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2年 第30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2-10-30
    论著
    日本血吸虫硫氧还蛋白- 1的克隆、表达和功能分析
    刘建1,徐斌2,张晓1,2,刘璐1,2,胡薇2,3,王小宁1 *
    2012, 30(5):  1-335-340. 
    摘要 ( )   PDF (36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  目的  克隆、表达日本血吸虫硫氧还蛋白-1(SjTrx-1)编码基因,测定重组SjTrx-1蛋白的酶催化活性,分析SjTrx-1基因在血吸虫不同发育阶段的转录本差异,观察其在日本血吸虫成虫体内的组织分布情况。  方法  从日本血吸虫cDNA文库中挑选SjTrx-1的基因序列,应用PCR技术对目的片段进行体外扩增,并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ET28a,重组质粒转化E. coli BL21(DE3)细胞,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组氨酸标签亲和层析法纯化表达产物,二硫苏糖醇(DTT)/胰岛素还原法测定重组SjTrx-1蛋白的酶催化活性。纯化的重组SjTrx-1蛋白免疫新西兰白兔,以制备的免疫兔血清作为抗体,应用免疫荧光定位技术检测SjTrx-1在日本血吸虫成虫体内的分布情况。制备日本血吸虫各虫期的总RNA样品,利用RT-PCR方法扩增目的片段,分析SjTrx-1基因在各发育阶段的转录本丰度。  结果  构建了重组表达载体SjTrx-1/pET28a,在E. coli中实现了重组SjTrx-1蛋白的可溶表达,其相对分子质量(Mr)约为38 000,与预测的融合蛋白大小相符。经组氨酸标签亲和层析法获得纯化重组蛋白SjTrx-1,并测定了其体外的酶催化活性。虫期转录特异性分析显示,该基因在各个虫期均存在转录,其中胞蚴、童虫和成虫阶段的丰度较高,毛蚴和尾蚴中含量相对较低。荧光定位结果显示,SjTrx-1蛋白在虫体内分布广泛,且无组织特异性。  结论  SjTrx-1在日本血吸虫虫体内分布广泛,在胞蚴、童虫和成虫阶段的丰度较高。
    日本血吸虫糖基化磷脂酰肌醇锚定蛋白的鉴定
    曹勤燕, 薛艳凤,沈利 *
    2012, 30(5):  2-343-348. 
    摘要 ( )   PDF (3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  目的  鉴定日本血吸虫的糖基化磷脂酰肌醇锚定蛋白(GPI-AP)。  方法  根据曼氏血吸虫的糖基化磷脂酰肌醇(GPI)锚定蛋白Sm200的编码基因(GenBank登录号为XM_002569560.1),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寻找日本血吸虫的同源基因,分析后选取基因蛋白质编码区(CDS)的部分基因序列(SjGPIs,长约933 bp)进行PCR扩增,并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ET-28a(+),重组质粒转化大肠埃希菌(E. coli)BL21(DE3)感受态细胞,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用镍柱Ni?鄄NTA亲和层析纯化重组肽段SjGPIs。用纯化的重组肽段SjGPIs免疫新西兰大耳兔,以制备的重组肽段抗血清检测日本血吸虫GPI锚定蛋白。用磷脂酰肌醇特异性磷脂酶C(PI-PLC)鉴定检测到的蛋白在日本血吸虫虫体上的锚定方式。检测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的白细胞,确定其是否吞噬GPI锚定蛋白。  结果  日本血吸虫的基因组中存在与曼氏血吸虫GPI锚定蛋白Sm200基因的同源基因序列,经比对拼接后获得3 495 bp含完整编码蛋白C末端的基因编码序列。以所选基因序列进行肽段原核表达,获得重组质粒pET?鄄28a(+)-SjGPIs。通过对蛋白C末端序列分析、经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和PI-PLC酶切验证,发现日本血吸虫被膜存在以GPI形式锚定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Mr  200 000,命名为SjGPI200。感染日本血吸虫小鼠的白细胞中可检测到完整的SjGPI200蛋白。  结论  日本血吸虫存在锚定蛋白SjGPI200,并以GPI形式锚定于虫体被膜上。
    他克莫司滴鼻治疗过敏性哮喘小鼠的实验研究
    喻海琼1,2,袁萍2,黄映华1,李惠琼1,周一平1 *
    2012, 30(5):  3-349-353. 
