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5年 第23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5-02-28
    论著
    免疫刺激序列增强日本血吸虫DNA疫苗的免疫保护作用
    赵松;朱荫昌;D.A.Harn;司进;任建功;殷旭仁;何伟;梁幼生;徐明;许永良
    2005, 23(1):  1-5. 
    摘要 ( )   PDF (37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免疫刺激序列在日本血吸虫Mr 23 000膜蛋白 (SjC23)DNA疫苗诱导BALB/c小鼠抗血吸虫感染中的作用。 方法 将SjC23基因片段克隆到增加了免疫刺激序列的真核表达质粒 pcDNA3.1-CpG中,构建pcDNA3.1-SjC23/CpG。 40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 4组 ,① pcDNA3.1对照组 ;②pcDNA3.1-SjC23组 ;③ pcDNA3.1-CpG组 ;④ pcDNA3.1-SjC23/CpG组。每鼠经两侧股四头肌注射质粒DNA共100 μg ,隔 2周加强免疫 1次 ,共 3次。末次免疫后 4周经腹部皮肤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 45条 /鼠 ,45d后计数成虫及肝脏虫卵数。首次免疫前和感染前 2d分别经尾静脉采血 ,检测IgG及IgG1、IgG2a。末次免疫后 3周取小鼠脾细胞 ,检测经伴刀豆球蛋白和SjC23重组蛋白刺激后小鼠白细胞介素 2 (IL-2 )、白细胞介素 4(IL-4)和γ干扰素 (IFN-γ)。用51Cr释放法检测经SjC23重组蛋白刺激后脾细胞对小鼠淋巴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结果 ②组和④组减虫率分别为 2 8.1%和 3 5.1% ,减卵率分别为 2 1.6%和 2 6.5 %。④组减虫率显著高于②组 (P <0.0 5 )。这两组均检测到特异性IgG ,IgG2a/IgG1比值分别为 10.1和 12.2。脾细胞经伴刀豆球蛋白和SjC23重组蛋白刺激后的IL-2水平 ,②组较①组、④组较③组均有升高。②组脾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活性为9.7%, ④组为40.0%。 结论 疫苗载体中增加免疫刺激序列,可提高SjC23 DNA 疫苗在BALB/c小鼠中诱导产生的免疫保护作用。
    Ⅱ类人白细胞抗原等位基因与晚期肝脾型日本血吸虫病的相关性研究
    章俊华;刘文琪;李雍龙;龙小纯
    2005, 23(1):  2-9. 
    摘要 ( )   PDF (16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Ⅱ类人白细胞抗原 (HLA-Ⅱ)基因多态性与晚期肝脾型日本血吸虫病的相关性。 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 (PCR-SSP)技术对 46例晚期肝脾型日本血吸虫病患者 (实验组 )和 43例慢性日本血吸虫病患者 (对照组 )HLA-DRB1、DPA1、DQA1和DQB14个基因位点的等位基因进行分型。对两组间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进行 χ2 检验。 结果 实验组HLA-DRB1*04、DPA1*0103、DQA1*0601和DQB1*020 1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而HLA-DQA1*0501和DQB1*0601等位基因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结论 HLA-DRB1*04、DPA1*0103、DQA1*0601和DQB1*0201等位基因 ,因其与晚期肝脾型日本血吸虫病呈显著的正相关 (P <0.0 5 )而可能是该病的遗传易感基因 ,而HLA-DQA1*0501和DQB1*0601等位基因与对该病存在抵抗性有关。
    新疆伊犁河谷肝棘球蚴病临床资料分析
    高永盛;朱马拜;郭永忠;丁木拉提;阿尔新;王艳;初伊明;温浩;梁东;李世才;李长玉
    2005, 23(1):  3-13. 
