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29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1-06-30
    论著
    日本血吸虫P7抗原的克隆表达、虫期特异性分析以及早期诊断价值的研究
    徐斌, 段新伟, 卢艳, 陈绅波, 冯正, 胡薇
    2011, 29(3):  1-161-166. 
    摘要 ( )   PDF (32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克隆表达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 P7抗原片段(GenBank登录号为EU121231),研究各虫期中该目的片段的转录和表达情况,初步评价其作为早期诊断抗原的潜力。 方法  将日本血吸虫童虫cDNA文库中免疫筛选出的阳性克隆P7进行体外扩增,将目的基因亚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用双酶切的方法鉴定重组质粒,将阳性重组质粒转化至大肠埃希菌(E. coli)BL21(DE3)感受态细胞中,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并纯化。用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初步鉴定表达产物的免疫诊断价值。利用逆转录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检测P7片段在日本血吸虫各个虫期中的转录和表达情况。以P7重组蛋白为抗原用间接ELISA检测感染日本血吸虫后14 d的兔血清(18份),日本血吸虫病(28份)、华支睾吸虫病(30份)和卫氏并殖吸虫病(20份)患者血清,以及健康人血清(30份),计算特异性和敏感性。 结果  成功构建了重组表达载体P7/pET28a,并在E. coli中表达。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P7重组蛋白能被感染日本血吸虫后14 d的小鼠血清和P7重组蛋白免疫的多抗兔血清识别,但不能被感染后42 d的小鼠血清识别,蛋白相对分子质量(Mr)约为20 100。采用逆转录PCR技术在尾蚴、童虫和成虫中均检测到了P7片段的mRNA。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仅在童虫阶段检测到目的蛋白。间接ELISA检测感染早期兔血清的检出率为83.3%(15/18),检测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血清的敏感性为75.0%(21/28),特异性为93.8%(75/80),与华支睾吸虫病和卫氏并殖吸虫病患者血清的交叉反应分别为6.7%(2/30)和5.0%(1/20)。 结论  日本血吸虫P7抗原可能为潜在的日本血吸虫病早期诊断的靶分子。
    细粒棘球蚴抗原EPC1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免疫诊断的研究
    蔡辉霞, 沈玉娟, 韩秀敏, 袁忠英, 王虎, 徐馀信, 胡媛, 卢潍媛, 官亚宜, 曹建平
    2011, 29(3):  2-167-171. 
    摘要 ( )   PDF (28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克隆、表达细粒棘球蚴EPC1(EgEPC1)基因,鉴定重组抗原的反应原性,并用棘球蚴病患者血清评价其诊断价值。 方法  从绵羊肝脏棘球蚴囊中分离原头节,提取其总RNA,采用RT-PCR扩增EgEPC1基因,将其克隆至pGEM-T载体,再将其与原核表达载体PET28a(+)连接构建重组质粒PET28a-EgEPC1,转化大肠埃希菌(E. coli)BL21(DE3),经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重组蛋白,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对纯化的重组抗原进行鉴定分析。以该重组蛋白作为包被抗原建立ELISA方法,检测细粒棘球蚴病患者血清(60份)特异性IgG抗体, 同时以多房棘球蚴病(37份)、 囊尾蚴病(16份)、 华支睾吸虫病(7份)、 日本血吸虫病(4份)患者和健康人血清(33份)作为对照,评价重组抗原EgEPC1的免疫诊断效果。 结果  双酶切鉴定和测序结果均显示重组质粒PET28a-EgEPC1构建成功。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显示,重组质粒PET28a-EgEPC1在E. coli BL21(DE3)中获得高效表达,产物以可溶蛋白形式存在,重组蛋白EgEPC1的相对分子质量(Mr)约为11 000,可被细粒棘球蚴病患者混合血清识别。EgEPC1对细粒棘球蚴病患者血清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8.3%(47/60)和98.3%(59/60),与多房棘球蚴病患者血清交叉反应阳性率为40.5%(15/37)。 结论  EgEPC1重组抗原对细粒棘球蚴病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华支睾吸虫PPMPⅠ型抗原重组Cs2蛋白免疫诊断价值的评价
    周岩, 许学年, 姚恺龄, 张鸿满, 程娜, 包意芳, 张陆娟, 徐斌, 江河, 黎学铭, Peter Chun, 冯正
    2011, 29(3):  3-172-176. 
