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 2005, Vol. 23 ›› Issue (增刊): 5-343.

• 综述 • 上一篇    下一篇

广州管圆线虫病爆发给我们的启示

林金祥1, 揭鸿英2, 李莉莎1   

  1. 1 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州 350001 2 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福州 35002
  • 收稿日期:1900-01-01 修回日期:1900-01-01 出版日期:2005-10-30 发布日期:2005-10-30

  • Received:1900-01-01 Revised:1900-01-01 Online:2005-10-30 Published:2005-10-30

摘要: 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Chen,1935)Dougherty, 1946]是陈心陶1933年首先在广州鼠肺内发现[1],1935年确定为新属、新种,并命名为广州肺线虫Pulmonema contonensis Chen[2]。1937年Mat?鄄sumoto在台湾野鼠肺动脉内亦发现一种线虫,同年Yoko?鄄gawa将其命名为鼠血圆线虫Haemostrongylus ratti[3]。1945年Dougherty认为鼠血圆线虫应是广州肺线虫的同种异名,故改名为广州管圆线虫。广州管圆线虫隶属于线形动物门,线虫纲,圆线虫目,后圆线虫科,后圆线虫亚科,管圆线虫属。1945年Nomura和Lin[4]首次报道台湾省1例15岁的男孩脑脊液中检获该虫幼虫。1946年后东南亚各国和太平洋、印度洋各岛屿,陆续发现该病病例。分布地区跨越北纬23°至南纬23°的热带和亚热带[5]。全球已报告确诊和疑似病例达3 000余例,其中我国台湾省占300余例。过去,该病在我国大陆极为罕见,直至1996年才报道4例确诊病例[6]。近8年来,我国大陆沿海地区,不断出现现症病例和疑似病例,且在部分地区引起爆发,由于医务人员对该病不熟悉,故易造成误诊。随着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福寿螺在我国南方地区的不断扩散蔓延,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该病将会成为我国南方地区最具潜在危险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之一,应引起高度重视。

关键词: 广州管圆线虫, 爆发