    摘要 ( )   PDF (11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新疆伊犁河谷肝棘球蚴病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诊治方法。 方法 对 1993~ 2003年伊犁河谷多家医院经手术确诊并治疗的肝棘球蚴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共 2049例肝棘球蚴病患者 ,其中细粒棘球蚴病 1965例占 96% ,泡球蚴病 84例占 4%。所有病例经棘球蚴皮内过敏试验、B超、彩超、X线检查、X线断层照相术 (CT)、磁共振成像术 (MRI)、血清学免疫试验均可确诊。确诊病例经手术治疗2 034例占 99.2 %。其中 ,行肝叶切除术、肝棘球蚴外囊膜内完整切除术、肝棘球蚴囊肿外囊外切除术共 3 0 2例占 14.7% ,无术后复发及并发症。术后服药 (吡喹酮、阿苯达唑、阿苯达唑脂质体 ) 754例占 36.7% ,均有一定疗效。肝棘球蚴病流行病学特点是沿伊犁河谷流行、散布。患者均生活在农牧区 ,均有与牛、羊、狗密切接触史 ,当地各民族人群均有发病 ,女性 1 125例占 5 4%。25~49岁发病率较高为 982例占 48%。 1993-2003年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结论 肝棘球蚴病是新疆伊犁地区高发病、多发病 ,沿伊犁河谷流行、散布。应进一步加强病畜管理、改良手术治疗方法 ,积累临床经验。
    弓形虫主要表面抗原p30单价及复合基因疫苗的构建
    杨婷婷;何深一;蒋华;古钦民;丛华;周怀瑜;张加勤;李瑛;赵群力
    2005, 23(1):  4-17. 
    摘要 ( )   PDF (59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构建弓形虫单价基因疫苗 pcDNA3.1-p30及复合基因疫苗 pcDNA3.1-p30-ROP2 ,并比较两种疫苗对小鼠的免疫保护性。 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从弓形虫RH株基因组DNA中分别扩增编码弓形虫主要表面抗原 p30和弓形虫棒状体蛋白 2 (ROP2 )的基因片段 ,经T-A克隆 ,将p30单价基因及 p30-ROP2复合基因片段分别插入真核细胞表达载体pcDNA3.1,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质粒 pcDNA3.1-p30及pcDNA3.1-p30-ROP2。分别免疫BALB/c小鼠 ,设磷酸缓冲盐溶液 (PBS)组、pcDNA3.1空质粒组为对照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ELISA)检测血清特异性IgG抗体 ;弓形虫速殖子腹腔攻击感染观察小鼠生存时间。  结果 获得 pcDNA3.1-p30、pcDNA3.1-p30-ROP2重组表达质粒 ,用 pcDNA3.1-p30-ROP2免疫的小鼠 ,其IgG抗体吸光度 (A490 =2.0 5 1± 0.3 3 7)高于用 pcDNA3.1-p30的吸光度 (A490 =1.892± 0.3 69) (P <0.0 5 )。攻击感染弓形虫后小鼠生存时间 ,用 pcDNA3.1-p30-ROP2免疫的小鼠 ,较用 pcDNA3.1-p30的明显延长 (P <0.0 1)。  结论 弓形虫不同生活阶段的抗原复合基因疫苗较单价基因疫苗具有更好的免疫保护性。
    华支睾吸虫成虫转录辅激活因子基因在原核细胞中的克隆、表达及其生物功能分析
    张咏莉;余新炳;吴德;吴忠道;毕惠祥
    2005, 23(1):  5-23. 
    摘要 ( )   PDF (47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构建华支睾吸虫成虫转录辅激活因子 (transcriptionalcoactivator ,TC)基因 (TC基因 )原核重组质粒 ,进行原核表达、鉴定及生物功能分析。 方法 根据TC基因已知序列设计 1对引物 ,从华支睾吸虫成虫cDNA文库中扩增TC基因片段 ;将目的基因进行聚合酶链反应 (PCR) ,其产物和空质粒 pGEX-4T-1、pET30a (+ )同时用限制性内切酶BamHⅠ、SalⅠ双酶切 ,纯化回收后连接并转化大肠埃希菌 (E .coli BL21)。将构建的重组质粒pGEX-4T-1-TC和 pET30a (+ )-TC分别经双酶切、PCR及测序鉴定后在大肠埃希菌BL21中诱导表达。用十二烷基磺酸钠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SDS-PAGE)和蛋白质印迹法 (Western blotting)鉴定其表达效果 ,用亲和层析法纯化重组质粒pET30a (+ )-TC表达产生的组氨酸重组蛋白 (His-TC)。 结果 构建了TC基因原核重组质粒pGEX-4T-1-TC和 pET30a (+ )-TC。SDS-PAGE结果表明TC基因在大肠埃希菌BL21系统获得高效表达 ,其重组蛋白分子量与理论值相符。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重组质粒 pGEX-4T-1-TC表达的谷胱甘肽硫转移酶 (GST)重组蛋白(GST-TC)可被华支睾吸虫免疫兔血清识别 ,具有免疫反应性。纯化的TC基因的组氨酸 (His)重组蛋白 (His-TC)经SDS-PAGE显示单一条带。 结论 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由华枝睾吸虫成虫cDNA文库中筛选出TC基因,并成功予以克隆,表达及纯化。
    阴道毛滴虫铁氧还蛋白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谢辉;王雅静;帖超男;毕世樑;刘佩娜
    2005, 23(1):  6-26. 