    摘要 ( )   PDF (31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应用华支睾吸虫PPMPⅠ型抗原重组Cs2蛋白(rCs2)建立2种华支睾吸虫病免疫学检测方法,并进行初步评价。 方法  以可溶性rCs2作为诊断抗原,建立间接ELISA检测方法,并研制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GICA)动力流体型试条,检测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采用ELISA法和GICA试条共检测35例华支睾吸虫虫卵粪检阳性患者、15例日本血吸虫病患者、15例卫氏并殖吸虫病患者和13例猪囊尾蚴病患者的血清,以及33份健康人血清。为进一步评价诊断价值,8只新西兰兔各感染600个华支睾吸虫囊蚴,随机均分为感染组和治疗组,感染第56天,治疗组各兔给予吡喹酮治疗[150 mg/(kg·d)×2 d],用ELISA法和GICA法检测两组兔0~44周抗rCs2特异性抗体的消长。 结果  ELISA法的敏感性为71.4%(25/35),特异性为93.4%(71/76),总符合率为86.5%(96/111),与日本血吸虫病、卫氏并殖吸虫病和猪囊尾蚴病患者血清的交叉反应阳性率分别为1/15、1/15和1/13。GICA试条检测法的敏感性为85.7%(30/35),特异性为92.1%(70/76),总符合率为90.1%(100/111)。经ELISA检测,感染组兔自感染后第4周抗rCs2特异性抗体水平开始上升,于第6周达到高峰,随后快速下降,至第20周已呈较低水平;治疗组的特异性抗体消长趋势同感染组,同一时点的2组实验兔的抗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ICA试条检测结果表明,2组兔血清均仅在4~16周检出阳性。 结论  以PPMPⅠ型抗原rCs2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和GICA动力流体型试条对华支睾吸虫病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日本血吸虫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虫期表达差异分析
    孔娟, 冯正, 徐斌, 邓王平, 杨忠, 胡薇
    2011, 29(3):  4-179-182. 
    摘要 ( )   PDF (31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克隆和表达日本血吸虫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基因1 (SjAPRT1),并研究该基因在日本血吸虫不同发育阶段的转录和蛋白表达情况。 方法  根据SjAPRT1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AAW24796)设计引物,RT-PCR扩增目的基因,分析其在日本血吸虫各发育阶段转录本差异。将目的基因亚克隆至载体pET28a(+),转化至大肠埃希菌BL21(DE3)菌株,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组氨酸亲和层析法纯化表达产物,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纯化结果。 纯化的蛋白SjAPRT1免疫新西兰白兔制备免疫兔血清, 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其免疫反应性及其在日本血吸虫不同发育阶段表达的差异。 结果  在虫卵、尾蚴、童虫和成虫期均检测到SjAPRT1转录本(561 bp),获得了重组SjAPRT1蛋白。Western blotting分析表明,纯化的重组蛋白SjAPRT1可被日本血吸虫感染兔血清识别,虫卵、童虫和成虫粗抗原可被SjAPRT1免疫兔血清识别,在Mr 25 000处有特异性条带。 结论  日本血吸虫SjAPRT1蛋白在虫卵、童虫和成虫各期均有表达,并具有一定的免疫反应性。
    盐酸法舒地尔抗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肝纤维化的作用
    郑丹, 梁跃进, 毛雯倩, 李冉, 王勇
    2011, 29(3):  5-183-188. 
    摘要 ( )   PDF (37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Rho激酶抑制剂盐酸法舒地尔对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肝脏纤维化以及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 HSCs)的影响。 方法  30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均分为3组,分别为健康对照组、感染组和干预组,感染组和干预组小鼠经腹部皮肤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14±2)/只,感染后6周,干预组给予盐酸法舒地尔(10 mg/kg)腹腔注射,2次/d,连续7 d,健康对照组和感染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末次注射12 h后剖杀小鼠,分别取健康对照组和感染组小鼠肝脏固定、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或天狼星红染色后镜下观察。检测3组小鼠肝脏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 Hyp)含量, 以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 α-SMA)、 Ⅰ型胶原α1链(type Ⅰ collagen α1, Col1α1)和上皮细胞转化序列2 (epithelial cell transforming sequence 2, Ect2)的mRNA水平。采用原位灌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肝星状细胞,检测α-SMA、Col1α1和Ect2的mRNA水平。 结果  感染组小鼠肝内汇管区和虫卵肉芽肿周围炎症细胞浸润,胶原纤维增生。健康对照组、感染组和干预组每克肝湿重羟脯氨酸含量分别为(279.7±21.2) μg、 (528.0±14.9) μg和(355.4±22.6) μg, 干预组肝脏羟脯氨酸含量显著低于感染组(P<0.01)。干预组肝脏和肝星状细胞的α-SMA、Col1α1和Ect2的mRNA水平均显著低于感染组(均P<0.05)。 结论  盐酸法舒地尔对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肝纤维化有一定抑制作用。
    德国小蠊精氨酸激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免疫活性测定
    闫浩, 夏立新, 陈家杰, 刘娇, 邓志琼, 易海涛, 刘小平
    2011, 29(3):  6-191-194. 
