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1999年 第17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99-06-30
    论著
    浸棒-夹心-胶体染料免疫试验检测血吸虫病患者循环抗原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谢艳辉;薛纯良;娄文娴
    1999, 17(3):  1-131. 
    摘要 ( )   PDF (27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建立检测感染宿主血清中循环抗原的简易免疫学试验方法。方法:从国产的工业染料中首次筛选出 1 种能用于免疫显色反应的淡紫色染料莲( H F R L),用 Ig M 类别抗日本血吸虫组合单抗 D H C 标记染料,并探索最适标记条件。建立浸棒夹心胶体染料免疫试验( D S D I A),检测宿主血清中日本血吸虫循环抗原。结果: D S D I A检测日本血吸虫 S E A 的最低检出极限为 5 ng/m l,分别检测急性血吸虫病患者 14 例及慢性血吸虫患者 113 例的血清,其阳性率分别为 100% 和 52.2% ,检测正常学生血清 113 例,特异性为 92.9% 。该法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与dot E L I S A 相似,且两法联合检测可提高检出率,而特异性不变,提示两法有一定的诊断互补叠加效应。标记染料室温下保存 1 w k 活性不变。结论: D S D I A 操作简便、试剂价廉,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洞庭湖区东方田鼠天然抗日本血吸虫抗体水平的初步研究
    何永康罗新松喻鑫玲林金莲刘述先张新跃李毅
    1999, 17(3):  2-134. 
    摘要 ( )   PDF (19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探讨洞庭湖区东方田鼠天然抗日本血吸虫尾蚴( C A)、童虫( J A)、成虫( A W A)及虫卵抗原( S E A)的抗体检出率及其水平。方法:应用间接 E L I S A 对未感染野生东方田鼠( W M F)、室内繁殖东方田鼠( B M F)和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15 d 的室内繁殖东方田鼠( B M Fi15 )的抗日本血吸虫 4 种不同阶段抗原的抗体进行了检测,并与昆明小鼠感染尾蚴15 d( A Mi15 )、42 d( A Mi42)和未感染组( A M)作了对比。结果: W M F和 B M F的抗日本血吸虫抗体检出率以抗 J A Ab 最高(94. 6% 和 94. 4% ), 抗 A W A Ab 其次(85. 5% 和 83. 3% ), 抗 S E A Ab (58. 1% 和59.4% ),抗 C A Ab(14.3% 和13.9% )最低。 B M Fi15 的4 种抗体水平较未感染组显著升高, 抗 J A Ab 和抗 A W A Ab 的检出率为 100% ,抗 S E A Ab 为84.4% ,抗 C A Ab 为65.6% ; W M F、 B M F和 B M Fi15 的4 种抗体水平呈相同趋势( J A> A W A> S E A> C A), B M Fi15
    福建棘隙吸虫与相关虫种随机引物扩增多态DNA分析及感染实验观察
    程由註;张耀娟;林陈鑫;章子豪;俞小淙;林金祥;蔡明阶;车卫红
    1999, 17(3):  3-139. 
    摘要 ( )   PDF (31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探讨福建棘隙吸虫与相关虫种分类问题。方法:应用 28 个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 D N A,根据福建棘隙吸虫、藐小棘隙吸虫(安徽)与日本棘隙吸虫(福建和江西)作相似性分析;现场采检叶形棘隙吸虫(湖北)、藐小棘隙吸虫(安徽)和福建棘隙吸虫囊蚴进行人工感染实验及形态观察。结果:分析福建、安徽与江西省 3 种棘隙吸虫的 469 个多态 D N A 片段,福建棘隙吸虫与日本棘隙吸虫福建株、日本棘隙吸虫江西株与福建株、福建棘隙吸虫与安徽的藐小棘隙吸虫间基因组 D N A 的 R A P D 相似率分别为 20.8% 、99.7% 及 97.6% 。湖北、安徽和福建 3 省均分别获得叶形棘隙吸虫、福建棘隙吸虫及日本棘隙吸虫 3 种棘隙吸虫。结论:福建棘隙吸虫与日本棘隙吸虫为两个独立虫种,安徽的藐小棘隙吸虫与福建棘隙吸虫为同一虫种。湖北、安徽与福建 3 省均存在叶形棘隙吸虫、福建棘隙吸虫和日本棘隙吸虫 3 种吸虫的混合感染,其中福建棘隙吸虫较为常见
    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患者转化生长因子β_1mRNA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陈峰;蔡卫民;陈智;刘荣华
    1999, 17(3):  4-142. 
