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0年 第28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0-04-30
    论著
    SAG1-MIC8复合DNA基因疫苗免疫小鼠诱导抗弓形虫感染的保护性研究
    姚远;何深一;王花欣;周怀瑜;赵红;李婷;薛明福;朱兴全
    2010, 28(2):  1-88. 
    摘要 ( )   PDF (27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弓形虫SAG1-MIC8复合DNA基因疫苗对C57BL/6J小鼠的免疫保护作用。 方法 构建重组质粒pcDNA3.1-SAG1、pcDNA3.1-MIC8和pcDNA3.1-SAG1-MIC8,并分别转染Hela细胞体外表达蛋白,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鉴定。将70只小鼠随机均分为5组,分别为PBS组、空质粒组、pcDNA3.1-SAG1组、pcDNA3.1-MIC8组和pcDNA3.1-SAG1-MIC8组,每2周肌注免疫(100 μg/只)1次,共3次,于免疫前和初次免疫后13、27、41和55 d采血分离血清。初次免疫后56 d,每组小鼠中7只剖杀后分离脾细胞,另7只经腹膜感染弓形虫RH株速殖子(1×104/只),观察各组生存时间。ELISA法分别检测各组小鼠血清IgG、IgG1、IgG2b和IgG2c水平,以及干扰素γ(IFN-γ)和白介素4(IL-4)水平。放射法检测T淋巴细胞增殖情况。 结果 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重组质粒pcDNA3.1-SAG1、pcDNA3.1-MIC8和pcDNA3.1-SAG1-MIC8均能在Hela细胞表达,蛋白相对分子质量(Mr)分别为34 000、74 000和109 000。pcDNA3.1-SAG1-MIC8组初次免疫后41 d和55 d血清中IgG,末次血清中IgG2b、IgG2c和IFN-γ,以及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均P<0.05)。各组的末次血清中IgG1和IL?鄄4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5组小鼠感染弓形虫速殖子后生存时间中位数分别为3、4、7、7和10 d,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弓形虫SAG1-MIC8复合DNA抗原较SAG1和MIC8单基因抗原有更好的免疫保护性。
    曼氏血吸虫虫卵蛋白IPSE基因合成、表达及特性分析
    谢曙英;陈红根;余传信;殷旭仁;华万全;曾小军;梁幼生;高琪
    2010, 28(2):  2-93. 
    摘要 ( )   PDF (26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合成并表达曼氏血吸虫虫卵白介素4诱导物(IPSE)基因,并对其免疫特性进行分析。 方法 应用重叠PCR方法合成曼氏血吸虫IPSE基因,将其定向克隆至表达载体pET32a(+)的硫氧还蛋白(Trx)序列下游,构建重组表达质粒IPSE/pET32a(+)。将重组质粒转化至大肠埃希菌 BL21(DE3)中,经异丙基?鄄β?鄄D?鄄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Trx-IPSE融合蛋白。大量制备表达产物,用镍螯合亲和层析胶在变性条件下纯化重组Trx-IPSE融合蛋白。用大量PBS对变性融合蛋白进行透析,获得部分复性的可溶性Trx-IPSE融合蛋白。应用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其是否能被慢性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血清中IgG抗体所识别,及其与健康人血清中IgE抗体的结合能力。 结果 人工合成的IPSE基因序列与天然基因序列完全一致。经IPTG诱导,SDS-PAGE分析,含重组质粒的转化子细菌能表达相对分子质量(Mr)约35 700的蛋白分子,与预计Trx-IPSE融合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大小相符。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变性的和复性的Trx-IPSE融合蛋白均能被慢性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血清中IgG抗体识别,融合蛋白Trx-IPSE能与健康人血清中IgE抗体非特异性结合。 结论 曼氏血吸虫IPSE基因合成获得成功,重组表达的IPSE具有与天然抗日本血吸虫抗体反应和与IgE非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细粒棘球绦虫Eg95-EgA31融合基因苜蓿叶蛋白提取液诱导小鼠细胞因子的变化
    叶艳菊;李文桂
    2010, 28(2):  3-97. 