    摘要 ( )   PDF (26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克隆德国小蠊精氨酸激酶(arginine kinase,AK)全长基因,表达、纯化重组AK蛋白,并研究蛋白的免疫反应性。 方法  提取德国小蠊总RNA,反转录为cDNA,设计特异性引物,PCR克隆德国小蠊AK片段,将测序正确的目的片段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在大肠埃希菌(E. coli)BL21(DE3)中用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通过镍离子亲和层析纯化目的蛋白。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检测目的蛋白表达和纯化结果,用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重组AK蛋白的免疫反应性。 结果  德国小蠊AK基因开放阅读框全长为1 071 bp,编码356个氨基酸,GenBank登录号为FJ514482。与GenBank中已登录的德国小蠊序列(登录号为EU429466)比对,同源性达97.2%。重组质粒pET-28a-AK在E. coli BL21(DE3)中获得高效表达,重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Mr)约为45 000,主要以可溶性形式表达,经亲和层析获得目的蛋白。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表明,重组AK蛋白可被过敏性患者血清识别,免疫反应性良好。 结论  成功获得德国小蠊精氨酸激酶全长基因,重组AK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反应性。
    血防健康教育综合评价方法初探 ——一个湖区血吸虫病重度流行区的现场研究
    唐启强, 赵安, 张敬伟
    2011, 29(3):  7-195-199. 
    摘要 ( )   PDF (26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湖区血吸虫病流行区易感地带学生的血防知识、态度和行为(KAP)的综合评价方法。 方法  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湖区血吸虫病流行区易感地带学生KAP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包括3个指标层,一级指标为血防知识、态度和行为,二级指标为更加具体的17个方面,三级指标为30个具体指标。经相关血防专家对各指标的重要性进行评价,计算各级指标的权重,构建KAP综合评价方法。选择江西省南昌市五星农场中心小学、鲤鱼洲小学和梅池小学三、四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利用该KAP综合评价方法来评价该地区学生血防健康教育情况。 结果  KAP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血防行为、血防态度和血防知识权重值大小依次为0.54、 0.30和0.16。五星农场的3所小学学生KAP的综合得分为8.45分,其中行为、态度、知识的得分分别为8.86、8.90和6.25分。部分具体指标,如外湖捕鱼虾、堤内捕鱼虾、外湖洗衣服和草洲放牧等的得分为8.17~9.29分,均大于8.0分。 结论  KAP综合评价方法可用于血防健康教育干预措施基线调查和效果评价,本研究的血吸虫病流行区小学生的血防健康教育存在薄弱环节,有待加强。
    海南省部分地区传疟媒介按蚊对4种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测定
    曾林海, 王善青, 孙定炜, 赵伟, 李善干, 杨霞
    2011, 29(3):  8-200-203. 