    摘要 ( )   PDF (25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研究血吸虫病患者 T G Fβ1 m R N A 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 R T P C R 加 dotblot法测定血吸虫病患者 P B M C中 T G Fβ1 m R N A 水平,与肝硬变和肝癌患者作比较,并研究了部分肝脏组织(肝癌患者16 例,肝血管瘤患者正常肝组织 5 例)中 T G Fβ1 m R N A 水平与 P B M C中水平的关系。同时,测定血清中 H A、 L N、 ColⅠⅤ和 P CⅢ水平,作为衡量肝纤维化活动与否的指标。结果: P B M C内 T G Fβ1 m R N A 水平在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组(n= 21,126±014),肝硬变患者组(n= 15,205±081)和肝癌患者组(n= 25,183±129)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n= 16,062±040)( P< 005)。其中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组又显著低于肝硬变患者组或肝癌患者组( P< 005),后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05)。肝组织与 P B M C内 T G Fβ1 m R N A 水平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血清 H A、 ColⅣ和 L N 异常组的 T G Fβ1 m R N A 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 P< 005)。结论: P
    恶性疟原虫云南株富含组氨酸蛋白II部分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肖建华;李明;毕惠祥;王萍;李英杰
    1999, 17(3):  5-145. 
    摘要 ( )   PDF (19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测定恶性疟原虫云南株富含组氨酸蛋白 I I部分序列,了解该虫株与其它虫株 H R P I I基因序列的差异。方法:采用 P C R 方法特异性扩增 H R P I I基因片段,并将该基因片段克隆于 M 13 载体,用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进行测序,应用 P C G E N E软件对不同虫株恶性疟原虫 H R P I I进行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我国云南株恶性疟原虫与 7 G8 及 D10 虫株 H R P I I基因有不同程度的差异,3 虫株间 H R P I I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70.3% ,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 68.6% 。结论:云南株与7 G8 及 D10 虫株 H R P I I基因存在差异。
    检测血清和脑脊液中囊尾蚴循环抗原诊断脑囊虫病的研究
    蔺心敬;李桂苹;霍海英;徐风全;李庆山;赵中平
    1999, 17(3):  5-148. 
    摘要 ( )   PDF (21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用抗血清检测脑囊虫病患者血清和脑脊液( C S F)中囊尾蚴循环抗原( C Ag)诊断脑囊虫病。方法:用 S D S P A G E提纯的蛋白质分子量为 64 k Da、53 k Da、32 k Da~30 k Da 的囊尾蚴抗原分别免疫家兔,制备相应的抗血清,以双夹心 E L I S A 检测患者血清和 C S F中 C Ag。结果:抗53 k Da 抗原抗血清对 32 例脑囊虫病活动型患者血清和 C S F中 C Ag 的检出率分别为93.8% 和91.7% ,16 例脑囊虫病非活动型患者仅1 例 C S F C Ag 阳性。 C Ag 检出率明显高于用抗64 k Da、32 k Da~30 k Da 囊尾蚴抗原抗血清检测的结果( P< 0.05)。结论:抗53 k Da 囊尾蚴抗原抗血清检测活动型脑囊虫病患者血清和 C S F中的 C Ag 敏感性较高,特异性较强,可用于活动型脑囊虫病的诊断和疗效考核。
    晚期日本血吸虫病的家庭聚集性研究
    刘颖;袁鸿昌;林丹丹;胡飞;刘跃民;张绍基;赵根明;姜庆五
    1999, 17(3):  7-151. 