    摘要 ( )   PDF (33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  目的  探讨免疫抑制剂他克莫司(tacrolimus)滴鼻疗法对过敏性哮喘小鼠的治疗效果和机制。  方法  将24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阴性对照组(A组)、模型对照组(B组)、低剂量治疗组(C组)和高剂量治疗组(D组)。除A组外,其他各组在第0、7和14天分别用50 μg粉尘螨变应原提取液+2 mg氢氧化铝腹腔注射小鼠致敏,A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自第28天开始,乙醚麻醉小鼠后,A、B、C和D组分别用100 μl生理盐水、PBS、0.01%他克莫司和0.1%他克莫司滴鼻治疗,连续治疗7 d,1次/d,每次治疗同时用50 μl(1 mg/ml)粉尘螨变应原滴鼻激发1次。末次激发后24 h,检测小鼠的气道高反应性;末次激发后48 h,处死小鼠,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无菌摘取肺组织和脾脏。记录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细胞总数和嗜酸粒细胞数。ELISA法检测BALF和脾细胞培养上清的白介素4(IL?鄄4)、IL?鄄5和γ干扰素(IFN?鄄γ)水平。通过苏木素?鄄伊红染色(HE)和阿尔辛蓝(AB)染色观察小鼠肺部炎症和杯状细胞黏液分泌情况。  结果  与B组相比,D组气道高反应性显著降低(P<0.05),肺部病理改变(炎症细胞浸润和黏液分泌)明显减轻。D组的BALF中细胞总数[(29.9±5.2)×104/ml](P<0.05)和嗜酸粒细胞数[(4.3±0.8)×104/ml](P<0.01)均比B组[分别为(59.3±6.0)×104/ml和(22.7±5.7)×104/ml]显著减少。D组BALF中IL?鄄4 [(22.49±4.96) pg/ml] (P<0.05)、IL?鄄5[(43.90±13.15) pg/ml](P<0.01)和IFN?鄄γ [(10.17±1.09) pg/ml](P<0.05)均显著低于B组[分别为(57.02±7.38)、(133.49±15.63)和(15.32±3.23) pg/ml]。D组的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L?鄄4 [(22.54±4.58) pg/ml]、IL?鄄5 [(36.31±20.85) pg/ml]和IFN?鄄γ[(11.28±1.79) pg/ml]亦显著低于B组[分别为(56.34±6.21)、(72.32±6.23)和(18.82±1.88) pg/ml](均P<0.05)。整个实验中,C组与B组均无明显差异。  结论  他克莫司对粉尘螨致敏小鼠具有一定免疫治疗作用,可能与其抑制T淋巴细胞因子分泌有关。
    细粒棘球绦虫亲肌肉抗原重组蛋白诱导 小鼠免疫应答的研究
    马锐1,2,师志云1,王娅娜2,李宗吉2,孙俊峰2,赵巍1 *
    2012, 30(5):  4-357-360. 
