, 31(1):  17-68-70. 
    摘要 ( )   PDF (27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人工胃液、人工肠液和小鼠肝匀浆为体外模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合成的芬苯达唑前药MPT在上述3种生物基质中的代谢进行定量研究,绘制代谢曲线,并测定其对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的杀伤作用。结果表明,芬苯达唑前药在人工胃液、人工肠液和小鼠肝匀浆中均可发生代谢,在肝脏匀浆中代谢为有活性的芬苯达唑,代谢率为7.92%。在10 μg/ml芬苯达唑前药的体外作用下,细粒棘球蚴原头节死亡率为45.9%。
    西宁市人体土源性线虫感染现状调查
    赵生虎1,韩秀敏2,雷雯2
    2013, 31(1):  18-71-72. 
    摘要 ( )   PDF (1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于2011年6~8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随机抽取西宁市5个调查点,对3周岁以上的常住人口共4 589人进行调查,采用改良加藤氏厚涂片法检查人体肠道土源性线感染情况,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查12岁以下儿童蛲虫感染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人体土源性线虫总感染率为3.0%(136/4 589),其中农村最高,为3.8%(123/3 284)。以蛔虫感染为主,其中15~20岁年龄组蛔虫感染率(1.5%,4/264)明显低于60~70岁年龄组(6.9%,23/335)、70岁以上年龄组(5.3%,6/114)和10~15岁年龄组(5.1%,19/372)(P<0.05);学龄前儿童蛔虫感染率(9.5%,12/127)显著高于其他职业人群(P<0.05);不同性别、民族和文化程度人群的感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2岁以下儿童蛲虫感染率仅为0.5%(2/437),出现在城郊地区。
    白纹伊蚊唾液三磷酸腺苷二磷酸酶在毕赤酵母中的分泌表达
    吴松泉1 *,王光丽1,雷永良2,张凯波1
    2013, 31(1):  19-73-75. 
    摘要 ( )   PDF (24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RT?鄄PCR技术克隆编码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 唾液三磷酸腺苷二磷酸酶(apyrase)的成熟肽cDNA序列,并克隆至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组成型分泌表达载体pGAPZα-A的α-factor信号肽序列的下游,构建pGAPZα-A-apyrase重组分泌表达载体。表达载体经BlnⅠ线性化处理后电击转化毕赤酵母GS115感受态细胞,转化子经Zeocin抗性筛选和菌落PCR,成功构建了pGAPZα-A-apyrase/GS115工程菌。十二烷基硫酸钠?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结果显示,pGAPZα-A-apyrase/GS115的工程菌分泌表达了相对分子质量(Mr)约为60 000的重组apyrase蛋白。
    巴马瑶族自治县人芽囊原虫感染情况调查
    何姗姗1,伍玲园1,刘晓泉1,石焕焕1 *,陈智2,张慧2,庞彩英2,李玉梅2
    2013, 31(1):  20-76-77. 
    摘要 ( )   PDF (18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桂西北地区巴马瑶族自治县不同人群人芽囊原虫感染情况,于2011年12月随机抽取巴马瑶族自治县5个行政村(巴马镇盘当村、凤凰乡德纳村、西山乡福厚村、燕洞乡龙威村和甲篆乡兴仁村)为调查点,收集当地居民的新鲜粪便497份,采用改良酸醚离心沉淀法,镜检定性诊断,分析不同调查点、性别、职业、年龄和民族人群芽囊原虫感染情况。结果显示,调查的497人中,人芽囊原虫感染者215例,总感染率为43.3%(215/497)。不同调查点中,巴马镇盘当村的感染率最高,达55.7%(68/122),明显高于其它行政村(P<0.05),其余4行政村的感染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职业、年龄和民族间的感染率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浙江省1例输入性卵形疟的实验室检测分析
    王晓光*,雷永良,兰进权,梅建华,李祖火
    2013, 31(1):  21-78-79. 
    摘要 ( )   PDF (22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病原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浙江省1例输入性卵形疟原虫感染者(源自赤道几内亚)血样进行实验室确诊检测。取患者服用抗疟药物前血样50 μl,涂制薄、厚血片,自然干燥、甲醇固定、吉氏染色,于光学显微镜下查找疟原虫。提取患者血样基因组DNA,实时荧光PCR检测其是否含有卵形疟、间日疟、恶性疟或三日疟原虫特异性DNA片段。镜检结果显示,患者血样薄、厚血片均发现卵形疟原虫虫体。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患者血样为卵形疟原虫特异性DNA片段阳性。依据实验室检测结果、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表现,确诊该患者为输入性卵形疟原虫感染病例。
    病例报告
    2例粪类圆线虫感染的诊治报告
    陈华良,姚立农,阮卫,陆巧绎
    2013, 31(1):  22-80. 
    摘要 ( )   PDF (13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消息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3年征稿启事
    2013, 31(1):  23-11. 
    摘要 ( )   PDF (9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