    摘要 ( )   PDF (28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构建阴道毛滴虫铁氧还蛋白 (ferredoxin ,Fd)基因重组质粒 ,并进行克隆及序列分析。 方法 根据Fd基因已知序列 ,设计合成 1对引物 ,应用螯合树脂 (Chelex-100 )提取基因组DNA ,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扩增出Fd基因 ,克隆入pMD-18T载体 ,转化大肠埃希菌JM109感受态细胞 ,经PCR及酶切鉴定、测序。 结果 Fd基因体外扩增产物长度为 306 bp ,重组质粒经PCR及酶切鉴定结果表明获得正确重组子 ,测序结果表明其片段与已知序列吻合。 结论 克隆出阴道毛滴虫Fd基因。
    我国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的消长
    刘德全;冯晓平;杨恒林;林世干;陈文江;杨品芳
    2005, 23(1):  7-31. 
    摘要 ( )   PDF (19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监测停止或减少使用氯喹防治恶性疟后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的变化。 方法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 (WHO)制定的体外微量法和体内四周法 ,在停用氯喹后不同时间测定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的敏感性。 结果 海南省乐东县抱由镇体外法测定抗性率由 1981年的 97.9%降至 1997年的 2 6.7% (P <0.0 1) ,完全抑制裂殖体形成的平均药浓度由 10.46±7.14 pmol/μl 血 降至 1.63± 1.47pmol/μl 血 (P<0.0 1) ,用较高药浓度 (>6.4pmol/μl血)才能完全抑制裂殖体形成的病例所占比例由 83.3 %降为 6.7% (P<0.0 1)。体内法测定抗性率由 1981年的 84.2 %降为 1997年的 18.4% (P<0.0 1) ,三级抗性 (RⅢ )占抗性病例的比例由 5 3.1%降为 14.3 % (P<0.0 1) ,血中无性体疟原虫平均消失时间由 72.0± 2 1.6 h变为 5 0.7± 16.1 h。2 0 0 1年三亚市雅亮乡体外法测定抗性率为 5 9.8% ,平均抑制药浓度 3.5 6± 2.12 pmol/μl 血 。 2 0 0 3年乐东县福抱乡体内法测定抗性率为 62.5 % ,RI、RⅡ和RⅢ分别占抗性病例 50 %、30 %和 20 % ,无性体疟原虫平均消失时间 5 6.9± 17.2 h。云南省勐腊县体外法测定抗性率由 1981年的97.4%降至 1999年的 77.8% (P <0.0 1) ,完全抑制裂殖体形成的平均药物浓度由 17.2± 12.6 pmol/μl血降至4.4±3.1 pmol/μl(P<0.01)。2002年景洪县体外法测定抗性率为70.4%,抑制裂殖体形成的平均药物浓度为4.0±3.3 pmol/μl 血。 结论 减少或停止使用氯喹后,我国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呈降低趋势,逐渐恢复了对氯喹的敏感性。
    旋毛虫新生幼虫p46000抗原基因的表达与抗原性分析
    原丽红;付宝权;刘明远;高飞;张亚兰;吴秀萍;林本夫;李莲瑞;卢强;陈启军;P.Boireau
    2005, 23(1):  8-35. 
    摘要 ( )   PDF (25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旋毛虫新生幼虫p46000抗原基因进行原核表达并检测重组抗原的抗原性。 方法 利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扩增目的基因 ,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 pET-28a ,构建重组表达质粒 ,经酶切及测序鉴定后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DE3 ),以异丙基-β-D 硫代半乳糖苷诱导表达。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SDS-PAGE)、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ELISA)和蛋白质印迹法 (Western blotting)分析表达产物。 结果  SDS-PAGE结果显示表达产物的分子量约为Mr 48000 ,与理论值相符。ELISA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 ,重组蛋白可被旋毛虫感染的猪血清和兔抗重组蛋白血清识别 ;兔抗重组蛋白血清可识别旋毛虫新生幼虫抗原Mr 46000蛋白。 结论 成功表达了旋毛虫新生幼虫p46000抗原基因 ,重组抗原具有良好的抗原性。
    不同发育阶段广州管圆线虫的抗原分析
    李华;陈晓光;沈浩贤;彭鸿娟;赵醒村
    2005, 23(1):  9-39. 