    摘要 ( )   PDF (24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  目的  探讨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Eg)亲肌肉抗原重组蛋白诱导ICR小鼠产生的免疫应答及其对Eg原头节攻击感染的保护性作用。方法  36只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A(重组蛋白免疫组)、B(空质粒蛋白免疫组)和C(PBS对照组)等3组,每组12只。3组小鼠分别经皮下注射重组蛋白(10 μg/只)、空质粒蛋白(10 μg/只)和PBS(100 μl/只),第2和4周同法加强免疫2次。末次免疫后2周,每只小鼠腹腔接种细粒棘球蚴原头节50个进行攻击感染。感染后20周,剖杀小鼠, 分离并称重细粒棘球蚴组织,计算囊重减少率。取脾脏,分离脾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脾脏CD4+ T和CD8+ T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比。脾细胞体外经脾细胞悬液、Eg粗抗原 (EgAg)和伴刀豆球蛋白A (ConA)刺激培养4~5 h后,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法)检测T淋巴细胞增殖情况。 结果  感染后20周,A组小鼠包囊质量[(0.019±0.036) g]明显低于C组[(0.058±0.057) g](P<0.05),囊重减少率为69.1%;CD4+ T和CD8+ T细胞亚群百分比分别为(29.7±0.9)%和(9.7±0.8)%,均高于C组[(11.6±1.4)%和(7.8±0.2)%](P<0.01和P<0.05),CD4+/CD8+比值(3.061±0.015)也显著高于C组(1.487±0.106)(P<0.01)。未经刺激时,A组小鼠脾T淋巴细胞增殖水平(0.237±0.009)高于C组(0.159±0.005)(P<0.01);用EgAg和ConA刺激后,A组小鼠脾T淋巴细胞增殖水平[(0.283±0.008)和(0.325±0.025)]均高于C组[(0.203±0.002)和(0.244±0.006)](P<0.01)。 结论  棘球蚴亲肌肉抗原重组蛋白可诱导免疫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CD4+ T细胞亚群在重组蛋白诱导的小鼠抗Eg原头节攻击感染的保护性免疫机制中起一定作用。
    氯胺酮对大头金蝇生长发育的影响
    吕宙,翟仙敦,周海梅,李朴,马锦琦,官玲,莫耀南*
    2012, 30(5):  5-361-366. 
    摘要 ( )   PDF (29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  目的  探究氯胺酮对大头金蝇(Chrysomya megacephala)生长发育的影响。  方法  分别用含0(对照组)、25[1/2半数致死剂量(LD50)组]、50(LD50组)和100 mg/kg(2LD50组)氯胺酮的培养基在光照周期12 h ∶ 12 h,相对湿度75%,温度分别为32 ℃、28 ℃和24 ℃的恒温室中孵化大头金蝇幼虫,每组约400枚卵。幼虫孵出后16 h开始取样,每隔12 h取样一次,每组每次10只幼虫,直至半数以上幼虫化蛹。测量幼虫体长和体重,记录每组幼虫最大体长和体重,计算平均体长和体重增长速度。观察虫体发育状态,记录各阶段发育历期。  结果  不同温度下,对照组体长和体重在达到最大值前均显著大于3个氯胺酮处理组(P<0.05),3个处理组间无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不同温度下,各组最大体长和体重均在28 ℃时达到最大,24 ℃时最小。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氯胺酮剂量、温度和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幼虫平均体长和体重增长速度均有显著影响(P<0.01)。氯胺酮剂量对大头金蝇幼虫体长增长速度的影响占总效应的20.9%,温度占60.2%,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占18.9%;氯胺酮剂量对体重增长速度的影响占总效应的8.3%,温度占85.6%,交互作用占6.1%。各处理组大头金蝇幼虫期于各个温度均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0.05),预蛹期于28 ℃和24 ℃时均较对照组显著延迟(P<0.05),蛹期于24 ℃时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  结论  氯胺酮能抑制大头金蝇幼虫生长发育速度并相应延长发育历期,且与环境温度存在交互作用。
    亚洲带绦虫和牛带绦虫实验感染乳猪后 肝脏细胞凋亡的研究
    牟荣,包怀恩*,张科,吴家红,郎书源
    2012, 30(5):  6-367-372. 
