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1998年 第16卷 第5期    刊出日期:1998-10-31
    述评
    从平行检测和监测结果分析我国血吸虫病诊断试剂的现状
    冯正;裘丽姝;陈名刚;钱宗立;陆萍;张永红;李浩;薛海筹
    1998, 16(5):  321-325. 
    摘要 ( )   PDF (29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由卫生部批准,世界银行贷款血吸虫病控制项目联合科研管理委员会(JRMC)提供经费资助的全国血吸虫病免疫诊断检测中心,于1995年成立。该中心依托于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任务之一是对国内现有血吸虫病诊断试剂进行监测和评估,以期对现有诊断试剂到质量监督作用,并选出几个测试系统推荐至现场使用。
    简报
    江苏省新沂市基本消灭丝虫病后流动人口监测
    张志才
    1998, 16(5):  325-325. 
    摘要 ( )   PDF (17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江苏省新沂市1980年经卫生部考核,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为巩固丝虫病防治成果,1985-1991年进行了3次流动人口监测。
    论著
    L-精氨酸和L-瓜氨酸在体外活化巨噬细胞抗弓形虫感染中的作用
    郑春福;林建银
    1998, 16(5):  326-330. 
    摘要 ( )   PDF (32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探讨增加细胞外L-精氨酸(一氧化氮生物合成的底物)或L-瓜氨酸(通过再循环生成L-精氨酸)浓度是否可提高活化巨噬细胞(macrophage,M)诱生一氧化氮(NO)的产量及其对细胞内抑制或杀伤弓形虫速殖子的能力。方法:用RH株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gondi)速殖子感染活化M后,观察活化M在含不同浓度L-精氨酸和L-瓜氨酸培养基中培养18h后的NO产量、感染率以及纳虫泡内弓形虫速殖子数。结果:(1)活化M在生理水平的L-精氨酸浓度(80μmol/L)下可明显抑制细胞内弓形虫速殖子的增殖,并依赖于NO的产量;(2)增加细胞外源的L-精氨酸或L-瓜氨酸可明显提高M诱生的NO产量,进而降低M的感染率,并抑制细胞内弓形虫速殖子的增殖;(3)L-瓜氨酸可完全替代L-精氨酸提高M诱生的NO产量及其抑制或杀伤弓形虫速殖子的能力。结论:活化M胞浆内生理水平的L-精氨酸诱生的内源性NO产量足以抑制细胞内弓形虫速殖子的繁殖,但不能防止细胞感染,增加细胞外生物合成NO的底物浓度可提高M抑制或杀伤细胞内弓形虫速殖子的能力。
    聚合酶反应扩增谷氨酸富有蛋白基因片段应用于恶性疟原虫基因分型
    诸欣平;GeorgesSnounou;WilliamJarra;SodsriThaithong;K.NeilBrown
    1998, 16(5):  331-334. 
    摘要 ( )   PDF (34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建立恶性疟原虫谷氨酸富有蛋白(GLURP)基因分型诊断鉴别系统。方法:设计并合成两对针对恶性疟原虫GLURP基因的特异引物,采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扩增GLURP基因R2多态区目的基因,并应用于泰国Borai疟区恶性疟患者虫株基因分型。结果:在自然感染的恶性疟原虫株群中,GLURP基因存在明显的多态性。在154份恶性疟感染血样中,共检查出290个基因株,它们属于12种DNA片段长度不同的GLURP基因型;其中以770bp片段基因型较为常见,1100bp片段基因型较少见。43%以上病人为不同恶性疟原虫基因株混合感染者。在9个月的流行季节中,12种不同基因株的频率构成比无明显变化。结论:建立GLURP基因分型诊断鉴别系统,将有助于疟原虫虫株分类和致病性研究,对疟疾的流行病学研究与防治具有实用意义。
    左旋吡喹酮、右旋吡喹酮和消旋吡喹酮的体外与体内抗不同发育期日本血吸虫的作用(英文)
    肖树华;尤纪青;梅静艳;胡玉琴;周德涵;BrianA.Catto
    1998, 16(5):  335-341. 