    摘要 ( )   PDF (22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细粒棘球绦虫(Eg)Eg95-EgA31融合基因苜蓿叶蛋白提取液免疫小鼠被Eg原头节攻击感染后体内棘球蚴囊重减少率及细胞因子的变化。 方法 热絮凝法提取转基因苜蓿叶蛋白,同时提取转空质粒(pBI121)苜蓿叶蛋白和正常苜蓿叶蛋白作对照。32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均分4组,A和B组分别用转基因苜蓿叶蛋白提取液100 µl灌胃和10 µl滴鼻免疫小鼠,C组用转空质粒苜蓿叶蛋白提取液10 µl滴鼻免疫小鼠,D组用正常苜蓿叶蛋白提取液100 µl灌胃免疫小鼠。各组小鼠每3 d免疫1次,连续免疫2个月。末次免疫后第8周,各组小鼠用Eg原头节腹腔注射攻击感染(50个/只),感染后第24周剖杀小鼠,分离并称重细粒棘球蚴囊,计算囊重减少率;取脾,分离脾细胞,用Eg粗抗原(EgAg)、伴刀豆球蛋白A(ConA)或脂多糖(LPS)刺激培养,收集脾细胞培养上清液,常规ELISA法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白介素-12(IL-12)、白介素-10(IL-10)、干扰素-γ(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 结果 A、B、C和D组小鼠的棘球蚴囊重分别为(28.0±36.0)、 (41.0±33.0)、 (72.0±36.0)和(78.0±57.0)mg,A组低于D组(P<0.05),囊重减少率为64.1%。A组的IFN-γ、 1L-12和TNF-α水平高于D组(P<0.01), 分别为(925.0±88.6) 、 (22.5±2.7) 和(82.5±11.7) pg/ml, IL-10水平低于D组(P<0.01), 为(125.0±26.7) pg/ml;B组小鼠脾的IFN-γ和TNF-α水平高于D组(P<0.01), 分别为(750.0±100.0) 和(80.0±13.1) pg/ml, IL-12和IL-10水平与D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小鼠脾细胞因子水平与D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用EgAg、ConA或LPS刺激时,刺激组的细胞因子水平高于相应的未刺激组(P<0.05或P<0.01),ConA或LPS刺激组的细胞因子水平高于EgAg刺激组(P<0.05或P<0.01)。 结论 转细粒棘球绦虫Eg95-EgA31融合基因苜蓿叶蛋白提取液可诱导免疫鼠产生Th1型细胞免疫应答以对抗Eg原头节的攻击感染。
    蓝氏贾第鞭毛虫丙酮酸激酶特异性锤头状核酶-GCV重组载体的构建
    曹利静;冯宪敏;魏超君;王凤云;张西臣;卢思奇
    2010, 28(2):  4-102. 
    摘要 ( )   PDF (31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构建蓝氏贾第鞭毛虫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 PK)特异性锤头状核酶?鄄犬贾第虫病毒(Giardia canis virus, GCV)重组载体。 方法 采用RNA draw软件分析贾第虫编码丙酮酸激酶的基因序列,并设计特异性反义锤头状核酶(PKH)序列, 将其与犬贾第虫病毒(GCV)连接,构建重组载体pGCV-PKH。将重组载体线性化体外转录产物,分别进行贾第虫细胞外、细胞内目的mRNA切割实验,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后24 h的各组虫体。采用实时PCR对切割产物进行相对定量分析。 结果 构建了载有蓝氏贾第鞭毛虫丙酮酸激酶特异性锤头状核酶的犬贾第虫病毒重组载体pGCV-PKH。细胞内切割实验结果表明,荧光显微镜下只有pGCV-GFP转染组虫体显示绿色荧光,pGCV-PKH转染组丙酮酸激酶mRNA的相对含量约为正常对照组的33.14%。细胞外切割实验结果表明,该组载体能在细胞外有效切割丙酮酸激酶mRNA,在设定条件下,其切割效率为58.5%。 结论 重组载体pGCV-PKH能有效转染蓝氏贾第鞭毛虫细胞,并能在其细胞内外对丙酮酸激酶mRNA进行有效切割。
    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乳酸脱氢酶基因的序列和重组抗原表位分析
    江莉;王真瑜;马晓疆;张小萍;蔡黎
    2010, 28(2):  5-107. 