    摘要 ( )   PDF (36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  目的  观察亚洲带绦虫和牛带绦虫实验感染乳猪后不同时间囊尾蚴寄生处肝组织细胞凋亡的情况。 方法  分别驱虫获取贵州省都匀市和从江县的人源亚洲带绦虫和牛带绦虫,收集虫卵。20日龄三元杂交乳猪(Duroc?鄄Yorkshire?鄄Landrace株)19头,随机分为亚洲带绦虫实验组6头、牛带绦虫实验组8头和对照组5头,两实验组以定量虫卵15万个/头灌胃感染。于感染后第15、32、46和74天处死,取两实验组囊尾蚴寄生处的肝组织和对照组肝组织,常规病理切片,苏木素?鄄伊红(HE)染色法观察组织病理变化,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法)检测肝细胞凋亡指数,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凋亡细胞形态。 结果  两实验组乳猪的感染率均为100%,亚洲带绦虫实验组较牛带绦虫实验组肝脏上的囊尾蚴数量多且发育较好。HE染色结果显示,两实验组均出现相似的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感染后第15和32天,肝细胞水肿,胞浆疏松化,甚至气球样变,并可见肝细胞点片状坏死,感染后第46天,部分肝细胞呈小灶性坏死,感染后第74天,以肉芽肿形成和局部性肝纤维化为特征。TUNEL结果显示,感染后第46和74天,亚洲带绦虫实验组[(15.07±3.42)%和(27.33±0.92)%]和牛带绦虫实验组肝组织细胞的凋亡指数[(17.13±1.62)%和(34.20±0.7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9.53±1.06)%和(13.60±2.26)%](P<0.05),且牛带绦虫实验组均高于亚洲带绦虫实验组(P<0.05)。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两实验组肝组织内均可见明显的肝实质细胞凋亡的形态特征,表现为细胞核体积缩小且皱缩变形,染色质凝结成块并聚集于胞核边缘,并可见典型的凋亡小体。 结论  2种带绦虫囊尾蚴感染乳猪后中、晚期均可诱导明显的肝组织细胞凋亡。
    外源性一氧化氮体外杀伤旋毛虫成虫的研究
    王小莉1,王媛媛1,方强1 *,薛玉芹1,沈继龙2
    2012, 30(5):  7-374-377. 
    摘要 ( )   PDF (28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  目的  探讨外源性一氧化氮(NO)对旋毛虫成虫的杀伤作用。  方法  取感染旋毛虫的BALB/c小鼠小肠组织,分离成虫,配制成虫悬液(1 000条/ml)。48孔板中每孔加入100 μl成虫悬液,再加入各组试剂,终浓度分别为:亚硝基铁氰化钠(SNP)0.02、0.05、0.10、0.20、0.50和1.00 mmol/L,1.00 mmol/L SNP+0.15 mmol/L血红蛋白(Hb)、1.00 mmol/L SNP+0.15 mmol/L 硫酸亚铁(FeSO4)、1.00 mmol/L SNP+1.00 mmol/L L-半胱氨酸(L-cyst)、1.00 mmol/L SNP+0.15 mmol/L FeSO4+1.00 mmol/L L-cyst,设空白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1.00 mmol/L SNP+100 μl肌幼虫悬液),每组设3个复孔。置37℃ 5% CO2培养箱中孵育,第4天收集各孔成虫,镜检并作番红染色,计算各组虫体死亡率。  结果  SNP 0.02 mmol/L和0.05 mmol/L组旋毛虫死亡率分别为(1.4±1.2)%和(3.2±1.0)%,这两组与空白对照组的死亡率[(1.9±0.2)%]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NP 0.10、0.20、0.50和1.00 mmol/L组虫体死亡率分别为(9.9±1.8)%、(37.7±2.5)%、(50.1±3.5)%和(80.8±1.1)%,与空白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NP浓度在0.02~1.00 mmol/L范围内与旋毛虫成虫死亡率呈线性正相关(P<0.05)。在1.00 mmol/L SNP的孔中分别加入Hb、L-cyst、FeSO4和FeSO4+L-cyst与仅SNP 1.00  mmol/L实验组比较,成虫死亡率均有所下降,分别为(56.5±3.7)%、(72.7±5.6)%、(74.8±2.4)%和(69.8±2.3)%。SNP 1.00 mmol/L组与SNP+Hb、SNP+FeSO4+L-cyst组旋毛虫成虫死亡率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外源性NO对体外培养的旋毛虫成虫有杀伤作用,而Hb、L-cyst+FeSO4可抑制该杀伤作用。
    现场研究
    2011年全国寄生虫病防治技术竞赛成绩分析报告: 常见寄生虫病检测基础知识考核结果分析
    王强1,李石柱1,张丽1,付青1,柳伟1,许静1,陈颖丹1,
    2012, 30(5):  8-378-381、386. 