    摘要 ( )   PDF (35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测定消旋吡喹酮(Pra)、左旋吡喹酮(L-Pra)和右旋吡喹酮(D-Pra)对不同发育期日本血吸虫的作用。方法:用含20%小牛血清的PRMI1640培养不同发育期的血吸虫,测定上述三种药物的体外抗血吸虫作用。体内试验系于小鼠感染血吸虫尾蚴后不同时间灌服(ig)Pra、L-Pra或D-Pra,根据残留平均虫数评估药效。结果:依据药物引起虫的皮层损害程度,虫龄为28d(d28)和35d(d35)的成虫对L-Pra最敏感,而14d(d14)童虫则最不敏感。在药物浓度为0.1-1μg/ml时,L-Pra的抗血吸虫作用较Pra的为强,即使L-Pra的浓度减至Pra最低有效药浓度的1/2亦有效。在体外,上述浓度的D-Pra对不同发育期血吸虫无明显作用。感染小鼠ig单剂量的L-Pra,Pra或D-Pra300mg/kg或500mg/kg,仅前2种药物对3h(do)、21d(d21)童虫和d28及d35成虫有较明显的疗效,而对3d(d3)、7d(d7)和d14童虫的疗效甚差或无效。与L-Pra和Pra相比,D-Pra仅对d35成虫有较差的疗效。感染d35血吸虫成虫的小鼠用L-Pra150mg/kgig治疗,其疗效与用Pra 300mg/kg 治疗的相仿。D-Pra 的总剂量增至L -Pra 的2—6 倍时亦仅示很差的疗效。结论: 在消旋Pra 中,L-Pra 是抗血吸虫的活性成分。
    恶性疟原虫云南株环子孢子蛋白部分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肖建华;李明;崔东;毕惠祥;王萍;李英杰
    1998, 16(5):  342-346. 
    摘要 ( )   PDF (26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测定我国恶性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部分基因序列,了解我国虫株与其它虫株CS蛋白基因序列的差异。方法:采用PCR方法特异性扩增CS蛋白基因片段,并将该基因片段克隆于M13噬菌体,取3个阳性克隆制备M13-CSP单链DNA,用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测定该基因片段核苷酸序列。应用PCGENE软件对六个虫株CS蛋白基因序列进行了一系列比较分析。结果:我国恶性疟原虫云南株(PFD-3/YN)与T4、Welcome、NF54、3D7及7G8等虫株CS蛋白基因序列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其中一个有意义核苷酸突变发生在P.fTh/Tc抗原表位区。结论:云南株与其它虫株CS蛋白基因存在差异。
    病例报道
    兔体疥螨侵染人一例
    刘维忠;许兰菊
    1998, 16(5):  346-346. 
    摘要 ( )   PDF (12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84年1月,本校牧医系一教师自郑州市郊农村购买本地家兔10只,体重1.5kg-3kg饲养于潮湿、通风不良的室内。光手给各兔测体温,及耳静脉采血,每次接触兔皮肤约30min-50min。在接触兔后的第10d 、手指间、腕腹面皮肤出现小米粒大丘疹、水疱, 奇痒, 夜间尤甚, 疱破后流出无色或淡黄色液体, 数天后, 扩及肘窝、腹背等处。
    论著
    异盘并殖吸虫生活史的研究
    胡文庆
    1998, 16(5):  347-352. 
    摘要 ( )   PDF (51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在实验室完成异盘并殖吸虫生活史,为基础研究提供生物学资料。方法:以异盘并殖吸虫毛蚴人工感染武鸣拟钉螺,定期观察螺内幼虫的发育和形态特征,再以尾蚴人工感染南宁束腰蟹,定期剖检囊蚴并感染终宿主。结果:20℃-31℃室温下,卵培育16d-21d即发育成熟孵出毛蚴,毛蚴纤毛板四列(6、7、3、1),第一列每块下部具凹陷和缺刻;毛蚴感染拟钉螺,室温21℃-30℃时,胞蚴、母雷蚴、子雷蚴(含游离尾蚴)分别于感染后第26、41、58d发育成熟,前者可见产孔,后二者原肠与体长比例分别为1∶3、1∶6;尾蚴具并殖吸虫的一般特征,焰细胞数目及排列方式是2[(2+2+2)+(2+2+2)]=24;束腰蟹经口喂饲尾蚴或饲养于阳性螺环境中,均可受染,60d获成熟囊蚴(室温16℃-27℃),以此囊蚴感染适宜终宿主(猫、大鼠),获得异盘并殖吸虫成虫。对各期幼虫及成虫的形态均作了描述。结论: 在实验室首次成功地完成了异盘并殖吸虫的生活史, 使本虫生活史的主要环节得到阐明。
    细粒棘球蚴生发层细胞系的建立
    刘金明;顾惠明;王爱华;陈燕军
    1998, 16(5):  353-356. 