    摘要 ( )   PDF (24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探讨晚期日本血吸虫病的家庭聚集性。方法:选择江西省玉山县81 例晚血和67 名非晚血的患者作为先证者和对照,调查其二级以内的亲属晚血患病情况,比较先证者近亲、远亲和对照组的患病率,并用 0 截尾 Poisson 分布和0 截尾负二项分布模型拟合晚血病例在人群中的分布,分析晚血的家庭聚集性。结果:先证者的一级亲属患病率高于二级亲属和对照组亲属;晚血在人群中的分布超越了 Poisson 分布的概率范围而与负二项分布一致。结论:晚期日本血吸虫病具有家庭聚集性。
    阿苯达唑对小鼠旋毛虫囊包幼虫作用后的组织化学观察
    陈小宁;陈佩惠;季凤清;王佚星;王峰;王凤云
    1999, 17(3):  8-154. 
    摘要 ( )   PDF (35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探讨阿苯达唑对小鼠旋毛虫囊包幼虫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形态学、组织学及组织化学方法观察阿苯达唑治疗后囊包幼虫的形态学、组织学及酶的活性变化。结果:阿苯达唑治疗组,囊包幼虫的结构明显破坏,虫体缩小与断裂,部分虫体被吸收,囊包内伴有炎细胞浸润。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治疗组虫体糖原减少, R N A、 S D H、 A T Pase、 A C P活性均低于对照组,而 L D H 活性高于对照组。结论:阿苯达唑对旋毛虫的生理功能有影响。
    云南省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基因分型及测序
    诸欣平;周蕾;刘强;高欣
    1999, 17(3):  9-158. 
    摘要 ( )   PDF (1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确定云南省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 M S P 1)基因分型和探讨 M S P 1 基因多态性的遗传及地理特征。方法:采用巢式 P C R法和引物标记周期反应测定法,对云南疫区恶性疟原虫群体 M S P1 基因分型,并对代表株进行基因序列分析。结果:30 例云南恶性疟患者,检出38 个基因型虫株,其中 M A D20 型是优势虫株, K1 次之, R O33 最少,并存在不同基因株混合感染现象。扩增片段序列分析表明,云南疫区的 M A D20 型、 K1 型和 R O33型均分别与国际上典型的 M S P1、 M A D 20、 K1 和 R O 33 等位基因代表株具有高度的同源性。结论:以 M S P1 为基因标记物的基因分型法,有助于掌握流行区疟原虫种群的基因特点、分布及流行特征。
    小鼠脾内注射日本血吸虫病患者尿液循环抗原制备单克隆抗体
    吴琛耘;娄文娴;薛纯良
    1999, 17(3):  10-161. 
    摘要 ( )   PDF (27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用一种快速免疫方法制备抗人尿液日本血吸虫循环抗原的单克隆抗体。方法: 将日本血吸虫病患者尿液用15% 三氯醋酸提取循环抗原后采用脾内直接注射法免疫 B A L B/c小鼠制备单克隆抗体。结果: 建立了 2 株分泌抗人尿日本血吸虫循环抗原的单克隆细胞株2 E6 及2 B11,两者免疫球蛋白鉴定均属 Ig M 类, E L I S A测得单抗对尿液循环抗原( I H U C Ag),效价分别为2.56×105 和6.4×104 。琼脂双扩散试验显示2 株单抗与正常人尿三氯醋酸提取物均不能形成沉淀线,而2 E6 与日本血吸虫病患者尿液循环抗原能产生沉淀线。分别用2 B11 和2 E6 腹水为捕捉抗体, H R P H11 为酶标抗体检测 12 例急性血吸虫病患者尿液,依次为6 例和3 例阳性,8 例正常人尿液均为阴性。结论: 用血吸虫病患者尿液提取的循环抗原经脾脏注射免疫 B A L B/c 小鼠制备单克隆抗体用于检测日本血吸虫病患者尿液中循环抗原是可行的。
    重组日本血吸虫26kDaGST抗原免疫家兔后抗体动态观察
    徐裕信;宋光承;刘述先
    1999, 17(3):  11-164. 