    摘要 ( )   PDF (3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乳酸脱氢酶(LDH)基因的序列及重组抗原的表位进行比较分析。 方法 根据GenBank中已知的pLDH基因序列(登录号为DQ198262和DQ060151)设计特异性引物,体外扩增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LDH的全长基因,对两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用SYFPEITHI软件进行表位预测分析。将Pv-LDH和Pf-LDH基因克隆入pET28a表达载体,转化至大肠埃希菌BL21(DE3)株,加入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Western blotting和中和ELISA法鉴定重组蛋白。 结果 Pv-LDH和Pf-LDH基因的编码区全长均为951 bp,编码316个氨基酸,Pf-LDH与参考序列DQ198262完全一致,而Pv-LDH与参考序列DQ060151仅在第666位有一个核苷酸的变异;两者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的一致性分别为75.1%和90.2%。T细胞表位预测分析结果显示,能识别pLDH抗原表位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分子类型共28种,预测的表位数约为180个,相同或相似的表位约占总表位数的75%,Pv-LDH和Pf-LDH特异性表位分别为38个和45个。Western blotting分析显示,Pv-LDH重组抗原可被疟疾患者血清识别,但反应强度明显低于Pv-LDH重组抗原免疫兔血清。中和ELISA试验结果显示,Pv-LDH抗原对多克隆抗体最高抑制率可达70.3%,而Pf?鄄LDH抗原的最高抑制率仅为30.5%。 结论 Pv-LDH和Pf-LDH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及其重组抗原均有差异,特异性表位诱导的抗体在整个抗体谱中相对较少。
    头节小钩数目异常链状带绦虫的鉴定
    陈峥宏;包怀恩;吴晓娟;杨廷秀;胡兴竹
    2010, 28(2):  6-112. 
    摘要 ( )   PDF (37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采自云南大理的3例寄生人体的3条小钩数目异常的疑似链状带绦虫进行虫种鉴定。 方法 肉眼观察虫体,镜下观察头节和孕节形态。提取3条带绦虫的孕节DNA,PCR扩增链状带绦虫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单位1基因(cox1)片段和全长基因,对其中1条的cox1全长基因的PCR产物测序。孵化虫卵,皮下注射感染9只小鼠,同时每只小鼠皮下注射地塞米松1 mg/d×45 d,感染60 d后剖检,观察囊尾蚴形态。将虫卵喂食2只猕猴(2.5×105/只),47 d后剖检,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囊尾蚴形态,观察其肝脏的病理改变。 结果 3条疑似链状带绦虫头节顶突的小钩数目分别为0、4和10,孕节子宫单侧分支数为7~12。3条带绦虫cox1片段的链状带绦虫种特异性引物PCR结果均为阳性,cox1全长基因的测序结果表明,其与GenBank中多株链状带绦虫的cox1基因序列一致性为99.8%。小鼠皮下、猕猴肌肉和心脏均可检获囊尾蚴,经压片镜检可见头节上的4个吸盘和顶突,顶突上均有内外两圈共26~28个小钩。猕猴肝实质内见粟粒样病灶,组织切片显示,病灶周围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有嗜酸粒细胞浸润,部分囊腔内可见虫体结构。 结论 3条小钩数目异常的带绦虫为链状带绦虫,其幼虫可感染猕猴,引起肌肉型囊尾蚴病和肝囊尾蚴病。
    大肠埃希菌肠毒素B亚基对弓形虫速殖子SAG1-ROP2复合基因免疫效果的影响
    赵红;何深一;李婷;赵广会;周怀瑜;赵群力
    2010, 28(2):  7-119. 