    摘要 ( )   PDF (33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为获得能在体外稳定繁殖的细粒棘球蚴细胞系。方法:用研磨法将绵羊源细粒棘球蚴生发层处理得分散的生发细胞,将其在含10%—20%小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在24孔培养板和包被胶原的24孔细胞培养板上交替培养至14代,随后在常规24孔培养板上连续传代培养;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及生长繁殖情况;将培养细胞接种BALB/c小鼠以观察其形成继发性包囊的能力;用ELISA法研究细胞系抗原的免疫学特征。结果:生发层细胞已在体外连续培养75代以上,生长良好;细胞系细胞呈圆形,具有形成合胞体乃至类组织块
    的趋势,在4℃冰箱中至少可保存半个月,在液氮中至少可保存10个月;将细胞接种BALB/c小鼠后3个月至7个月,解剖未见细粒棘球蚴包囊生长; 细胞系抗原可和抗生发层体抗原、原头节可溶性抗原、囊液抗原的小鼠血清及人工感染原头节的阳性小鼠血清起反应。结论: 细粒棘球蚴生发层细胞系已经建立。
    日本血吸虫童虫培养细胞SOD和MDA动态变化的研究
    蒋明森;陈晓蓓;董惠芬;杨明义;倪永晖;周述龙
    1998, 16(5):  357-359. 
    摘要 ( )   PDF (23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观察日本血吸虫童虫细胞在体外培养过程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动态变化,探讨培养细胞的退化过程。方法:应用邻苯三酚自氧化法及硫代巴比妥酸法分别测定童虫细胞在培养0-54d过程中SOD和MDA含量的变化。结果:在培养第12dSOD出现一个高峰,以后一直处于低平状态。MDA在培养第18d和第48d分别各有一个高峰,其后均逐渐降低。结论:日本血吸虫童虫培养细胞呈逐步退化过程。
    以融合蛋白为抗原的简化Western blot法诊断囊虫病
    彭郁葱;陈蕊雯;孙树汉;戴建新;王俊霞
    1998, 16(5):  360-363. 
    摘要 ( )   PDF (23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为囊虫的诊断提供简便有效的方法。方法:猪囊尾蚴cDNA表达文库中筛选出的β-半乳糖苷糖-猪囊虫cDNA编码的融合蛋白为抗原,进行简化的Westernblot分析。结果:四个克隆的融合蛋白(cC1、cC2、cP1和cH1)联合使用,检测124例人囊虫病血清中的抗囊尾蚴IgG抗体,阳性率达93.7%,三个克隆的融合蛋白(cC1、cC2、和cP1)联合使用,检测38例猪囊虫病血清中的相应抗体,阳性率达100%,均高于各克隆融合蛋白单独使用的阳性率,且与其他寄生虫病血清无交叉反应。结论:以融合蛋白为抗原所进行的Westernblot分析具有高度灵敏性和特异性,且简便易操作。
    猪囊尾蚴石灰小体形成和代谢的超微结构观察(英文)
    田喜凤;张宝栋
    1998, 16(5):  364-367. 