    摘要 ( )   PDF (25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海南省部分地区传疟媒介按蚊对4种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 方法  于2008-2010年在多年使用杀虫剂防治疟疾的高疟区昌江县王下乡和东方市江边乡采集媒介按蚊,在昌江县王下乡以人诱法采集大劣按蚊,在东方市江边乡采用牛诱法采集中华按蚊和微小按蚊。取F0代中华按蚊雌蚊、F1代微小按蚊和大劣按蚊雌蚊为测试蚊虫,采用WHO成蚊滤纸接触筒法测定上述测试蚊虫接触4% DDT(1.428 g/m2)、 0.05%溴氰菊酯(0.017 8 g/m2)、0.15%氟氯氰菊酯(0.053 4 g/m2)和5%马拉硫磷(1.78 g/m2)等4种杀虫剂的区分剂量60 min内的击倒率,同时设空白对照组。计算半数击倒时间(KT50)和24 h后死亡率,以区分剂量判定抗性级别。 结果  DDT、溴氰菊酯和马拉硫磷对大劣按蚊的死亡率均为100%;DDT和溴氰菊酯对大劣按蚊的击倒率分别为82.0%和100%,KT50值分别为46.9 min和18.4 min。DDT、溴氰菊酯、氟氯氰菊酯和马拉硫磷对微小按蚊的死亡率分别为98.1%、99.0%、100%和100%;DDT、溴氰菊酯、氟氯氰菊酯对微小按蚊的击倒率分别为96.3%、99.0%和100%,KT50值分别为31.3 min、16.8 min和7.4 min。DDT、溴氰菊酯和马拉硫磷对中华按蚊的死亡率分别为19.8%、22.9%和43.8%;DDT和溴氰菊酯对中华按蚊的击倒率仅为2.0%,不能测定其KT50。 结论  本次测试的海南省部分地区的主要传疟媒介大劣按蚊和微小按蚊对常用杀虫剂DDT、溴氰菊酯、马拉硫磷和氟氯氰菊酯等未产生抗药性,而次要媒介中华按蚊对DDT、溴氰菊酯和马拉硫磷有抗药性。
    实验研究
    蓝氏贾第鞭毛虫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Sir2)基因的克隆、表达与纯化
    张霞, 巨红妹, 王云华, 李雅杰
    2011, 29(3):  9-204-207. 
    摘要 ( )   PDF (25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获取蓝氏贾第鞭毛虫(Giardia lambliaGl)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Sir2)基因序列及其重组蛋白。 方法  以蓝氏贾第鞭毛虫中国C2克隆株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GlSir2基因编码序列,将所得片段连接至pMD-19T质粒。转化大肠埃希菌(E. coli)JM109,挑取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将GlSir2基因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ET28b,构建表达载体pET28b-GlSir2,转化E. coli BL21(DE3),用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十二烷基硫酸钠?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重组蛋白的表达情况。收集重组表达产物,用8 mol/L尿素溶解包涵体并收集上清,镍离子亲和层析进行纯化。将纯化产物透析复性,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进行免疫学鉴定。 结果  获得了蓝氏贾第鞭毛虫中国C2克隆株GlSir2基因编码序列,该序列包含一个1 680 bp的开放阅读框架,可编码559个氨基酸,预测其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Mr)约为 62 800。构建表达载体pET28b-GlSir2,经IPTG诱导,重组蛋白以包涵体形式表达。溶解包涵体并经纯化后的目的蛋白纯度达80%以上,经透析复性后获得可溶蛋白。Western blotting分析显示,该重组蛋白可被His标签抗体识别。 结论  克隆了蓝氏贾第鞭毛虫GlSir2基因编码序列,并获得重组表达,重组蛋白可被His标签抗体识别。
    X线照射泡球蚴原头节的体外实验研究
    包永星, 毛睿, 齐洪志, 张月芬, 倪雅琼, 谢增如, 阿孜古丽·吐尔逊, 温浩
    2011, 29(3):  10-208-211. 
    摘要 ( )   PDF (27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X线对体外培养的泡球蚴原头节的杀伤作用。 方法  无菌采集子午沙鼠体内的泡球蚴中含原头节的囊液,将其加入RPMI 1640培养液中培养。原头节体外培养3 d后分装至培养瓶中,每组10瓶,每瓶约含10 000个原头节, 设空白对照组、 低剂量组(15 Gy和30 Gy)、 中剂量组(45 Gy和60 Gy)、 高剂量组(75 Gy和90 Gy)、 阿苯达唑组(2 500 ng/ml)、 45 Gy X线+2 500 ng/ml阿苯达唑组和75 Gy X线+2 500 ng/ml阿苯达唑组。X线照射剂量率为200 cGy/min,源皮距为100 cm。体外培养第4天开始照射,每组共照射3次,每次间隔1 d。首次照射后第1天开始每天取原头节培养液,0.1%伊红染色,光镜下计数每100个原头节中着色原头节数目,每组计算300个原头节的平均死亡率,直至实验组原头节全部死亡为止。同时光镜下观察经X线照射后原头节的变化。 结果  不同放射剂量组的原头节死亡率与空白对照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苯达唑组原头节死亡率与放射线联合阿苯达唑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且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其中,X线联合阿苯达唑组与单用X线组原头节死亡率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照射前原头节饱满、轮廓清晰、结构完整,X线照射后的原头节多呈外翻型,原头节顶突上的小钩排列紊乱,部分脱落,吸盘突起变形,结构塌陷,死亡。 结论  X线可在体外杀伤泡球蚴原头节。
    综述
    阴道毛滴虫分子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汤自豪, 许静波, 梅钧, 高兴政
    2011, 29(3):  11-215-218,223. 
