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重要信息

    中国科技期刊的诚信之路
  • 潘云涛(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情报方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武夷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总工程师,研究员)

    (发表于《科学学研究》201012期)

        多年前,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分析课题组收到一封举报信,该信反映某刊物编辑部为了提升自己的影响因子,在作者不知情的情况下,随意在作者论文的参考文献清单上添加引用本刊的文献。我们核查后发现,该刊编辑部的手法很恶劣,也很拙劣:他们不管三七二十一,给每篇已录用文章的参考文献都增加一篇引用本刊的文献,一律列为最后一篇。可是,增加的这一篇文献与论文内容时常不搭界,太容易被识破了。证据确凿,于是,我们毫不犹豫地将此刊从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剔除了。

        前不久,我们又接到匿名举报信,揭发几个期刊结成了互引同盟。于是,笔者在本所的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检索,结果发现:某刊物的被引用,主要来自另外四家刊物,而来自其他刊物的引用微乎其微;那四家刊物的被引用也主要来自处于互引网络中心位置的某刊物;它们的高频互引集中发生在某一时段。因此,似乎可以肯定,这些刊物之间确实存在着非自然的互引网络。说其不自然,是因为它们相互之间的引用量很大,引用的时间很集中,而在自然情况下,一个刊物所获得的引用应分布于许多刊物和多个年份。但若说这些论文本来不应该发生互引,是相关期刊为了提升自己的影响因子而胡乱相互引用的,则根据不足,因为引用论文与被引论文之间、引用学科与被引学科之间也还都有关联,有关参考文献在文章中都有标注。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不能轻易断定这些刊物有问题。

        这些事例表明,如何判断非自然引用成为期刊评价中面临的一个新的问题。若是学术期刊编辑部在科研诚信上出问题,可以说比论文作者出问题更严重。期刊编辑部都不诚实,有什么理由要求作者遵守诚信规范呢?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于1996年首次出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公布了众多中国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即年指标、总被引频次等指标。随着大家对期刊评价指标的认识不断加深,期刊过度自引问题进入了学术界的视野。于是,我们在1998年版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新增了自引总引比指标,后来又推出目前获得广泛认可的他引率指标,这是我国科技期刊评价界率先提出的一个新指标,因为几年以后,汤森路透公司的《期刊引证报告》(JCR)才增加了对自引和他引的统计。

        从此,中国科技期刊界开始了对科技期刊诚信问题的严肃思考和讨论。曾经一度有人主张在科研评价和期刊评价时完全去掉自引,只看他引。这种提议当然有失偏颇。目前,学术界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只要不做人为干预,科技期刊自引是正常现象;不同学科的期刊自引量不同,但都应顺其自然,任何编辑部都不能威逼利诱作者引用自家刊物。对自引问题的讨论过程,也是我国科技期刊界自我成熟的一个过程。

        我们经常与编辑出版人聊天,有一位资深学术期刊主编告诉笔者,据他的统计研究,80%的论文稿都是可以发表的。也就是说,只要你认认真真地把论文写出来,发表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这让笔者想起了我们中国科技论文统计分析课题组2002年收到的《科学学研究》的一则声明,其大意是,某个作者在其期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经核实为一稿多发论文,希望从我们的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将此文记录删除。刚好那个时期以NATURE为代表的一些国外期刊也在讨论是否应该将后来发现有严重问题的学术论文从正式学术记录库中彻底删除的问题。《科学学研究》是国内科技期刊界第一个从这一角度向我们提出类似要求的期刊。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刚刚建成不久的时候,我们每年将1000余种源期刊产生的相关论文数据合成在一个数据库中进行统计时,就自然而然地发现了部分作者存在一稿多投、重复发表的问题。当时,我们在发布中国科技论文年度统计结果时明确提出来这个问题,呼吁我国科研人员加强诚信自律。同时,我们也曾与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管理人员做过沟通,希望他们提醒作者,注意避免类似问题的出现。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要求所有源期刊要规范作者的署名, 要标注作者的单位、地址、邮编、个人简介等等内容。这样的要求在规范期刊出版的同时,也提醒作者在投稿时要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过去,一稿多投频发的原因之一是编辑部与作者之间信息沟通不畅。随着期刊出版数字化进程的推进,这一原因基本绝迹。因此,一稿多投的责任现在主要在作者身上

        随着论文统计分析工作的深入,我们对期刊编辑部的希望和要求也越来越高。例如,我们希望期刊编辑部准确标注论文受项目资助的情况,同时,也要求期刊论文作者实事求是地标注参考文献。我们将国际数据库与我们的数据库所反映出的期刊论文参考文献的情况进行了比较,提出了平均引文数(即每篇论文平均列出了多少篇参考文献)的指标。2001年统计时,我国科技期刊论文的平均引文数为7.362006年平均引文数首次超过了102007年为10.012008年我国论文的平均引文数为11.96,接近12篇。

        日前,教育部2010年度评价精品期刊时提出了50%被引期刊数指标,即在一种期刊的被引频次中,50%的被引频次来自于多少种期刊。这个指标可以从某一方面考察期刊的影响范围,抵御一些不正当互引行为的发生,但也有其局限性。其实,期刊之间、同行之间是最了解的,各个学科自身发展的水平大家心里最明白。换句话说,期刊所属学科的从业人员最了解期刊水平,他们心目中的好期刊才是最好的。

        英国肯特大学研究绩效评价的学者刘文斌认为,科技绩效评价指标的数目不能太少,要适当多一些,这样才有利于防止做假;评价指标不妨不时变换一下,防止有人下功夫对付你。其实,他的看法与我们的思路是高度一致的,科技期刊的评价指标也应与时俱进。

        另外一个与期刊质量和诚信强相关的因素是审稿机制。我们要求: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入选期刊应提供二审、三审的审稿流程及审稿样单,以说明该期刊确实是同行评议的期刊。从目前来看,每种进入统计源的期刊都能在形式上满足这一要求。但有了审稿流程还不够,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期刊论文稿由谁来审?审稿专家如何组成?从2008年的统计结果看,有8种期刊的年发文量超过2000篇,相当于每月发166篇论文,那么,这些刊物的审稿专家数据库是否可以支撑这样大的审稿量呢?设在英国的出版研究联盟发表的一份学术性期刊同行评价调查报告指出:每个审稿人平均为 3.5个期刊审稿,每人一年平均审稿8篇,审一篇稿件需要3-4周的时间。也就是说,发文量越大,需要的审稿专家队伍就越庞大。问题是,我们目前发表的每篇稿件都经过严格的同行评议了吗?

        我们高兴地看到,国内已有期刊进行了勇敢尝试。《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率先推出了透明审稿,在文章出版时,将审稿人的意见及推荐理由一并刊登在期刊上,供读者阅读。显然,透明审稿过程更加公平、公正,更易于被大家认可,从而有助于提高期刊的影响力,杜绝期刊审稿中的不诚信因素。

        中国科技期刊的诚信之路是曲折的,但是应该看到,随着各类监督措施的强化,随着科研工作者对科研诚信认识的深入,我们有理由认为,中国科技期刊的诚信水平将获得显著改善,前途一定是光明的。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02198

     

  • 发布日期: 2011-01-13  浏览: 1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