    摘要 ( )   PDF (44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在超微结构水平研究猪囊尾蚴石灰小体的形成和代谢。方法:透射电镜。结果:石灰小体的形成可分成两个阶段:细胞内形成阶段和细胞外代谢阶段。石灰小体是在一种细胞内形成的,我们称为成石灰小体细胞。在形成的早期,石灰小体以分泌颗粒的形式出现在细胞内。随着石灰小体的发育,小体呈珠粒和板层样。此时,成石灰小体细胞胀大且细胞器消失。最后,小体聚集成致密黑色背景的颗粒,而成石灰小体细胞的核和细胞器全部消失。在一个成熟的成石灰小体细胞内有1-3或10-20个石灰小体。然后,小体释放到实质组织,随着代谢的消耗逐渐呈同心圆样的板层结构和空泡结构。结论:石灰小体是在一种细胞内形成,在实质组织的代谢过程中被消耗。
    不同密度间日疟原虫对中华按蚊的感染性观察
    李华宪;杨柏林;汪文仁;胡惠仙;王文俊;王翔;李兴亮;黄国珍;李崇珍
    1998, 16(5):  368-371. 
    摘要 ( )   PDF (1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观察不同密度间日疟原虫对中华按蚊的感染性。方法:对蚊传人工感染滇南间日疟原虫的38例志愿者,于原虫出现日及各次临床发作时抽取病人静脉血,用离体吸血法感染中华按蚊,以显微镜下在蚊胃壁查见卵囊为感染阳性。结果:虫现期原虫不能使按蚊获得感染。原虫密度高于100/μl以上的初发病例,对按蚊的感染率和感染程度随病程的延长和原虫密度的增高而上升;复发期间日疟原虫对按蚊的感染率和感染程度远远高于初发病例,其原虫密度只要在1/μl以上即可使按蚊获得感染;原虫密度大于1000/μl的初发病例和大于100/μl的各组复发病例均能使按蚊获得较高的感染率、蚊胃阳性率及卵囊指数。结论:间日疟临床发作期是传播疟疾最危险的时期,复发病例是疟疾扩散过程中危险性较大的传染源;选择实验感染病例时,初发病例以虫数高于1000/μl、复发病例高于100/μl者为佳。
    日本血吸虫再感染相关基因克隆的筛选与鉴定
    吴海玮;王荣芝;陈淑贞;苏川;张兆松;吴观陵
    1998, 16(5):  372-375. 
    摘要 ( )   PDF (30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获取编码可能指示再感染倾向的日本血吸虫特异免疫分子的cDNA克隆。方法:用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区化疗后再感染人群高特异性IgG4水平的混合血清筛选构建于表达载体λgt11的日本血吸虫成虫cDNA文库,以PCR鉴定免疫筛选的阳性cDNA克隆插入片段选择插入片段大的克隆进行序列测定及基因数据库同源性检索。结果与结论:对cDNA文库中约8.6×104个噬菌斑进行了筛选,有11个噬菌斑呈阳性反应,其中有可能编码日本血吸虫的线粒体蛋白的基因克隆及可能与人群日本血吸虫再感染相关的基因克隆等4个日本血吸虫基因克隆。
    实验研究
    应用二氧化碳培养箱连续培养大量恶性疟原虫配子体
    许学年;冯正;杨柏林;王聚君;胡薇;倪齐珍
    1998, 16(5):  376-379. 
    摘要 ( )   PDF (2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为建立在二氧化碳(CO2)培养箱中连续培养大量恶性疟原虫(P.f)配子体(G)的方法。方法:使用加入不同量NaHCO3的培养基,观察比较G的消长。结果:在培养第5d(d5)出现G,至d11-d13达到高峰;实验组与对照组G的峰值分别为1.88%±0.61%和1.29%±0.41%(P<0.05),表明实验组培养后期使用含较高浓度NaHCO3的完全培养基,有助于G的分化。Ⅰ-Ⅴ期G的高峰分别出现于培养d5、d7、d11、d13和d15。d15V期G率为7.1%— 52.6%,平均为24.3%。雌、雄G比例为12.8∶1。原虫从液氮中取出复苏后,加入新鲜红细胞连续分皿24代,仍保持较高的产生G的能力。经薄膜饲血器多次人工感染斯氏按蚊(Anophelesstephensi),解剖328只蚊胃,未见卵囊。结论:本虫株使用该方法可以持续稳定地取得大量P.
    fG。
    病例报道
    三例猪囊尾蚴病所致的假性腓肠肌肥大症
    蒋次鹏
    1998, 16(5):  379-379. 