    摘要 ( )   PDF (3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大肠埃希菌不耐热肠毒素B亚基(LTB)对弓形虫速殖子SAG1-ROP2复合基因免疫效果的影响。 方法 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SAG1-ROP2和pEASY-E1-LTB。BALB/c小鼠88只,随机均分为4组,分别用PBS(A组)、 pcDNA3.1空质粒(B组)、 pcDNA3.1-SAG1-ROP2质粒(C组),以及pcDNA3.1-SAG1-ROP2质粒和pEASY?-E1-LTB质粒(D组)进行滴鼻免疫,每种质粒20 μg/(只·次)。每组小鼠随机抽取15只,每周免疫1次,共4次,末次免疫后2周,测定其血清IgG和IgA抗体水平,气管和小肠黏膜冲洗液分泌型IgA(sIgA)水平,以及脾细胞培养上清中γ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每组中余7只小鼠,每周免疫1次,共3次,末次免疫后4周,弓形虫速殖子腹腔接种感染(1×103/鼠),观察比较各组生存时间。 结果 成功构建pEASY-E1-LTB重组表达质粒。D组小鼠血清IgG(0.626±0.100)和IgA抗体水平(1.086±0.138),气管和小肠黏膜冲洗液sIgA水平(0.886±0.164),以及细胞因子IFN-γ[(2 017±266)pg/ml]和IL-4水平[(203±31)pg/ml]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均P<0.05)。感染弓形虫速殖子后,A、B、C和D组小鼠的生存时间中位数分别为3、4、6和10 d,D组的生存时间长于其他各组(均P<0.05)。 结论 LTB能明显增强弓形虫速殖子SAG1?鄄ROP2复合基因的免疫效果。
    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经两种免疫途径获得的鸡卵黄抗体IgY动态观察
    蔡玉春;陈家旭;郭俭;陈韶红;童小妹;田利光
    2010, 28(2):  8-124. 
    摘要 ( )   PDF (26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比两种免疫途径产生抗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SEA)的特异性IgY抗体水平动态变化。 方法 7只新西兰兔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1 500/只)42 d后解剖收集虫卵,制备SEA。将SEA分别经皮下和静脉注射免疫健康海蓝蛋鸡(3只/组),首次和第2次免疫间隔2周,之后每次间隔4周,共免疫5次,50 μg/(只·次)。取两组免疫前,以及首次免疫后2~18周生产的鸡蛋,用水稀释法粗提IgY,ELISA检测每2周IgY的动态变化。IgY纯化试剂盒(EGGstract IgY Purifiction System)纯化静脉组首次免疫后8~18周的IgY,紫外吸收法检测抗体浓度,琼脂糖双扩散法和ELISA检测IgY峰值水平的抗体效价,十二烷基磺酸钠?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比较免疫前后抗体特异性。 结果 静脉组和皮下组分别在首次免疫后8和12周IgY抗体水平达高峰,A492值分别为1.28和0.78,静脉组IgY水平至18周仍维持较高水平,皮下组抗体水平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纯化后IgY浓度约为6.5~9.0 mg/ml,琼脂糖双扩散法和ELISA测得静脉注射组峰值水平抗体效价分别为1 ∶ 16和1 ∶ 51 200。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纯化后的IgY在相对分子质量(Mr)25 000和68 000处各有一条清晰条带,且免疫后IgY可与SEA发生特异性反应。 结论 静脉注射法比皮下注射法能获得更高水平的鸡抗日本血吸虫SEA特异性IgY抗体,且纯化后的IgY抗体具有较好的特异性。
    细粒棘球蚴特异性抗原基因P-29的原核表达及免疫学鉴定
    李洁;王志钢;郝喜燕;陈献威;王红霞;李树裕;杨娇馥;杨军
    2010, 28(2):  9-128. 
    摘要 ( )   PDF (24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细粒棘球蚴P-29基因进行克隆、表达和免疫反应性分析。 方法 以细粒棘球蚴总RNA为模板,反转录PCR扩增P-29基因,将其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44a(+)中,构建重组原核表达载体pET-P-29,转入大肠埃希菌BL21(DE3)中,用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十二烷基硫酸钠?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观察重组蛋白的表达情况,用蛋白纯化试剂盒纯化蛋白,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重组蛋白与细粒棘球蚴病患者血清的免疫反应性。 结果 PCR、双酶切和DNA测序结果表明,重组质粒pET-P-29构建成功。SDS-PAGE结果显示,重组蛋白Nus-P-29的相对分子质量(Mr)约为93 000,纯化后的蛋白浓度为0.78 mg/ml。重组蛋白Nus-P-29能被细粒棘球蚴病患者血清识别。 结论 细粒棘球蚴P-29基因表达成功,纯化后的重组蛋白Nus-P-29具有较强的免疫反应性。
    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可溶性蛋白质的分析
    蒋红涛;陈艳;唐贵文;陈璐
    2010, 28(2):  10-132. 