    摘要 ( )   PDF (24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重组日本血吸虫26 k Da G S T 抗原免疫家兔后抗体水平动态变化。方法: 家兔随机分为免疫组与佐剂对照组,免疫组用纯化重组日本血吸虫 26 k Da G S T 抗原加福氏佐剂免疫;佐剂对照组用0.85% 盐水加福氏佐剂免疫。免疫后,每兔逐周取耳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 L I S A) 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水平。结果: 免疫组家兔从免疫后第4 w k 起血清中特异性抗 G S T 抗体升高,且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达65 w k。结论: 重组日本血吸虫 26 k Da G S T 抗原免疫家兔后,特异性抗 G S T 抗体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且至少能维持 1 年。
    大理市山村有血吸虫感染钉螺螺点疫源性的纵向观察
    李飞;夏代光;马灿华;贾雪梅;张学筝
    1999, 17(3):  12-166. 
    摘要 ( )   PDF (11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索阳性螺点疫源性的规律,为制定有效的防治血吸虫病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大理市沙里木庄村一个有血吸虫感染钉螺存在的螺点(简称阳性螺点)进行连续4 年的纵向观察。每次均通过随机环境抽样法设框进行螺情调查,并将所捕获钉螺全部解剖,检测钉螺自然感染率。结果: 4 年中共查螺8 次,均查到活螺,且螺点的位置、范围相对稳定,其中有6 次查获感染性钉螺,钉螺的平均感染率为3.9% (86/2 157)。结论: 云南山区阳性螺点的位置、范围疫源性相对稳定。因此,消灭阳性螺点是防治血吸虫病的最佳措施。
    鄱阳湖区血吸虫病防治试点研究(英文)
    林丹丹;HidenoriMurakami;张绍基;吴忠道;宁安;TomokoMurakami;TokaoTotsuya;辜小南;胡广汉;高祖禄;刘跃民;胡飞;陈太辉
    1999, 17(3):  13-171. 
    摘要 ( )   PDF (16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纵向观察鄱阳湖区血吸虫病重疫区血吸虫病防治效果。方法:采取每年全民化疗结合健康教育的防治策略。此外,在 1996 年血吸虫病易感季节,成年男性加服血吸虫病预防药物青蒿琥酯。结果:居民血吸虫感染率和感染度分别从 1992 年的 26.0% 和 1.92 下降到 1994 年的 10.7% 和 0.55;居民肝、脾肿大,肝实质状况得到显著改善;1995 年夏季试区遭受洪水灾害,居民血吸虫感染率和感染度又上升至18.4%和 1.04;1996 年由于上述防治策略的继续实施及易感季节高危人群口服血吸虫病预防药物青蒿琥酯,居民血吸虫病感染率和感染度又下降至5.0% 和0.25。结论:每年全民化疗结合健康教育与高危人群口服血吸虫病预防药物是控制湖区血吸虫病的一项有效策略。
    实验研究
    猪囊尾蚴抗原与猪白细胞介素-4基因融合DNA疫苗载体的构建
    吴丹;郭瀛军;孙树汉
    1999, 17(3):  14-174. 