    摘要 ( )   PDF (37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不同发育阶段广州管圆线虫抗原差异 ,筛选优势诊断抗原分子。 方法 对不同发育阶段的广州管圆线虫的虫体蛋白进行十二烷基磺酸钠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SDS PAGE)和免疫印迹分析。结果 不同发育阶段的虫体蛋白质谱大致相同 ,SDS PAGE中出现的少数差异带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blotting)中无明显差异。各期虫体抗原相对分子质量为Mr 40 000、50 000、 66 000和 80 000的 ,与感染大鼠和正常大鼠血清均出现反应条带。 2~3周幼虫Mr 104 000与 2周感染血清出现明显反应条带。雌虫Mr 33 000及所有虫体的Mr 32 000抗原与感染后 2周血清出现反应条带 ,与感染 3周~5月的大鼠血清均出现明显反应 ,与正常大鼠血清均无明显反应。 结论 Mr 40 000、50 000、66 000和80 000抗原可能在以虫体粗抗原作探针的免疫诊断中引起非特异性反应。幼虫Mr 104 000、雌虫Mr 33 000和所有虫体的Mr 32 000可作为广州管圆线虫病早期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的候选抗原分子。

    淡色库蚊氯菊酯抗性品系和敏感品系的生物学特性
    宋锋林;赵彤言;董言德;陆宝麟
    2005, 23(1):  10-42. 
    摘要 ( )   PDF (15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淡色库蚊氯菊酯抗性品系和敏感品系生物学特性的差异。 方法 在实验室观察淡色库蚊氯菊酯抗性品系及敏感品系的吸血、繁殖和发育等生物学特性 ,构建实验种群生命表。 结果 淡色库蚊氯菊酯抗性品系吸血率低于敏感品系 ,卵、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及成虫寿命均长于敏感品系 ,卵期死亡率高于敏感品系。以上各项 ,两种品系间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 (P <0.01)。抗性品系相对于敏感品系的适合度为 0.58。 结论 淡色库蚊氯菊酯抗性品系表现出对生长发育和繁殖的不利性。

    融合基因IFN-α1b/CSPⅡ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在大肠埃希菌中的表达
    陈慧红;余新炳;高兴政
    2005, 23(1):  11-47. 
    摘要 ( )   PDF (54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构建融合基因IFN α1b/CSPⅡ的原核表达载体并予以表达。 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从人基因组DNA中扩增出IFN α1b基因 ,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 pGEX 4T 1,构建原核表达载体 pGEX 4T 1/IFN α1b。利用PCR法从恶性疟原虫基因组DNA中扩增出环子孢子蛋白Ⅱ区 (CSPⅡ )基因 ,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 pGEX 4T 1,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GEX 4T 1/CSPⅡ 。用限制性内切酶BamHⅠ和EcoRⅠ将IFN α1b从原核重组质粒 pGEX 4T 1/IFN α1b中切下 ,克隆入经相同酶切的原核重组质粒pGEX 4T 1/CSPⅡ 中 ,构建融合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 pGEX 4T 1/IFN α1b/CSPⅡ。融合基因IFN α1b/CSPⅡ经异丙基 β D硫代半乳糖苷 (IPTG )诱导 ,在大肠埃希菌中进行初步表达。结果 构建的原核表达载体 pGEX 4T 1/IFN α1b、pGEX 4T 1/CSPⅡ和 pGEX 4T 1/IFN α1b/CSPⅡ经PCR和酶切鉴定与预期结果一致。证实融合基因IFN α1b/CSPⅡ拼接成功并正确地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在大肠埃希菌中表达出融合蛋白IFN α1b/CSPⅡ ,该融合蛋白经十二烷基磺酸钠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SDS PAGE)分析与理论预测值相符。经蛋白质印迹法 (Westernblotting)鉴定具有免疫原性。 结论 构建了融合基因IFN α1b/CSPⅡ的原核表达载体 ,并在大肠埃希菌中表达了。

    实验报道
    PCR-ELISA检测大鼠卡氏肺孢子虫DNA的研究
    陈盛霞;姜旭淦;仇锦波;徐会娟;帅连云
    2005, 23(1):  12-50. 