    摘要 ( )   PDF (26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阴道毛滴虫是一种常见的寄生原虫,以性传播为主。近年来对阴道毛滴虫致病机制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本文从黏附因子、纤黏连蛋白、层黏连蛋白、G蛋白、成孔蛋白、蛋白酶和细胞骨架等方面综述阴道毛滴虫的分子致病机制。
    替代性活化的巨噬细胞在蠕虫感染中的作用
    白雪, 于建立, 王峰, 赵颖, 刘明远, 王光明
    2011, 29(3):  12-219-223. 
    摘要 ( )   PDF (26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巨噬细胞不仅可以启动、调节免疫应答,也可作为最终的效应细胞。但相关研究表明巨噬细胞不仅与γ干扰素(IFN-γ)主导的Th1型反应相关,而且在Th2型反应中也发挥重要的作用,其活化途径与Th1型应答中经典活化途径的巨噬细胞存在明显不同,因此,该途径活化的巨噬细胞被称为替代性活化的巨噬细胞(AAMΦ)。AAMΦ在蠕虫感染中发挥多种作用,包括控制炎症反应、促进损伤部位纤维化并进行修复,以及有效地抵抗蠕虫感染。本文综述了蠕虫感染过程中AAMΦ对疾病的发展和宿主保护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血吸虫生物学中的应用及进展
    莫筱瑾, 冯正, 胡薇
    2011, 29(3):  13-224-228,232. 
    摘要 ( )   PDF (2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血吸虫病是危害最为严重的寄生虫病之一。深入探索血吸虫功能基因可为该病的诊断、疫苗和药物靶点研究提供基础和依据。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可用于血吸虫的功能基因在染色体上定位、构建基因组物理图谱和染色体识别等方面的研究。本文就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血吸虫研究中的应用,以及将来可行的研究方向作一简要综述。
    棘阿米巴分类与虫种鉴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朴杰, 玄英花, 郑善子
    2011, 29(3):  14-229-232. 
    摘要 ( )   PDF (20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棘阿米巴是致病性的自由生活阿米巴,因其特殊的形态特征在属级分类不难,但仅根据形态学特征鉴定到种较为困难。本文就国内外对棘阿米巴分类与虫种鉴定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教学研究
    人体寄生虫学实验课程计算机考试系统的设计及试用
    廖华, 凌金, 苏水莲, 曾婕, 谢琼珺
    2011, 29(3):  15-233-235. 
    摘要 ( )   PDF (26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研究在传统人体寄生虫学实验考试的基础上,针对标本短缺、容易泄题等问题,对人体寄生虫学实验考试进行改革。采用客户/服务器(C/S)系统体系结构开发人体寄生虫学实验考试三层应用程序,解决上述问题,提高考试的效率和公平性,降低了考试成本,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推广价值。
    信息报道
    加强中国华支睾吸虫病研究
    钱门宝, 周晓农, 方悦怡, 梁松, 陈颖丹
    2011, 29(3):  16-211-214. 
    摘要 ( )   PDF (25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吸虫是华支睾吸虫、麝猫后睾吸虫和猫后睾吸虫等几种食源性吸虫的统称。肝吸虫国际会议于2011年3月7~8日在泰国Khon Kaen召开,会议展示了当前全球肝吸虫病的研究和防控现状。本文根据该次会议的内容,结合中国当前华支睾吸虫病研究现状和防治需求,探讨未来我国应优先开展研究的领域。
    研究简报
    艾滋病合并耶氏肺孢子虫(菌)肺炎的实验室诊断
    陈敬捷, 李勇, 何晗, 苏凌松, 秦松树, 胡宏波, 唐柳生, 李世立
    2011, 29(3):  17-176-178. 