    摘要 ( )   PDF (1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猪囊尾蚴寄生于肌肉所致的假性肌肥大症,较为少见。本文报告3例如下
    实验研究
    核酸原位杂交检测人淋巴结组织中的弓形虫
    刘翠梅;欧阳颗;谭德明;张铮
    1998, 16(5):  380-383. 
    摘要 ( )   PDF (23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探讨弓形虫感染的淋巴结组织中的病原体检测。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基因工程技术制备弓形虫(RH株)特异DNA克隆片段,以地高辛随机引物法标记克隆的弓形虫DNA片段作为探针,与淋巴结组织切片中核酸原位杂交试验(ISH)检测病理标本中的弓形虫DNA。结果:32例何杰金淋巴瘤(HD)和41例非何杰金淋巴瘤(NHL)病理标本中各有一例阳性,47例慢性淋巴结炎(CL)病理标本中呈ISH阳性者2例,总阳性率为3.3%(4/120)。研究证明,所制备的探针能检测10pg的DNA,且特异性强。结论:核酸原位杂交为弓形虫病的病理标本中病原体检测提供了可行的方法。
    简报
    延长疟原虫血片标本使用期的方法改进
    杨哲;王维忠;徐新力
    1998, 16(5):  383-383. 
    摘要 ( )   PDF (12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疟原虫血片标本是寄生虫学实验必备的材料之一。由于长期放置后,可发生脱色、磨蚀和污染,以致影响实验课教学质量。我们找到一种既保证效果又可延长血片标本使用寿命的简便易行的方法,介绍如下。
    防治经验
    淮河水系尾蚴性皮炎流行病学调查初报
    李朝品;马长玲;顾建中;卢王英
    1998, 16(5):  384-387. 
    摘要 ( )   PDF (17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调查淮河水系沿岸村镇居民中有否尾蚴性皮炎流行。方法:对淮河水系沿岸部分村镇居民作现场查询和体检,以确定有无该皮炎表现及伴随症状;现场采集耳萝卜螺(Radixau-ricularia)用直接压片法分离尾蚴,并用此尾蚴感染雏鸭;采集河岸渔场渔民养殖家鸭的粪便,分别用水洗沉淀法分离虫卵和用毛蚴孵化法分离毛蚴,并用此毛蚴感染实验室养殖的耳萝卜螺;解剖购于当地渔民放养的家鸭及人工实验感染的雏鸭分离成虫。结果:沿岸农户及渔民下到鸭活动的水体后可引起“鸭瘙”(duckitch),即在胸腹部及下肢等处皮肤可见弥漫性突出皮肤的红色丘疹,周围有红晕,并可见成片风疹团,患处刺痒或奇痒。从现场捕获的耳萝卜螺体内可分离到有眼点的叉尾蚴,经鉴定为毛毕属吸虫尾蚴。从渔民养殖家鸭的粪便内分离到菱形卵和新月形卵,且均可孵出毛蚴,用此毛蚴感染实验室内养殖的耳萝卜螺,可获与上述形态相同的有眼点的叉尾蚴。解剖上述两个不同来源的家鸭,均可获毛毕吸虫成虫。以上所获的虫卵、毛蚴、尾蚴和成虫经鉴定均为毛毕属吸虫某一生活期。结论:淮河水系有尾蚴性皮炎流行,其病原为毛毕属吸虫尾蚴。
    综述
    我国人体内寄生虫的虫种概况(续)
    许隆祺;蒋则孝;姚民一;周长海;张雪强;诸宪祖
    1998, 16(5):  388-393. 
    摘要 ( )   PDF (34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上篇(本刊15311,1997)概述了我国已报告的人体内寄生的原虫和蠕虫,现将我国报告的寄生人体的软体动物、舌形动物、刺胞动物和节肢动物整理如下
    论著摘要
    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血清sIL-2R的变化及其意义
    严少南;胡敏;杨丽华;刘长征
    1998, 16(5):  394-394. 