    摘要 ( )   PDF (18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卡氏肺孢子虫 (P.c )DNA的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测定(PCR-ELISA)方法 ,并探讨其应用价值。 方法 实验组患卡氏肺孢子虫肺炎的SD大鼠和Wistar大鼠各 2 8只 ,采用PCR法扩增大鼠肺组织DNA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ALF)DNA ,用PCR ELISA检测其扩增产物。 2 8只患病大鼠分别制作肺组织印片及BALF涂片 ,姬姆萨 (Giemsa)染色镜检 10 0个视野中有无P .c包囊 (或滋养体 ) ,与PCR ELISA检测扩增产物结果比较。 结果 两种方法检测大鼠肺组织DNA阳性率及BALFDNA阳性率 ,结果相同 ,均分别为 96.4% (27/28)和100% (28/28)。Giemsa染色镜检P.c包囊 (或滋养体 ) ,结果为阳性的大鼠 ,PCR ELISA检测扩增产物结果也均为阳性。阴性对照组 ,两种大鼠的肺组织和BALF各10份标本 ,均有1只大鼠阳性。 结论 PCR ELISA检测大鼠卡氏肺孢子虫DNA ,敏感性较高 ,特异性较好 ,操作简便 ,具有实用价值。
    综述
    阴道毛滴虫遗传学特性研究
    袁丽杰;高兴政
    2005, 23(1):  13-55. 
    摘要 ( )   PDF (16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阴道毛滴虫 (Trichomonas vaginalis)是Donne于 1836年从脓性阴道分泌物和男性泌尿生殖道分泌物中首次发现 ,1916年被确认为妇女滴虫性阴道炎的病原体。 1957年发现了有效的治疗药物甲硝唑(metronidazole)。 196 2年临床首次报道阴道毛滴虫对甲硝唑具抗药性。最新资料表明 ,人体感染阴道毛滴虫可增加对其他性传播疾病病原体的易感性, 感染免疫缺损病毒 (HIV)的机率增加 2~4倍 ,促进HIV在人群中广泛流行 。阴道毛滴虫作为一种性传播疾病病原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有关阴道毛滴虫黏附过程的研究进展
    帖超男;谢辉;王雅静
    2005, 23(1):  14-58. 
    摘要 ( )   PDF (9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滴虫病是常见的性传播疾病 ,世界每年约有12亿患者。我国近年来男性及女性感染率均有上升趋势 ,分别约占性疾病患者的1/ 4 。关于阴道毛滴虫的致病机制 ,目前研究较多的是有关虫体黏附宿主上皮细胞过程。这也是阴道毛滴虫能够感染并寄生于宿主细胞的关键性环节 。
    网络资源
    蜱螨学网络资源简介
    崔玉宝;李朝品
    2005, 23(1):  15-62. 
    摘要 ( )   PDF (1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世纪末 2 0世纪初 ,蜱螨学 (acarology)在欧州快速发展 ,并于20世纪50年代从昆虫学中正式分离成为独立学科。196 3年第1届国际蜱学大会在美国召开 ,第11届会议于2002年 9月在墨西哥梅里达召开。1959年 ,《Acarologia》在法国创刊。现已有近10种蜱螨学专业期刊。蜱螨的分类学、系统发育学、形态学、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进化生态和害螨防治等研究工作已取得令人欣慰的成绩。
    简报
    黑龙江省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
    葛涛;袁爽;纪卓
    2005, 23(1):  16-13. 
    摘要 ( )   PDF (2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黑龙江省地处我国东北部 ,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降雨集中气候温热 ,水利资源丰富。作者于 2002年4~10月进行了第2次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 报告如下。
    513例疟疾病例调查分析
    许国君;康杨;杨文;赖勤;席芸华
    2005, 23(1):  17-17. 
    摘要 ( )   PDF (4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近年四川省疟疾发病与管理情况 ,作者收集了1999~2003年7县疟疾病例个案登记表 ,对病例分布及诊治情况进行了分析 ,报告如下。
    河南省新乡市郊区猪羊弓形虫病流行病学调查
    王承民;何宏轩;秦建华;姚四新;王丽荣;刘丽艳;牛朝锋;高明超
    2005, 23(1):  18-31. 