    摘要 ( )   PDF (27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可溶性蛋白组分。 方法 提取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总蛋白后,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双向凝胶电泳(2-DE)进行分离,转膜后用感染裂头蚴小鼠的血清和健康小鼠血清作为一抗,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比较杂交蛋白点的差异。 结果 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可溶性蛋白经SDS-PAGE分离出33条蛋白带,相对分子质量(Mr)范围在13 800~145 400,其中Mr 26 500、Mr 37 600、Mr 88 200和Mr 130 200为高丰度蛋白区带。经Western blotting分析,Mr 31 600和Mr 37 600条带为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特异性蛋白条带,能被感染小鼠血清识别。裂头蚴总蛋白双向电泳凝胶的蛋白质斑点总数为367个,大部分分布在Mr 18 840~46 800,246个蛋白质斑点的等电点为4.0~7.0,占总数的67%;Western blotting分析显示,30个抗原抗体结合点为特异性抗原斑点。 结论 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可溶性蛋白有2条特异性蛋白带和30个特异性蛋白斑点,以偏酸性为主。
    简单异尖线虫L-样半胱氨酸蛋白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徐世三;倪芳;张少雷;刘江;罗大民
    2010, 28(2):  11-138. 
    摘要 ( )   PDF (25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克隆简单异尖线虫L-样半胱氨酸蛋白酶基因(AsCP)全长,研究其表达特性。 方法 根据GenBank中简单异尖线虫表达序列标签L-样半胱氨酸蛋白酶基因的部分信息,设计特异引物,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扩增3′端部分,获得基因全长序列。根据基因全长序列设计引物,以简单异尖线虫总RNA为模板,RT-PCR扩增AsCP基因编码序列,产物经EcoRⅠ和SalⅠ双酶切,克隆至表达载体pET32а(+),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DE3)株,以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表达效果经十二烷基硫酸钠?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检测。 结果 3′端扩增片段大小为1 211 bp,拼接完整后基因全长1 462 bp,编码411个氨基酸,与秀丽隐杆线虫的L-半胱氨酸蛋白酶相似性达36.4%;重组载体pET32a(+)-AsCP经EcoRⅠ和SalⅠ双酶切后有一条约1 150 bp的条带,测序结果显示重组载体构建成功。SDS-PAGE结果表明,重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Mr 60 000(含6个组氨酸的标签),与目的蛋白相符。用不同浓度的IPTG诱导对表达量的影响很小,1 mmol/L IPTG诱导2 h后表达量达到最高水平。 结论 成功克隆并表达了L-样半胱氨酸蛋白酶。
    实验研究
    RNA原位杂交法检测灌胃接种弓形虫速殖子小鼠体内虫体的早期动态分布
    孟晓丽;马晓明;殷国荣;刘红丽;殷丽天;申金雁;王海龙
    2010, 28(2):  12-142. 
    摘要 ( )   PDF (30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经灌胃接种弓形虫RH株速殖子后,虫体在小鼠体内的早期动态分布。 方法 弓形虫RH株速殖子经灌胃接种BALB/c小鼠20只(2×104/只),用RNA原位杂交法观察感染后1、2、4、6和8 d小鼠的肠系膜淋巴结(MLN)、肝、脾、肺和脑组织内速殖子的数量及分布趋势。同时设PBS空白对照组(5只)。 结果 感染后1 d,在MLN、肝和脾组织内均检测到速殖子,分别于感染后4 d和6 d在肺和脑组织内检测到速殖子。感染后6~8 d,各组织间虫荷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组织内虫荷依次为MLN>肝>脾>肺>脑,各组织内虫体数量呈时间依赖性。 结论 弓形虫RH株速殖子经灌胃接种后,首先侵入MLN、肝和脾,其次为肺,最后为脑,且虫体在MLN内增殖较快。
    中华按蚊实验室种群中肠内细菌菌群分析
    李美;汤林华
    2010, 28(2):  13-147. 