    摘要 ( )   PDF (24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  目的  了解当前我国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寄生虫病防治人员的寄生虫病检测基础理论知识水平。 方法  2011年9月组织全国30个省(市、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119名寄生虫病防治专业人员进行寄生虫病检测基础理论知识竞赛,构建竞赛人员基本信息和考试成绩数据库,分析参赛选手寄生虫病检测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并分析不同性别、年龄、职称、单位级别和地区参赛选手间的差异。 结果  所有参赛选手理论考试的平均成绩为(66.37±11.80)分,最高者为93分,最低者为40分,及格率为74.95%。不同性别、年龄组、职称的选手间理论考试总得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除蠕虫检测技能知识点外,其余各知识点的得分率,有血吸虫病防治任务省份参赛选手高于无血吸虫病防治任务省的(P<0.05),设有寄生虫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省参赛选手高于未设寄生虫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省的(P<0.05),有一、二类疟疾流行县省参赛选手高于无疟疾一、二类流行县省的(P<0.05)。 结论  各级疾控机构寄生虫病防治专业人员的寄生虫病检测基础理论水平总体偏低,需加强培训,以提升检测技能,提高寄生虫病防治技术水平。
    重庆市小学生蛲虫感染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吴成果1 *,谢君1,罗兴建1,雷群建2,刘庆蓉3,肖邦忠1,李珊珊1
    2012, 30(5):  9-382-386. 
    摘要 ( )   PDF (24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  目的  了解重庆市小学生的蛲虫感染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方法  于2011年10~12月选择重庆市主城区的北碚和远郊区的长寿作为调查点,每个调查点划分为5个片区,每个片区随机抽取1所小学。采用透明胶纸肛拭法查蛲虫卵,连续检查3 d。同时对受检对象及其家庭的基本情况、卫生习惯和学校生活环境等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重庆市小学生蛲虫总感染率为6.7%(71/1 071),其中农村学生的感染率(7.9%,60/755)显著高于城区(3.8%,12/316)(χ2=6.1169,P<0.05)。男、女生感染率分别为6.3%(34/536)和7.1%(38/535),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463,P>0.05)。被调查者年龄6~12岁,其中6岁组学生感染率最高(16.0%),感染率随年龄增长而降低,不同年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1492,P<0.01)。经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重庆市小学生蛲虫感染的因素有地区(OR=0.411)、年龄(OR=0.714)、母亲文化程度(OR=0.568)、教室地面材料(OR=0.116)和儿童寄托方式(OR=0.272)等5个因素(均P<0.05)。  结论  重庆市应将农村、低年龄组、母亲文化程度较低、水泥地教室地面和寄托的小学生作为蛲虫感染的重点防治对象。
    疾病监测
    河南省2011年输入性疟疾疫情分析
    陈伟奇*,苏云普,邓艳,张红卫
    2012, 30(5):  10-387-390. 
    摘要 ( )   PDF (23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  目的  分析河南省2011年输入性疟疾疫情,为进一步加强输入性疟疾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用SPSS11.5对河南省2011年输入性疟疾疫情报告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  2011年河南省共上报输入性疟疾145例,其中恶性疟110例(75.9%),间日疟31例(21.4%),三日疟3例(2.1%),卵型疟1例(0.7%)。病例中男女比例为47.3 ∶ 1,患者平均年龄为(37.7±9.4)岁,其中非洲回国人员113例(77.9%)。病例外出原因主要为境外劳务输出(82.8%,120/145)。全年均有病例报告,无明显季节变化。患者从发病到确诊时间中位数为4 d,患者发病24 h内确诊的仅19例,占13.1%。本省市级医疗及疾控单位报告86例,占63.2%,县级医疗及疾控单位报告40例,占29.4%。经药物治疗后143例痊愈,2例死亡。  结论  应加强境外疟疾流行区回国人员的疟疾筛检和健康教育,提高县级医疗及疾控单位诊治能力,避免死亡病例发生和继发性传播风险。
    综述
    疟疾偶联疫苗
    钱锋,徐沪济
    2012, 30(5):  11-393-395、400. 
    摘要 ( )   PDF (20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提要】  很多疟疾抗原在人体中是弱免疫原,化学偶联是一种提升弱免疫原免疫原性的方法,其价值已在疟疾疫苗的研究工作中得到证明。本文介绍了蛋白质偶联的一些常用化学连接剂和载体蛋白,并综述了疟疾偶联疫苗的研究进展。
    刚地弓形虫免疫逃避相关分子的研究进展
    郑斌,陆绍红*
    2012, 30(5):  12-396-400. 