    摘要 ( )   PDF (4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gondii)可感染人、猫、猪、牛、羊、犬、小鼠、兔、鸟类及冷血动物 。近年来我国养猪业也受到影响。上世纪50年代 ,我国陆续从猫、兔、猪、鼠等动物体内分离出弓形虫 ,60年代发现病例 ,70年代发生猪群弓形虫病大流行 。作者于 2 0 0 4年 2~5月对河南省新乡市郊区猪弓形虫感染情况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结果报告如下。
    淮南地区淡水鱼感染华支睾吸虫囊蚴的调查
    蔡茹;李朝品;王健;湛孝东;李梅;柯贤福
    2005, 23(1):  19-39. 
    摘要 ( )   PDF (3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安徽省淮南地区常见淡水鱼华支睾吸虫感染情况 ,作者于2003年4~7月对淮南市部分农贸市场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
    肾棘球蚴病8例
    葛春鸣;王戈泉
    2005, 23(1):  20-55. 
    摘要 ( )   PDF (4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棘球蚴病是牧区常见的地方病。人是中间宿主 ,如果误食犬细粒棘球绦虫卵 ,即在十二指肠孵化成六钩蚴 ,穿过肠黏膜潜入门静脉 ,寄生于肝脏。六钩蚴也可穿过门静脉 ,寄生于肺脏。人的棘球蚴病多发于肝、肺 ,仅有极少量的六钩蚴随动脉血流进入全身其他脏器 。新疆伊犁州新华医院1987~2002年 ,共治疗棘球蚴病524例 ,其中肾棘球蚴病8例 ,报告如下。
    旋毛虫幼虫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凋亡及坏死
    李继红
    2005, 23(1):  21-63. 
    摘要 ( )   PDF (4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细胞凋亡 (apoptosis)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celldeath)。在动物发育过程中普遍存在细胞凋亡现象。秀丽新杆线虫 (Caenorhabditiselegans)在发育过程中产生1 090个细胞 ,有131个细胞经凋亡方式被清除。可见在寄生虫发育过程中细胞凋亡是必需的 ,与寄生虫的生长、发育、感染和转归等密切相关。研究寄生虫细胞凋亡及其规律 ,对于抗寄生虫药物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对发育过程中的旋毛虫幼虫细胞凋亡进行了研究 ,报告如下。
    卫氏并殖吸虫病47例影像学观察
    胡建妙
    2005, 23(1):  22-64. 
    摘要 ( )   PDF (40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并殖吸虫病是区域性分布的寄生虫病 ,多侵犯胸部。有关X线表现文献报道较多 ,B超和CT报道较少。X线、CT与B超联合检查尚未见报道。作者对近年来 47例资料完整的卫氏并殖吸虫病病例进行了影像学分析 ,报告如下。
    肝棘球蚴病穿刺治疗中过敏性休克的防治
    唐群科;张瑛;李永寿;张冬天
    2005, 23(1):  23-I. 
    摘要 ( )   PDF (26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棘球蚴病穿刺治疗中的过敏性休克是穿刺治疗长期列为禁忌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随着治疗病例的增多 ,过敏性休克实际发生率较低 ,穿刺治疗已被广泛接受 。由于肝棘球蚴囊肿穿刺中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较低而对其预防易被忽视 ,一旦出现过敏性休克后病情十分危险。为探讨其发生的原因 ,减少其发生 ,以及在其发生后得到及时正确治疗 ,作者将1998~2002年穿刺治疗中出现过敏性休克的5例棘球蚴病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 ,报道如下。
    湖沼垸内型疫区实施粪管和化疗为主的措施控制耕牛血吸虫病的效果观察
    张玉其;张瑞;张娟;胡合举;舒儒荣;孙维山;何庆炫;刘军;孙爱平;毛昭霞
    2005, 23(1):  24-II. 
    摘要 ( )   PDF (16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防治耕牛血吸虫病是控制湖沼垸内地区血吸虫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1998~2002年 ,作者在湖北省潜江市莲台奄村进行常规血吸虫病查治工作时 ,对重点实施粪管和化疗控制耕牛血吸虫病的效果进行观察 ,报告如下。
    重症粪类圆线虫感染并脑膜瘤、胆结石一例
    苏水莲;陈桂凤;张瑞其
    2005, 23(1):  25-9. 
    摘要 ( )   PDF (4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4年10月 ,作者诊治重症粪类圆线虫感染并脑膜瘤、胆结石1例 ,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