    摘要 ( )   PDF (28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为获取实验室饲养的3个发育期中华按蚊中肠内的革兰氏阴性菌菌株。 方法 取实验室饲养的20只中华按蚊吸血成蚊的中肠,研磨稀释后涂板培养,挑取单个菌落,培养扩增。以各菌株的DNA为模板,对16S rRNA基因的V3高变区进行PCR扩增、测序和Blast分析。对经鉴定的各类细菌进行革兰氏染色。以中华按蚊的Ⅳ龄幼虫(10只)、 刚羽化雌成蚊(50只)和吸血雌成蚊(20只)等3个发育期的中肠基因组DNA为模板,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DGGE)分析3个发育期中肠细菌16S rDNA V3区序列;建立在3个发育期均存在的16S rDNA V3区的克隆文库,并进行测序分析。将两种方法获得的16S rDNA V3区序列进行亲缘关系分析,确定同种的革兰氏阴性菌。 结果 从吸血成蚊的中肠分离到28个菌株,经分类鉴定为5种细菌,除短芽孢杆菌革兰氏染色呈阳性外,气单孢菌、丛毛单胞菌、金黄杆菌和A4菌均为革兰氏阴性菌。DGGE分析显示,共检测到4组条带在3个发育期均存在,经序列分析来源于5种细菌,分别为气单孢菌、A4菌、假单胞菌、无色杆菌和某未知菌种,其中气单孢菌(GQ301543)和A4菌(FJ8701127)来源的16S rDNA V3区与分离得到的该两种菌株的序列一致性均为100%。 结论 获得2种在中华按蚊3个发育期中肠内均存在的革兰氏阴性菌株,分别为气单孢菌和A4菌。
    综述
    猪囊尾蚴病DNA疫苗研究现状
    周必英;陈雅棠;李文桂
    2010, 28(2):  14-152. 
    摘要 ( )   PDF (25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猪囊尾蚴病DNA疫苗是近年来出现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疫苗,不仅可以引起体液免疫,而且还能诱导高水平的细胞免疫应答,在猪囊尾蚴病预防方面优势明显。本文就猪囊尾蚴病DNA疫苗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恶性疟原虫var基因家族与抗原变异研究进展
    方小楠
    2010, 28(2):  15-156. 
    摘要 ( )   PDF (21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恶性疟原虫变异抗原基因(var基因)家族编码的恶性疟原虫红细胞膜蛋白1(PfEMP1)是介导恶性疟原虫抗原变异和红细胞黏附微血管的媒介。本文从恶性疟原虫抗原变异和致病性、感染红细胞表面变异分子的表达、var基因家族的基因结构、PfEMP1蛋白的黏附特性以及var基因家族的变异调控等方面对恶性疟原虫var基因家族与抗原变异的研究进行综述。
    研究简报
    旋毛虫感染兔唾液中抗旋毛虫IgG抗体水平
    刘俊琴;申丽洁
    2010, 28(2):  16-114. 
    摘要 ( )   PDF (24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将28只日本大耳兔随机分为实验组(20只)和对照组(8只),实验组用旋毛虫脱囊幼虫经口灌胃日本大耳兔(3 000条/只),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采集感染前和感染后1~6周兔唾液和血清以及对照组兔唾液和血清。建立旋毛虫肌肉幼虫排泄分泌抗原(MLESA)为诊断抗原的间接ELISA,测定兔唾液和血清中抗旋毛虫IgG抗体。结果显示,感染后1~6周,唾液阳性率分别为10%、15%、40%、65%、85%和95%;血清阳性率分别为35%、50%、80%、90%、100%和100%。感染后1~3周,唾液阳性率与血清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8、5.23、6.67, P<0.05),感染后4~6周,两者差异无统计学差异(χ2=0.12、1.03、1.03,P>0.05)。提示在血清标本采集困难的情况下,MLESA的间接ELISA法检测唾液中抗旋毛虫IgG抗体可作为旋毛虫病免疫诊断的辅助方法。
    曼氏裂头蚴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动物实验
    蔺西萌;刘长军;张红卫;郑丽媛;颜秋叶;贺丽君;赵旭东
    2010, 28(2):  17-134. 