    摘要 ( )   PDF (18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晚期日本血吸虫病(晚血)患者的sIL-2R及mIL-2R研究,国内尚未见报道。作者检测了17例晚血患者sIL-2R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mIL-2R表达及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并探讨其意义。
    抗人IgG单克隆抗体用于ELISA法检测血吸虫病人血清特异性IgG抗体的观察
    张永红;李浩;薛海筹;裘丽姝
    1998, 16(5):  395-395. 
    摘要 ( )   PDF (17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献报道[1,2]血吸虫病患者重复感染与特异性IgG4抗体水平有关,患者经有效治疗后,特异性IgG4抗体维持在高水平,其重复感染率较特异性IgG4抗体正常组为高。国内有关这方面的观察报道不多,为了对日本血吸虫病患者的特异性IgG4抗体水平有一初步了解, 我们将自制的抗人IgG4 单抗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后作为第二抗体对血吸虫病患者血清进行了检测。
    我国14个不同地区周期型马来丝虫成虫氨基酸的比较分析
    崔昱, 李杰, 王莹, 商振华
    1998, 16(5):  396-396. 
    摘要 ( )   PDF (12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已有文献报道我国不同地区的周期型马来丝虫的生物特性存在一些微小差异[1-3]。为进一步探讨我国不同地区的马来丝虫是否存在种内分化,作者采用反向高效液相色谱对我国同一纬度的4个不同地区周期型马来丝虫成虫(贵州独山株、四川乐山株、浙江安吉株、福建建阳株)的18 种氨基酸的种类和含量进行分析比较, 现将实验结果报道如下
    论著摘要
    四种漂浮集卵饱和液的比较观察
    许正敏;胡生梅;李汉伟
    1998, 16(5):  397-397. 
    摘要 ( )   PDF (12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前,在寄生虫病原诊断漂浮集卵液中应用最广的是饱和盐水漂浮液,此液仅限于肠道线虫卵检查,对吸虫的漂浮集卵,虽然国内外有人试用于华支睾吸虫卵报告,但检出率低,试剂价格昂贵,操作复杂。鉴于此,本实验目的在于寻求一种操作简便、检出率高和虫卵漂浮种类多,便于在基层推广使用的漂浮液。
    简报
    上海市金山区基本消灭丝虫病后的监测
    高国龙
    1998, 16(5):  398-398. 
    摘要 ( )   PDF (8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丝虫病曾在我区流行,据1956年调查,每个乡镇都不同程度地检出微丝蚴血症者,微丝蚴率平均为3 .36%,为上海市最高。我区与浙江省杭、嘉、湖马来丝虫病流行区毗邻,大部分为马来丝虫病流行区,部分地区为马来丝虫病与班氏丝虫病混合流行区,传播媒介主要为中华按蚊。
    解放后在全区范围内曾开展多次普查普治、复查复治, 到70 年代后期微丝蚴已很难查到。1981 年9 月, 卫生部组织广西等6 省(区) 专家来金山考查,抽查血检8 636 人, 查出微丝蚴血症者2 人, 微丝蚴率为01023% , 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
    山东省苍山县基本消灭丝虫病后的监测
    顾维成;杜启伦;付宪增;马元昌;韩敬国
    1998, 16(5):  399-399. 
    摘要 ( )   PDF (5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苍山县通过全民普查普治、全民服用海群生(3600mg间歇疗法)32次,全民服用海群生药盐(总剂量1975年为9000mg,1981年和1983年均为4200mg)防治和治疗晚期丝虫病患者,居民微丝蚴阳性率由1957年26%逐渐降为1975年的0.3%,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此后又进行了20 年的病原学、10 年蚊媒及最后3 年血清学的监测。
    病例报道
    西非马里恶性疟凶险发作63例临床观察
    吴文仙
    1998, 16(5):  400-400. 
    摘要 ( )   PDF (12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非马里共和国是疟疾严重流行的地区。作者在该国某医院工作期间,对疟疾病例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效果进行了观察。现将恶性疟疾凶险发作63例的临床表现及救治体会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