    摘要 ( )   PDF (22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为增强猪囊尾蚴抗原c C1 的免疫保护作用而构建一表达猪白细胞介素4( I L4)与 c C1 抗原融合蛋白的 D N A 疫苗载体。方法: 通过聚合酶链反应( P C R),分别扩增猪 I L4c D N A 和c C1c D N A 片段并进行融合,获得的嵌合基因 I L4c C1 中含有10 个氨基酸的中间接头序列,同时对其5’ A U G 侧翼序列进行翻译优化突变。结果:经酶切鉴定,证实有一1.5 kb 的片段插入载体,其 D N A 序列分析结果与文献报道和实验设计完全一致。结论:表达猪 I L4 与猪囊尾蚴抗原c C1 融合蛋白的 D N A 疫苗载体构建成功。
    临床报道
    复方蒿甲醚片治疗间日疟的效果
    李兴亮;李崇珍;车立刚;刘行知;李宗惠;黄德顺;何伟;刀清勇
    1999, 17(3):  15-177. 
    摘要 ( )   PDF (18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复方蒿甲醚片治疗间日疟疗效的影响。方法:用复方蒿甲醚片(每片含苯芴醇 120 m g、蒿甲醚 20 m g)16 片3 d 分服( A 组)、20 片5 d 分服( B组),氯喹伯氨喹8 日疗法( C对照组)三组分别治疗36 例、41 例和 55 例。结果: A、 B、 C三组的平均退热时间相近,分别为 22.3 h、23.2 h 和25.0 h;平均原虫转阴时间为33.5 h、30.5 h 和44.9 h; A、 B两组均显著快于 C组( P< 0.01)。治后9 个月的临床复发率: A、 B、 C组各为84.9% 、78.8%和 22.9% ; A、 B组均显著高于 C组( P均< 0/01)。结论:两种治疗方案治疗间日疟均具有速效。
    综述
    阿苯达唑及其它抗包虫药物的实验研究进展(英文)
    高建宁;翟自立
    1999, 17(3):  16-183. 
    摘要 ( )   PDF (35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血吸虫遗传变异的研究进展
    俞小淙;吴观陵
    1999, 17(3):  17-187. 
    摘要 ( )   PDF (2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术争鸣
    中国一例人体舌形虫病虫种的错误鉴定
    裘明华;陈茂梁
    1999, 17(3):  18-188. 
    摘要 ( )   PDF (14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摘要
    云南省丝虫病调查
    杨家伦;杨洪模;张莉莉;薛茂德;张炳翔;王会珍
    1999, 17(3):  19-189. 
    摘要 ( )   PDF (7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编码大陆株日本血吸虫天冬酰胺肽链酶cDNA的克隆及其在BALB/c小鼠体内的表达
    李传明;石佑恩
    1999, 17(3):  20-190. 
    摘要 ( )   PDF (1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伯氏疟原虫线粒体、微粒体与酸沉淀蛋白中氯喹量的分布
    王琴美;王鸣杰;常惠玲
    1999, 17(3):  21-191. 
    摘要 ( )   PDF (13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驱虫治疗控制蛔虫、鞭虫和钩虫感染的观察
    吴钦华黎炽森农亮红杨兰甘耀成许洪波罗中强龙中连黎启明黄扩雄
    1999, 17(3):  22-192. 
    摘要 ( )   PDF (3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简报
    甘肃省秦安县白蛉的监测
    陈生邦;李凡;何金萍;刘丕宗
    1999, 17(3):  23-148. 
    摘要 ( )   PDF (12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慈溪市采用IFAT过筛流动人口检出疟疾病例的结果
    沈长胜;叶建杰;孙绍生
    1999, 17(3):  24-158. 
    摘要 ( )   PDF (14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报告
    阑尾囊虫病一例
    刘书绵;刘德惠
    1999, 17(3):  25-151. 
    摘要 ( )   PDF (13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生儿输注血浆感染间日疟一例
    徐华么
    1999, 17(3):  26-161. 
    摘要 ( )   PDF (12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儿童旋毛虫病28例
    赵冬菊;李霞
    1999, 17(3):  27-177. 
    摘要 ( )   PDF (13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