    摘要 ( )   PDF (23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8年4~11月在河南省漯河市开展曼氏裂头蚴病流行病学调查。现场采集并检测中间宿主感染情况,包括显微镜检查剑水蚤体内曼氏迭宫绦虫原尾蚴,解剖镜下观察青蛙和蝌蚪皮下、肌肉组织和内脏感染裂头蚴的状况。水洗沉淀法收集终宿主家猫和犬粪便,镜检计数虫卵。收集蝌蚪体内的裂头蚴灌胃感染家猫,观察其排卵情况。结果显示,剑水蚤、蛙类和蝌蚪的感染率分别为3.5%(3/85)、35.9%(120/334)和16.8%(75/446)。调查家猫3只、犬31只,分别有1只和6只(19.4%)感染曼氏迭宫绦虫。感染家猫裂头蚴后12 d粪检,曼氏迭宫绦虫卵阳性,25 d自小肠取出17条曼氏迭宫绦虫成虫。表明河南省漯河市为曼氏裂头蚴病疫源地,终宿主和中间宿主感染率均较高。当地居民有生食蝌蚪的不良习俗是感染曼氏裂头蚴的主要原因。
    广西柳江河鱼类华支睾吸虫囊蚴感染情况
    申海光;周振座;何曲波;莫海英;陶静;黄水群
    2010, 28(2):  18-159. 
    摘要 ( )   PDF (22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8年3月~2009年3月,在广西柳江河段上的三江县、融安县、融水县、柳城县、柳州市和象州县设点,采集各地河道内的鱼类,用直接压片法和消化法检查其感染华支睾吸虫的情况。共捕获鱼16 204尾,经鉴定分属9科27属35种,其中32种不同程度感染华支睾吸虫,感染率为10.5%,感染度为4.6个/g。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的感染率(21.5%)和感染度(9.9个/g)最高,其次为宽鳍鱲(Zacco platypus),感染率为17.8%,感染度为8.9个/g。各河段感染率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象州县河段感染率(12.3%)较高, 三江县河段(9.1%)和柳州市区河段(9.7%)感染率较低。统计学分析表明,夏、秋两季鱼的感染率较高,春、冬两季较低;中、上水层鱼类的感染率较高,下水层鱼类较低;杂食性和草食性鱼类的感染率较高,肉食性鱼类较低。
    海南省中部山区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
    林绍雄;王善青;胡锡敏;陈冬燕;童重锦;李善文
    2010, 28(2):  19-160. 
    摘要 ( )   PDF (18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86、2002、2004、2006、2007和2008年调查未开展药物驱虫的海南省中部山区五指山市毛阳镇人体土源性肠道线虫感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土源性肠道线虫总感染率从1986年的96.4%降至2008年的35.7%,其中钩虫、蛔虫和鞭虫的感染率从84.7%、80.9%和31.8%分别下降至32.5%、0.3%和4.2%,蛔虫和鞭虫感染率下降幅度较大,钩虫下降相对较缓慢。钩虫、蛔虫、鞭虫轻度感染者构成比分别从1986年的56.6%、41.2%和66.9%上升至2008年的97.9%、100%和83.7%,而重度感染者构成比分别从6.8%、11.9%和3.8%下降至0。改水改厕工程逐年增加及受益人口逐年增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逐年增加,卫生条件和居住环境得到改善,均是土源性肠道线虫病感染率下降的原因。
    病例报告
    上海市奉贤区输入性恶性疟死亡1例报告
    李杨;邹佩佩;陆璐;金丽凡
    2010, 28(2):  20-88. 
    摘要 ( )   PDF (11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儿童蝇蛆病并发嗜酸粒细胞性肺炎1例
    刘向辉
    2010, 28(2):  21-107. 
    摘要 ( )   PDF (13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儿童重度感染尖吻蝮蛇舌状虫1例
    叶芳;姚敏华;顾伟忠;毛亚飞;杨秀珍;朱传雷
    2010, 28(2):  22-120. 
    摘要 ( )   PDF (21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霍奇金淋巴瘤合并粪类圆线虫感染1例
    鲁锋;叶丽萍;朱志航;张劼楠
    2010, 28(2):  23-封二. 
    摘要 ( )   PDF (12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消息
    本刊获第四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奖
    2010, 28(2):  24-142. 
    摘要 ( )   PDF (9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