    摘要 ( )   PDF (25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提要】  刚地弓形虫可依赖有效的免疫逃避机制在宿主体内长期生存,造成慢性感染。纳虫泡膜、棒状体和细胞质等所含抗原物质多而复杂,在弓形虫逃避宿主的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它们通过抑制过度炎症反应和一氧化氮产生,影响细胞因子基因表达,耗竭特异性免疫反应物质,以及下调免疫细胞功能等方式有效地逃避宿主免疫反应攻击。本文就弓形虫免疫逃避相关分子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多房棘球蚴感染与宿主相互作用 的免疫学机制研究进展
    娄忠子,李宏民,闫鸿斌,倪兴维,贾万忠*
    2012, 30(5):  13-401-405. 
    摘要 ( )   PDF (24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提要】  通过感染过程中宿主的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的作用,多房棘球蚴可调节一系列虫体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效应,这些效应有助于虫体在宿主肝脏内的增殖和成熟,从而完成其生活史;对中间宿主来说,则可限制寄生所导致的病理变化的发展。本文主要针对多房棘球蚴免疫相关分子在提高寄生虫生存能力等方面与宿主间的免疫应答研究进行综述。
    犬内脏利什曼病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丁丹,汪俊云*
    2012, 30(5):  14-406-410. 
    摘要 ( )   PDF (26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提要】  犬内脏利什曼病由婴儿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infantum)感染引起,病犬和无症状感染犬是动物源型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人内脏利什曼病的主要传染源。对犬内脏利什曼病的诊断是控制动物源型内脏利什曼病的关键,应高度重视诊断方法的研究。本文就犬内脏利什曼病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信息报道
    从疟疾控制阶段MIS系统的经验探讨 建立消除阶段监控评估系统的模式
    段梦娟1,段绩辉2,何国平1 *
    2012, 30(5):  15-411-414. 
    摘要 ( )   PDF (27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  疟疾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中国大部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已从疟疾控制阶段转入消除阶段。本文总结了全球疟疾控制阶段的监测评估系统中广泛使用的疟疾监测指标调查(malaria indicator survey,MIS)系统的功能、结构、主要组成部分和MIS系统在大规模现场调查中的优点,明确了中国消除阶段实现科学监控面临的困难,提出了MIS系统中可借鉴的部分。
    研究简报
    流式细胞术在感染鼠疟原虫活红细胞检测中的应用
    刘毅,奚卫
    2012, 30(5):  16-340-342. 
    摘要 ( )   PDF (21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提要】  采集感染伯氏疟原虫的ICR小鼠外周血,未经固定的红细胞用Vybrant DyeCycle Green染料和抗小鼠CD71 PE荧光抗体进行双染色(实验组)。以健康小鼠外周血作阴性对照。分别在染色后0、30和60 min利用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比较各次结果的一致性。结果显示,阴性对照(健康小鼠血样)与空白对照(感染疟原虫鼠血未作染色)未检出感染红细胞的疟原虫,实验组可检出感染红细胞的疟原虫。组内相关系数(ICC)检验结果显示,3个时间点检测结果的一致性较好(ICC=0.999,P<0.01)。表明未经固定的红细胞用Vybrant DyeCycle Green染料和抗小鼠CD71 PE荧光抗体染色经流式细胞术检测可区分感染疟原虫红细胞。采集的红细胞在一定时间内未作固定对检测结果无明显影响。
    黔蚋唾腺多线染色体研究
    黄丽1,张春林1 *,黄若洋2,陈汉彬1
    2012, 30(5):  17-353-356. 
    摘要 ( )   PDF (28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提要】  选取黔蚋的成熟幼虫,用改良苯酚品红染色法进行唾腺多线染色体制备,并进行测量、描述及分析。结果表明,黔蚋多线染色体数目为3对(2n=6)。按其长度降序排列,分别编号为Ⅰ、Ⅱ和Ⅲ号。Ⅰ号染色体具中央着丝粒,Ⅱ和Ⅲ号染色体均为亚中央着丝粒,着丝粒区浅染膨大,易于识别。核仁组织区、巴氏环和双泡均位于Ⅱ号染色体短臂。某些个体存在倒位现象,倒位率为33%(32/97)。结果显示黔蚋多线染色体的着丝粒、核仁组织区、巴氏环、双泡、宽深带及浅染膨大区等主要特征性结构的位置及形态恒定一致,可作为该种的重要鉴别特征。
    贵州省黑斑蛙体内裂头蚴扫描电镜观察
    徐婧1,陈艳1 *,唐贵文1,刘鲜林2
    2012, 30(5):  18-372-373. 