    摘要 ( )   PDF (24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吉氏染色法检查艾滋病患者有耶氏肺孢子虫(菌)肺炎临床表现者痰液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耶氏肺孢子虫(菌)。抽取部分留痰患者(500例)血液,检测CD4+淋巴细胞。结果显示,痰液标本耶氏肺孢子虫(菌)的阳性率(46.8%, 845/1 806)显著低于BALF标本(55.8%, 106/190)(P<0.05)。耶氏肺孢子虫(菌)阳性患者有临床症状的比例(96.6%, 816/845)显著高于阴性者(64.0%, 615/961)(P<0.05)。患者血液中CD4+淋巴细胞数量越少,耶氏肺孢子虫(菌)阳性率越高,CD4+细胞数量>200×106/L组、200×106/L~100×106/L组和<100×106/L组的耶氏肺孢子虫(菌)阳性率分别为12.0%(6/50)、 39.0%(39/100)和54.6%(191/350)(P<0.05)。吉氏染色法是较好的检查耶氏肺孢子虫(菌)的方法,简单易行,容易推广,但需积累经验。
    猪带绦虫囊尾蚴与亚洲带绦虫囊尾蚴蛋白双向电泳图谱分析
    方文, 肖靓靓, 包怀恩, 牟荣
    2011, 29(3):  18-188-190. 
    摘要 ( )   PDF (24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将2头20日龄三元杂交乳猪分别感染猪带绦虫虫卵和亚洲带绦虫虫卵,8×104个/头。感染后40 d分别收集寄生在肝脏的未成熟猪带绦虫囊尾蚴(简称猪囊尾蚴)和亚洲带绦虫囊尾蚴,制备囊尾蚴蛋白,并进行蛋白双向电泳分析,用ImageMaster 2D Plantinum 6.0软件分析差异表达蛋白。结果显示,感染后40 d肝脏寄生的未成熟猪囊尾蚴和亚洲带绦虫囊尾蚴蛋白的双向电泳凝胶上分别有(236±12)和(231±14)个蛋白斑点,差异表达2倍以上的蛋白共10个,其中猪囊尾蚴表达上调的蛋白3个,下调的蛋白7个。
    一种高效准确定量计数噬菌体肽库目标分子的方法
    王可耕, 曾庆仁, 禹正杨, 曾铁兵, 刘彦
    2011, 29(3):  19-236-238. 
    摘要 ( )   PDF (25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双层琼脂平板法与荧光实时定量PCR (Real-time PCR)技术分别测定少量、中量和大量噬菌体的效价。结果显示,双层琼脂平板法与Real-time PCR法均可准确测定噬菌体效价。双层琼脂平板法所得符合条件的平板约为总数的1/3,需重复测定10次,每次消耗噬菌体10 μl,测得噬菌体效价的组内变异系数为4.93%~30.38%。Real-time PCR法重复测定3次即可,每次消耗噬菌体1 μl,其组内变异系数仅为0.02%~0.25%,明显低于双层琼脂平板法。提示,Real-time PCR技术可简单、迅速地测定噬菌体效价。
    长春地区医院就诊患者隐孢子虫感染的血清学检测
    宋军澎, 赵继学, 高虹, 刘妍, 岳红霞, 张静, 苏艳, 尹继刚
    2011, 29(3):  20-239-封三. 
    摘要 ( )   PDF (26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表达并纯化微小隐孢子虫表面抗原CP23重组蛋白,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其免疫反应性。采集2010年8~11月份长春市部分医院的各年龄段患者血清,用间接ELISA法检测血清中抗CP23的IgG抗体。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重组蛋白CP23能被感染微小隐孢子虫的牛血清和人阳性血清识别,不能被感染日本血吸虫的小鼠血清、恶性疟患者血清和人阴性血清识别。共采集血清2 046份,总阳性率为3.2%(65/2 046),男性和女性阳性率分别为2.7%(28/1 036)和3.7%(37/1 010),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1~80岁年龄段的阳性率最高(8.6%, 13/152)。
    病例报告
    哈尔滨输入性恶性疟1例
    刘阳, 张影, 路富荣
    2011, 29(3):  21-封二. 
    摘要 ( )   PDF (14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消息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1年度征稿启事
    2011, 29(3):  22-238. 
    摘要 ( )   PDF (12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