    摘要 ( )   PDF (22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提要】  自野生黑斑蛙体内检获的裂头蚴,选择5条完整、活动度好的虫体,用戊二醛?鄄锇酸双重固定,经乙醇梯度脱水、真空冷冻干燥、喷金后,用扫描电镜观察并拍照。结果发现,虫体前后两端略膨大,不分节,但表面有不规则环形皱褶;体前端无吸槽,顶端中央有一横向凹陷,凹陷周围体壁呈唇状突起;体后端形态类似前端,但中央为一裂隙,裂隙较前端的凹陷浅、窄;体表的质膜内陷形成大小不等的凹窝和沟纹;整个虫体体表密布尖棘状长短不一的微毛。
    中国部分地区警犬体表寄生蜱的巴贝虫感染情况调查
    危芙蓉1,兰勤娴1,朱丹1,叶俊华2,刘琴1,张仪1 *
    2012, 30(5):  19-390-392. 
    摘要 ( )   PDF (23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提要】  于2011年8月采用逆毛式检蜱法采集重庆、福建、广东、海南、广西、河北、河南、湖南、山西、江苏和浙江等11个省(市、区)19处警犬基地警犬体表蜱虫,共计399只。采用巢式PCR和序列测定方法,对蜱体内的巴贝虫感染情况进行初步调查。结果显示,警犬体表寄生蜱体内巴贝虫总阳性率为5.3%(21/399),均为佛氏巴贝虫(Babesia canis vogeli)。其中重庆、广东、广西、海南和浙江等5省(市、区)警犬基地采集的蜱虫,巴贝虫阳性率分别为4/16、3.6%(1/28)、12.5%(11/88)、3.3%(4/121)和1/15。提示中国警犬体表寄生的蜱虫,存在一定比例的佛氏巴贝虫感染阳性率,接触人员有潜在感染的风险,应加强预防和控制。
    日本血吸虫琼脂?鄄石蜡双包埋纵向切片的制备
    王可耕1,曾庆仁2,张愉快1,周军3,蔡力汀2,梁瑜1,刘彦1,2 *
    2012, 30(5):  20-415-417. 
    摘要 ( )   PDF (28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提要】  将日本血吸虫用双层琼脂预包埋后制作琼脂块,利用乙醇、异丁醇和正丁醇脱水,石蜡包埋后常规切片、脱蜡,即可进行各种染色步骤。该法可获得完整的纵向虫体连续切片,且容易对预定切面进行准确定位。
    云南西部两地区HIV阳性者弓形虫感染血清学调查
    尤英霞1,李伟1,申丽洁1,2 *,聂大平1
    2012, 30(5):  21-418-419. 
    摘要 ( )   PDF (16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提要】  采集2010年6月~2011年8月云南西部两个地州(大理、德宏)的HIV阳性者(927份)血清和HIV阴性者(80份)血清,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弓形虫IgG抗体。结果显示,两地区HIV阳性者和HIV阴性者的弓形虫特异性抗体IgG阳性率分别为35.1%(325/927)和23.8%(19/80)。HIV阳性血清的检测结果显示,德宏州和大理州的阳性率分别为30.3%(178/588)和43.4%(147/339);各民族间的弓形虫IgG阳性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433,P<0.05);不同年龄组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248,P>0.05),41~60岁阳性率最高(36.1%,103/285);但不同性别间[男性(35.6%,203/571)、女性(34.3%,122/356)]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χ2=0.158,P>0.05)。
    消息
    《传染病与寄生虫病病理学彩色图谱》出版
    2012, 30(5):  22-366. 
    摘要 ( )   PDF (9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纪念我国著名寄生虫学家张绍基先生
    2012, 30(5):  23-封二. 
    摘要 ( )   PDF (12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